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西北生态脆弱区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律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3 02:15

  本文关键词:西北生态脆弱区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律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西北生态脆弱区 流域 生态补偿 法律机制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脆弱性最显著、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广的国家之一。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涉及21个行政区域(省、自治区、直辖市)笔者生长的陕西省也是西北生态脆弱区之一,除了西北地区脆弱的自然条件和恶劣的生态环境外,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人地矛盾突出、监管技术落后等也是造成其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原因。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来恢复和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已经势在必行,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环境管理模式创新的必然选择。2010年起,国务院就将研究制定国家生态补偿条例列入立法计划,成立了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等11个部门共同组成起草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组织起草《生态补偿条例》。《条例》草稿目前已形成正处于广泛征求意见的阶段。虽然涉及生态补偿的立法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循序渐进的推动立法活动,但作为我国一项十分紧迫的国家任务,研究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想已经获得了广泛认可。环境生态补偿的本质是利用经济手段解决环保问题,但需要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范来指导和保障生态补偿的实施。本文从建立西北生态脆弱区的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律机制角度出发,充分利用了实证调研法、文献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明晰西北生态脆弱区流域资源的现状、分析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的成功经验,并详以渭河流域状况为例,进而归纳出在法律层面上构建流域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提出适合解决的构想和方案。本文首先提出了西北生态脆弱区的概念和界定,介绍了西北生态脆弱区流域资源生态补偿发展的障碍和现状;进而带着这些现存的问题分析了国外在探索流域生态补偿和国内中东部地区研究流域生态补偿开创的模式,以此为典范和借鉴,最后通过实证调研的渭河流域为例,以微见著,以管窥豹的做出实证分析,从健全法规法规、引入市场化的模式、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等层面对完善其生态补偿乃至西北生态脆弱区的流域生态补偿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更好的构建保护西北生态脆弱区流域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制度安排和长效机制。
【关键词】:西北生态脆弱区 流域 生态补偿 法律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绪言9-18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1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11-15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5
  • 1.3. 流域生态补偿依据的具体理论15-16
  • 1.3.1 可持续发展理论15
  • 1.3.2 环境资源的外部性理论和有偿使用理论15
  • 1.3.3 公平与效率理论15-16
  • 1.3.4 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理论16
  • 1.4 主要研究方法16-18
  • 1.4.1 系统分析方法16-17
  • 1.4.2 案例分析法17
  • 1.4.3 比较分析法17-18
  • 2. 西北生态脆弱区流域生态补偿的概述18-28
  • 2.1 西北生态脆弱区的界定18-21
  • 2.1.1 西北生态脆弱区的分布18
  • 2.1.2 西北生态脆弱区面临的危机18-21
  • 2.1.3 保护西北生态脆弱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21
  • 2.2 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内涵21-24
  • 2.2.1 多学科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概念21-22
  • 2.2.2 流域生态补偿的界定22-23
  • 2.2.3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框架体系及基本环节23-24
  • 2.3 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律机制的主要内容24-28
  • 2.3.1 补偿主体与补偿对象24-25
  • 2.3.2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25-28
  • 3. 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经验借鉴与启示28-40
  • 3.1 国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典型模式的分析28-33
  • 3.1.1 美国流域法律补偿机制的典型模式28-30
  • 3.1.2 德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典型模式30-31
  • 3.1.3 澳大利亚流域生态法律补偿机制的典型模式31
  • 3.1.4 南非流域生态法律补偿机制的典型模式31-32
  • 3.1.5 日本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典型模式32-33
  • 3.2 国内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实践33-35
  • 3.2.1 福建省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实践33-34
  • 3.2.2 浙江省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实践34-35
  • 3.3 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经验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启示35-40
  • 3.3.1 流域生态补偿法律体系的完备35
  • 3.3.2 生态补偿的模式要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互补作用35-37
  • 3.3.3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管理体制37-38
  • 3.3.4 加强区域合作38
  • 3.3.5 建立博弈和公众参与的平台38-40
  • 4. 西北生态脆弱区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现状与困境40-46
  • 4.1 西北生态脆弱区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律机制的现状说明40-41
  • 4.1.1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现状40
  • 4.1.2 西北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现状40-41
  • 4.2 我国西北生态脆弱区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律机制的困境分析41-46
  • 4.2.1 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法律体系的困境41
  • 4.2.2 提高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技术的困境41-43
  • 4.2.3 强化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公众理念的困境43-44
  • 4.2.4 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市场化的困境44-46
  • 5. 西北生态脆弱区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完善建议46-53
  • 5.1 完善西北生态脆弱区流域生态补偿的政策及法律体系46-48
  • 5.1.1 明晰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的识别46-47
  • 5.1.2 构建系统的法律法规框架47
  • 5.1.3 制定和完善符合主要河流特点的地方性法规47-48
  • 5.2 探索实施多样化生态补偿的方式48-49
  • 5.2.1 转变有利于生态补偿的收费体系48
  • 5.2.2 建立有利于水资源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48
  • 5.2.3 多渠道筹措补偿资金48-49
  • 5.2.4 加强经济合作等多种补偿方式49
  • 5.3 利用水权交易模式对河流生态进行补偿49-50
  • 5.3.1 跨流域上下游的水权交易49-50
  • 5.3.2 跨行业的水权交易50
  • 5.3.3 不同用水者之间的水权交易50
  • 5.4 建立跨省流域合作协商机制50-51
  • 5.5 完善流域生态补偿的公众参与制度51-53
  • 6. 结语53-55
  • 参考文献55-58
  • 附录: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58-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生军;;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反思与完善[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2年02期

