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亲属财物行为定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盗窃亲属财物行为定性研究
【摘要】:盗窃亲属财物行为是指行为人和被害人之间存在亲属关系,一方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窃取另一方的财物,达到定罪标准的行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盗窃案件历来都是古代立法者重点打击的对象,但是亲属间的盗窃行为却一直能够得到中西方立法者轻缓的处断。我国在1997年的《刑法》中虽然没有关于亲属间盗窃的具体规定,但是分别于1984年、1985年、1992年、1998年和2013年出台了一系列的司法解释,基本上确定了盗窃亲属财物行为原则上不构成犯罪,即使构成犯罪也应从宽处罚的原则。但是,司法解释在亲属范围、财物范围、行为罪与非罪的标准等问题上仍然缺少明确规定,并没有真正发挥好亲属相盗特殊条款的功能。因此,本文主要围绕盗窃亲属财物行为如何定性的问题,从行为的认定、罪与非罪标准的界定、诉讼权如何发动等层面对亲属间盗窃案件进行详细的剖析,期望在司法实践中做到不枉不纵,既能体谅民意伦理,又能坚守法律的底线。本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了盗窃亲属财物行为认定存在的实务与理论问题。我们首先从现实案例出发,不难发现盗窃亲属财物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一定的混乱性与随意性,处理结果上也存在较大的分歧。其次,从理论层面看,亲属相盗理论存在“亲属”、“财物”等概念模糊不清,罪与非罪的标准界限不明等不足。第二章论述了哪些行为属于盗窃亲属财物行为的问题。我们从亲属范围和财物属性两个角度对亲属相盗的行为进行准确认定。第三章论述了盗窃亲属财物犯罪与亲属间财产纠纷的界限。换言之,就是亲属间盗窃行为罪与非罪的标准问题。我们从立法原意、域内外立法的借鉴和我国实际情况的考察出发,希望探求出解决问题的出路。第四章对盗窃亲属财物行为的具体条款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完善的建议,以期望通过内容和程序的进一步完善对亲属间盗窃案件有所裨益。
【关键词】:盗窃罪 亲属 刑事责任 刑事政策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4.3
【目录】:
- 论文摘要5-6
- Abstract6-9
- 前言9-10
- 第一章 盗窃亲属财物行为认定存在的实务与理论问题10-16
- 第一节 盗窃亲属财物行为认定存在的实务问题10-13
- 一、实务中盗窃亲属的典型案例10-12
- 二、盗窃亲属财物行为定性问题分析12-13
- 第二节 盗窃亲属财物行为认定存在的理论问题13-16
- 一、“亲属”、“财物”等概念模糊不清13-14
- 二、罪与非罪之间的界限标准不明14-16
- 第二章 盗窃亲属财物行为中“亲属”“财物”之分析16-24
- 第一节 盗窃亲属财物行为中“亲属”范围的认定16-20
- 一、“亲属”范围的应然性分析16-17
- 二、盗窃共同生活的近亲属财物行为定性研究17-18
- 三、盗窃非共同生活的近亲属财物行为定性研究18-19
- 四、盗窃共同生活的其他亲属财物行为定性研究19-20
- 五、盗窃非共同生活的其他亲属财物行为定性研究20
- 第二节 盗窃亲属财物行为中“财物”范围的认定20-24
- 一、盗窃家庭共有财物行为定性问题20-21
- 二、盗窃亲属个人之财物行为定性问题21-24
- 第三章 盗窃亲属财物犯罪与亲属间财产纠纷之界限24-30
- 第一节 立法旨趣分析24-26
- 一、大陆法系国家(地区)三种学说的争论24-25
- 二、刑事政策的考量25-26
- 第二节 域内外立法模式借鉴26-28
- 一、民事纠纷处理模式26-27
- 二、免除处罚模式27
- 三、告诉的才处理模式27
- 四、混合模式27-28
- 第三节 盗窃亲属财物行为罪与非罪标准重构之建议28-30
- 第四章 盗窃亲属财物行为立法完善之建议30-34
- 第一节 刑事立法上予以明文规定30
- 第二节 完善刑事发动程序30-31
- 第三节 以“亲属”代替“近亲属”并适当扩大亲属范围31
- 第四节 司法实践中两种特殊情形的认定31-34
- 一、亲族关系认识错误的定性问题31-32
- 二、有亲属身份者与无亲属身份者共同实施盗窃行为的定性问题32-34
- 结语34-35
- 致谢35-36
- 参考文献36-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仁文;;论刑事政策的制定[J];金陵法律评论;2001年02期
2 李希慧,杜国强,廖焱清,贾济东;犯罪、社会稳定与刑事政策的关系初探[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李希慧,杜国强;我国现行刑事政策反思及完善——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切入点[J];法学论坛;2003年04期
4 严励;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刑事政策的理性思辨之一[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05期
5 赵建福,柯群帆;从“严打”看刑事政策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胡剑;浅谈非常时期我国的刑事政策[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严励;论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刑事政策的理性思辨之一[J];法学评论;2004年03期
