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法治协同发展的复杂系统理论论证
本文关键词:区域法治协同发展的复杂系统理论论证
【摘要】:区域法治协同发展是实现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区域法治协同发展与区域特色的良性互动对于解决国家法治发展的区域性困境具有重要意义。从系统科学的视角来看,区域法治系统是区域社会这个复杂系统的子系统;同时区域法治系统自身亦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区域立法、区域司法、区域执法等子系统。协同论致力于探究复杂系统的有序生成,以达至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子系统之间及其与外部系统的协同发展。该理论为运用系统科学方法来研究区域法治的协同发展问题打开了突破口。基于此,区域法治协同发展可从两个层次展开:区域法治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协同,区域法治系统的自协同。自协同可为外部协同奠定基础,而外部协同则为自协同提供保障。区域法治系统的发展需要区域法治系统内外部之间的双重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 南京审计大学法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区域法治 复杂系统 协同发展 层次展开
【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治理视阈下的区域司法协同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4FXB001)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江苏法治先导区建设的司法治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4SJB213)的阶段性成果 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果
【分类号】:D927
【正文快照】: 当代中国的法治发展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内在品质。由于受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法治发展具有明显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国家法治发展遇到了区域性困境。区域法治发展便成为探索法治发展的中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龙建华;江梅华;;关于和谐的两点哲学思考[J];理论学刊;2008年06期
2 何颖利;舍娜莉;;“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及其量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红梅;金鸿章;;基于熵理论复杂系统的脆性[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六分册)[中南大学学报(增刊)][C];2009年
2 狄增如;;复杂系统研究及其对经济系统分析的影响[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3 杨安华;彭清娥;刘光中;;复杂系统的自组织建模方法[A];中国运筹学会第六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卷)[C];2000年
4 殷光伟;郑丕谔;;复杂系统的建模方法[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殷光伟;郑丕谔;;复杂系统建模综述[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王成红;王飞跃;宋苏;贺建军;;复杂系统研究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刘佩勇;张庆灵;杨晓光;杨光;张悦;;生物复杂系统及其模型化研究方法与应用[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6(11)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11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尊栋;贾利民;柴园园;;复杂系统普适性控制方法的研究[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董淑英;王帅;;复杂系统的系统认识[A];经济全球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帆;;如何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系统整体性思维的启示[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琦;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及其在危机分析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2 荣盘祥;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及其理论框架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3 罗吉贵;复杂系统中涌现形成机理的讨论[D];上海大学;2008年
4 郭健;突变理论在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研究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5 薛萍;复杂系统的信息脆性风险研究及在网络通信系统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6 李玉剑;复杂系统中集体行为和临界现象的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蔡世民;复杂系统的若干动力学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李志华;复杂系统中合作涌现的几种机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9 廖守亿;复杂系统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及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10 邹盛荣;双层网、群落、级联事件等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倩;基于TF-HBPN的复杂系统行为分析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林德明;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复杂系统脆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3 李绍良;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
4 王镇岭;复杂系统、科学引文网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5 颜克胜;基于维度约简的复杂系统异常模式原因追溯[D];重庆理工大学;2013年
6 王晔;基于非合作博弈论和脆性突变理论的复杂系统的应用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年
7 郭健;基于突变理论的复杂系统的脆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8 孙志平;复杂系统可靠性增长管理与评价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9 李琦;复杂系统的脆性模型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10 唐伟勤;复杂系统非线性评估技术[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078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1007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