2 丁锋;;浅谈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制化[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2年04期

3 成红;孙良琪;;论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关系主体[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4 周映华;;流域生态补偿及其模式初探[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5 王文斌;;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障碍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8年30期

6 鲁士霞;;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初探[J];法制与社会;2009年36期

7 刘世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实践综述[J];求实;2011年03期

8 温锐;刘世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实践分析与创新探讨[J];求实;2012年04期

9 吴传清;;跨流域生态补偿的“汉江模式”设计——《汉江模式:跨流域生态补偿新机制》评介[J];学习月刊;2012年24期

10 黄锡生;焦念念;;试论流域生态补偿基金制度的构建[J];时代法学;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万选;;流域生态补偿:国外的实践与我国的借鉴[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胡月玲;郑淑颖;;广东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与思考[A];第四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田义文;张明波;刘亚男;;探索建立完善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新模式[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黄东风;李卫华;范平;邱孝煊;;闽江、九龙江等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实践[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黄宇驰;;长三角地区开展流域生态补偿的策略选择与前景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6 彭本荣;;流域生态补偿中的环境责任界定模型[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谢伟;;珠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初探[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8 杨道波;;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构建初探[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9 王俊贤;;红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探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10 鲁士霞;;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初探[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特派记者 李文亭;建立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N];江西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丁冬;辽宁为流域生态补偿立法[N];中国环境报;2013年

3 记者 严顺龙;共商对策 完善重点流域生态补偿机制[N];福建日报;2014年

4 记者 闫起磊;流域生态补偿为何说来容易做起来难[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5 记者  刘艳涛;专家建议:应发挥市场在流域生态补偿中的作用[N];农民日报;2006年

6 肖飞;建立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N];人民政协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李們;长三角酝酿流域生态补偿机制[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8 记者 王明浩;河北推行全流域生态补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忠峰;流域生态补偿艰难破题[N];中国财经报;2010年

10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生态环境部主任 张惠远;流域生态补偿关键环节何在?[N];中国环境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春光;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孙宇;生态保护与修复视域下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赵云峰;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意愿及其支付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曲富国;辽河流域生态补偿管理机制与保障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5 聂倩;我国流域生态补尝财政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6 刘世强;水资源二级产权设置与流域生态补偿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t,

本文编号:1134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1134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9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