8 严励;“严打”刑事政策的理性审读[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梁根林,吉莉娅;“刑事政策与刑事一体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法学;2004年01期
10 刘仁文;略论刑事政策的概念与范围[J];法学评论;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正新;刘叶静;;读董老著述 谈我国刑事政策[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辑)[C];2003年
2 黄华生;罗鹏飞;原静;;刑事政策概念辨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3 严励;;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4 杜雄柏;张永红;;刑事政策的导向功能及其限制[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5 张鹏;;论罪刑规范与刑事政策的关系[A];“严打”政策法律问题研究[C];2002年
6 黄伟明;;刑事政策与刑事立法关系的动态分析[A];“严打”政策法律问题研究[C];2002年
7 梁敏;;对刑事政策下“严打”之定位[A];“严打”政策法律问题研究[C];2002年
8 吴大华;;论“两少一宽”的少数民族犯罪刑事政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刘仁文;;刑事政策的概念与范围[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杜雄柏;张永红;;刑事政策的导向功能及其限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蔡鹤 胡业勋;积极推动刑事政策法治化[N];人民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蒋安杰;轻缓刑事政策:构建法治社会的和谐之音[N];法制日报;2005年
3 乐欣;确立“轻轻重重轻重结合”的刑事政策[N];检察日报;2003年
4 曲新久;刑事政策与法律:不能相互替代而应协调发展[N];检察日报;2003年
5 乐欣 沈海平;在刑事一体化中探求刑事政策法治化[N];检察日报;2004年
6 沈海平;叩问刑事政策之门[N];检察日报;2004年
7 李希慧 杜国强 贾继东;“轻轻重重”应成为一项长期的刑事政策[N];检察日报;2005年
8 曲新久 张国鑫;如何科学认识刑事政策[N];人民法院报;2001年
9 伦朝平;职务犯罪刑事政策“三从”应有节度[N];检察日报;2007年
10 谢望原邋季理华 根据与会外国专家发言整理;国外刑事政策发展动向和趋势[N];检察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元鹤;刑事政策论纲[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刘仁文;刑事政策及其过程[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3 许秀中;刑事政策系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郑齐猛;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李露;建国初期“镇反”刑事政策的实施研究(1950-1953)[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6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侯宏林;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王振峰;刑事政策模式选择[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赵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刑事政策调整[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刘艳萍;美国刑事政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炜亮;中国区域刑事政策的理论与实践[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解谦;论刑事政策[D];黑龙江大学;2009年
3 贺强;论刑事政策与刑事司法的关系[D];山东大学;2009年
4 彭常乐;对“严打”刑事政策的理性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悦;刑事政策的立体结构以及少年刑事政策[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任培;中国当代刑事政策宽和化之应然性[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7 郑丽丽;少数民族习惯与少数民族刑事政策[D];烟台大学;2011年
8 刘军;中国刑事政策的现代化思考[D];山东大学;2005年
9 高洪;法家刑事政策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10 辛源;中国社会转型与刑事政策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604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960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