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债权人处获取欠条并隐匿、毁弃的行为定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从债权人处获取欠条并隐匿、毁弃的行为定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欠条 权利凭证 财物 财产性利益 犯罪数额 非法占有目的
【摘要】:债务人为逃避债务,侵害债权人合法债权的这种危害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近年来频频发生,在民法上,这种逃债行为严重背弃了诚信原则,于刑法而言,造成债权人的财产权益灭失的风险,还危害了市场经济秩序。对于从债权人处获取欠条并隐匿、毁弃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在我国现行刑法理论中存在很大的争议,并且于司法实践中针对该类行为也难以有较为正确、恰当的定性处罚。目前,以侵害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为代表的财产犯罪越来越多,法律虽有保护私有财产的倾向,但毕竟没有明确的条文或者司法解释将欠条纳入到财产的内涵中,由此造成了审判案件时的困难,而在面对不同类型的逃债行为中,我国刑法又该怎样对这些行为进行认定成为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认为从债权人处获取欠条并隐匿、毁弃的行为方式具有双重性,并从其行为对象的特定化及行为结果的复合性进行进一步论述。目前,就非法获取欠条并隐匿、毁弃行为的定性争议主要有“抢夺罪说”、“抢劫罪说”、“盗窃罪说”、“侵占罪说”、“故意毁坏财物罪说”和“无罪说”等不同观点。这些观点均认为在特定情况下,欠条可以作为财产罪的对象进行评价。但是,上述观点在论证方面都存在片面化和绝对化的问题,“抢劫罪说”的观点对于该罪对象和行为方式的说理上过于狭隘,弱化了抢劫罪对象是双重客体的特点;“抢夺罪说”、“盗窃罪说”大都从欠条的属性认定进行说明,对该行为的认定不全面;而“侵占罪说”从侵占罪的“拒不退还”的特点展开分析;“故意毁坏财物罪说”主要从毁坏财物的本质进行论证,首先肯定欠条是财产罪的对象,毁灭欠条或者破坏其效用则是对财产权益的侵害。“无罪说”认为在社会普遍的观念中,欠条不具有经济价值,将其评价为财物或财产性利益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因为从债权人处获取欠条并隐匿、毁弃的行为方式具有双重性,所以对该行为进行定性需要区分不同的行为表现形式,可划分为2种表现类型,即暴力型获取欠条的行为和非暴力型获取的行为,以及获取欠条后为单纯的隐匿行为还是对欠条直接的物理性毁损的行为。通过不同类型的分析,结合欠条在证明金钱借贷关系中对该行为的认定作用,试图找到对非法获取欠条并隐匿、毁弃行为的准确定性。综上所述,对于从债权人处获取欠条并隐匿、毁弃行为的正确定性,不能单纯采信某一种观点进行界定,要看到欠条在证明债权债务关系方面所起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综合非法获取欠条并隐匿、毁弃行为的多种形式进行认定。另外,对从债权人处获取欠条并隐匿、毁弃行为的认定,还需要在理论层面进一步厘清以下问题:欠条与财物或财产性利益的关系;欠条作为债权债务关系中不可或缺的权利凭证对非法获取欠条并隐匿、毁弃行为的定性有什么影响;犯罪数额以及非法占有目对该类行为的认定在犯罪形态上有何作用。
【关键词】:欠条 权利凭证 财物 财产性利益 犯罪数额 非法占有目的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4.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问题的提出10-11
-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11
- 1.3 文献综述11-15
- 1.4 研究方法15
- 1.5 论文结构安排15-17
- 第2章 从债权人处获取欠条并隐匿、毁弃行为的界定17-31
- 2.1 从债权人处获取欠条并隐匿、毁弃行为的定义17-25
- 2.1.1 行为对象17-21
- 2.1.2 行为方式21-23
- 2.1.3 行为后果23-24
- 2.1.4 本文对从债权人处获取欠条并隐匿、毁弃的行为含义的说明24-25
- 2.2 从债权人处获取欠条并隐匿、毁弃行为的特征25-27
- 2.2.1 行为对象的特定性25-26
- 2.2.2 行为方式的双重性26
- 2.2.3 行为结果的复合性26-27
- 2.3 从债权人处获取欠条并隐匿、毁弃行为的类型27-31
- 2.3.1 暴力获取型和非暴力获取型28-29
- 2.3.2 隐匿型和物理性毁损29-31
- 第3章 从债权人处获取欠条并隐匿、毁弃行为定性的争议观点及评析31-40
- 3.1 暴力获取型的定性争议与评析31-35
- 3.1.1 抢劫罪说31-34
- 3.1.2 抢夺罪说34-35
- 3.1.3 无罪说35
- 3.2 非暴力获取型的定性争议与评析35-40
- 3.2.1 盗窃罪说35-37
- 3.2.2 侵占罪说37
- 3.2.3 故意毁坏财物罪说37-39
- 3.2.4 无罪说39-40
- 第4章 从债权人处获取欠条并隐匿、毁弃行为性质的确定40-49
- 4.1 准确定性的前提问题的澄清40-45
- 4.1.1 欠条财产属性的认定40-42
- 4.1.2 犯罪数额的认定42-43
- 4.1.3 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43-45
- 4.2 行为性质之我见45-49
- 4.2.1 暴力获取型的定性45-46
- 4.2.2 非暴力获取型的定性46-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2
- 致谢52-5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楠芝;;论犯罪构成要件下财产性利益可成为财产性犯罪对象——以盗窃欠条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4年21期
2 周晖;;窃取借据行为之定性刍议[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年10期
3 张红昌;;欠条的刑法评价[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4 杜新珍;;暴力抢走债权人借条并销毁的行为认定[J];人民司法;2012年02期
5 武良军;;论借据能否作为财产犯罪的对象[J];政治与法律;2011年02期
6 曾芬芬;曾芳芳;;论盗窃借条、欠条行为的刑法性质——兼论其他涉债权凭证行为的性质[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6期
7 童伟华;;论盗窃罪的对象[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姜金良;;财产性利益可成为侵犯财产罪的犯罪对象——以盗窃欠条为例[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吴伟;;抢劫债权凭证之行为定性[J];中国检察官;2008年11期
10 左仰东;张建兵;;遥控磅秤非法获利的行为构成盗窃罪还是诈骗罪?[J];中国审判;2008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宏斌;非法侵占股权与利益盗窃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3年
2 杨明英;论财产犯罪的占有[D];郑州大学;2013年
3 杨仲兰;财产犯罪中“他人之物”的例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4 梁亭;论财产犯罪的财物范围[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周晶;论行使权利与财产犯罪的界限[D];辽宁大学;2011年
6 韩谦;论财产犯罪的对象[D];郑州大学;2011年
7 颜朝生;数额在财产犯罪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朱李明;财产犯罪中财产控制关系的辨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9 苏杰;论财产罪中的财产[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李锦辉;盗窃罪若干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574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957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