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论刑法中的连累犯

发布时间:2017-09-29 09:22

  本文关键词:论刑法中的连累犯


  更多相关文章: 连累犯 共同犯罪 亲亲相隐 自首


【摘要】:我国连累犯理论研究尚未成熟,未形成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但现实生活及司法实践中已产生大量关于连累犯的复杂问题。刑法分则规定了连累犯的具体罪名,但仍未针对连累犯做出系统的概述,因此连累犯理论存在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以三个章节梳理并解释连累犯的基础理论、探讨连累犯与相似犯罪形态的关系并针对连累犯在认定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本文除了导言以外,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约3.5万字,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连累犯本体论,包括连累犯概念、特征的界定和类型的归纳。笔者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连累犯”,而以“派生犯”、“本罪”来归纳本文所述之罪是不恰当的。连累犯的概念不仅应表述清楚什么是连累犯,还应从主观方面着手,将其与共同犯罪区别开来。连累犯不仅具有分则规定性、主观方面的明知性、形成时间的事后性等特征,最重要的是作为连累之罪的主体必须实施“连累性”行为。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连累犯划分为纯正连累犯和不纯正连累犯、排他性主体连累犯和非排他性主体连累犯、直接连累犯和间接连累犯等。刑法分则中规定了多种连累犯,大部分属于不纯正连累犯,本文在排除了几种与连累犯类似的犯罪后,对刑法分则中属于纯正连累犯的罪名进行了归纳和整理。第二部分是连累犯关系论,该部分以连累犯的行为性质为基础,探讨连累犯与共同犯罪、本犯以及其他类似犯罪形态的关系和区别。根据连累犯在我国古代、西方与共同犯罪的融合及分离来探讨二者的关系。连累犯对本犯具有依附性,本犯在量刑方面和定罪方面都影响着连累犯,本文着重探讨连累犯在何种程度上依附于本犯,在何种程度上独立于本犯。对合犯、帮助犯、教唆犯与连累犯近似,本文从犯罪行为及与犯罪结果的因果方面对其进行区分,划清界限,以便在司法实践中能更加公平、公正地处理此类关系。第三部分是连累犯认定论,重在解决连累犯在司法适用中所产生的疑难问题。期待可能性是罪过产生的前提,与连累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影响着连累犯的定罪量刑。笔者针对期待可能性与连累犯的关系,对个罪进行分析,分析连累犯在定罪量刑方面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应用过程,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文认为“亲亲相隐”制度是减轻、排除连累犯犯罪性的正当理由,“亲亲相隐”固然是一种正当权利,但是不能被滥用,应严格限制容隐亲属的范围及适用此制度的行为类型。针对连累犯的自首与立功问题,本文反对案例中的情形属于连累犯的自首与立功相竞合,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定连累犯自首、立功情节时应坚持的基本立场。
【关键词】:连累犯 共同犯罪 亲亲相隐 自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s5-9
  • 导言9-12
  • 一、问题的提出9
  • 二、研究价值及主要方法9
  • 三、文献综述9-10
  • 四、论文结构10-11
  •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11-12
  • 第一章 连累犯本体论12-27
  • 第一节 连累犯之界定12-19
  • 一、连累犯之正名12-14
  • 二、连累犯之特征14-19
  • 第二节 连累犯之类型划分19-27
  • 一、连累犯之分类19-22
  • 二、连累犯之排除22-24
  • 三、纯正连累犯之条文归纳24-27
  • 第二章 连累犯关系论27-38
  • 第一节 连累犯与共同犯罪之关系27-31
  • 一、我国连累犯与共同犯罪的“合与分”27-29
  • 二、西方连累犯与共同犯罪的“合与分”29-31
  • 第二节 连累犯与本犯之关系31-34
  • 一、连累犯对本犯具有依附性31-32
  • 二、本犯犯罪的成立与连累犯的关系32-34
  • 第三节 连累犯与各种类似犯罪形态之区别34-38
  • 一、连累犯与对合犯34-35
  • 二、连累犯与帮助犯35-36
  • 三、连累犯与教唆犯36-38
  • 第三章 连累犯认定论38-49
  • 第一节 从期待可能性看连累犯的认定38-41
  • 一、期待可能性与窝藏、包庇罪的认定38-40
  • 二、期待可能性与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认定40-41
  • 第二节 从“亲亲相隐”看连累犯的认定41-45
  • 一、“亲亲相隐”应是减轻、排除连累犯犯罪性的正当理由41-42
  • 二、“亲亲相隐”原则下连累犯的立法完善42-45
  • 第三节 连累犯与自首、立功的认定45-49
  • 一、连累犯自首与立功的竞合之质疑45-47
  • 二、在认定连累犯自首与立功情节时应坚持的基本立场47-49
  • 结语49-51
  • 参考文献51-54
  • 后记54-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健;;从“女儿举报父亲”谈“亲亲相隐”[J];政府法制;2007年07期

2 韦宇洁;;亲亲相隐原则及其现代意义[J];法制与社会;2007年05期

3 吴波;刘晓琴;;“亲亲相隐”的再批判[J];法制与社会;2007年09期

4 柳士同;;也谈“亲亲相隐”[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05期

5 孟庆湖;;论我国重新确立“亲亲相隐”制度的现实意义[J];法制与社会;2008年19期

6 蔡昱;龚刚;;“亲亲不能相隐”的经济学分析——兼论“亲亲相隐”于民间法的归隐[J];南开经济研究;2008年02期

7 蔡叶利;;亲亲相隐制度的借鉴——从人性化看亲亲相隐理性[J];消费导刊;2008年11期

8 刘斌;;“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09期

9 霍文娟;刘俊;;浅谈“亲亲相隐”制度及其重构[J];法制与社会;2009年10期

10 朱竞男;;踌躇与抉择——浅析“亲亲相隐”制度在中国重构的可能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曙霞;;中外古今共同选择“亲亲相隐”制度原因分析[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公法与私法的互动[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大林;一般案件不妨容许“亲亲相隐”[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2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张志强;知人论世:正确解读“亲亲相隐”文本[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中国人民大学 顾家宁;学理与义理:再谈“亲亲相隐”之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独立学者 邓聿文;亲亲相隐还是大义灭亲?[N];中国经营报;2014年

5 潘剑华;亲亲相隐的刑事现代化思考[N];新农村商报;2009年

6 杨涛;“亲亲相隐”不能否定主动“大义灭亲”的正当性[N];工人日报;2011年

7 杨涛;“亲亲相隐”不能否定“大义灭亲”的正当性[N];检察日报;2011年

8 深圳商报记者 刘瑜;“亲亲相隐”是对人伦的保护[N];深圳商报;2011年

9 王俊杰;“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10 张飞;“亲亲相隐”之我见[N];各界导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佳;“亲亲相隐”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亓玉红;论“亲亲相隐”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确立[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3 年婕;“亲亲相隐”的法伦理思考[D];南华大学;2011年

4 杨辉;中国“亲亲相隐”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5 薛能;“亲亲相隐”法律制度的生命力考察[D];苏州大学;2008年

6 韩国鹏;中国“亲亲相隐”制度及其现代立法思考[D];山东大学;2010年

7 钱英;论我国“亲亲相隐”制度的重构[D];安徽大学;2011年

8 李琳;先秦儒家视域下的“亲亲相隐”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9 杨伟;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10 王学敏;“亲亲相隐”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412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9412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8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