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生态城镇建设中环境邻避冲突的源头控制——兼论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完善

发布时间:2018-04-26 14:03

  本文选题:和谐社会 + 生态城镇 ; 参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期,环境监管形势依然严峻,环境违法违规案件高发频发,突发性环境事件以及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环境群体性事件尤以环境邻避冲突居多,不仅不利于社会稳定,也危害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关系。其实,建设生态城镇与环境邻避情结并没有冲突。邻避冲突重在预防,而不是事后处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避免环境邻避冲突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制度还需要健全。为了弥补政策环评的不足,应进行邻避冲突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源头上控制环境邻避冲突,必须坚持"环评优先",重视城市规划环评,尤其要重视公众参与,建立环境公共事务的民主协商机制,从而推进美丽中国与和谐社会建设。
[Abstract]: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in the period of rapid urbanization, the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supervision is still grim, the cases of environmental violations and regulations occur frequently, sudden environmental events and group events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ccur from time to time. Environmental group events, especially environmental conflicts, are not only harmful to social stability, but also harm the trus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ublic and the government. In f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towns and the environment adjacent to avoid complex and there is no conflict. Conflict avoidance is about prevention, not ex post-actio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ystem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avoiding the conflict, but the system still needs to be improved.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EIA, the risk assessment of social stability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environment from the source and avoid the conflict, we must insist 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first", attach importance to urban plan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specially pay attention to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establish a democratic consultation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public affairs,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autiful China and a harmonious society.
【作者单位】: 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律系;
【基金】:司法部2012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绿色与低碳的城镇化法律问题研究”(12SFB5051) “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项目”(014000546614513)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基金课题“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策研究”
【分类号】:D922.6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蔡守秋;;论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几个问题[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年12期

2 项继权;;城镇化的“中国问题”及其解决之道[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郭菲;;美国如何处理“邻避冲突”[J];决策;2014年05期

4 曾国金;;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淼;;土地财政的实质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2 黄培;王宁;孙全威;宋志国;;北海市环境影响评价实践的调研[J];大众科技;2010年11期

3 公云;;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信息公开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年09期

4 项继权;袁方成;;湖北城镇化的发展及政策选择[J];城市观察;2013年01期

5 谭云霞;;湖北人口流动、聚居及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基于湖北省的调查研究[J];城市观察;2013年03期

6 蒋永甫;谭雪丽;;城镇化发展的中国道路——近年来国内城镇化研究述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7 于淑文;肖家奇;;中国农村城镇化对农民的影响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3年35期

8 张岩鸿;;我国城镇化的实践反思与未来视野[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9 李春谊;;跨国公司的环境法律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年07期

10 段平方;宋明佳;;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解更生;;加强特色城镇化“顶层设计”的探讨[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2 曹志鹏;张卫平;;关于推动陕西省城镇化发展的思考[A];陕西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13年优秀论文集[C];2013年

3 黄金菊;楚健;;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世伟;土地流转背景下的村社治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姜明;在华跨国公司环境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于树青;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镇品牌价值链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王格芳;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曼;马克思主义人的尊严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6 李哲;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评估与发展预测[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陈晖涛;福建省农村城镇化模式选择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8 操家齐;从农民到公民:国家现代化背景下的农民工公民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庞子渊;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10 梅顺达;发达城市周边农村城镇化路径选择[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立立;对我国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模式的思考[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李彬;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法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董伟;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法律责任[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芬霞;我国农业灌溉用水保护的法律调控[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5 李晓明;我国环境与健康相关法律法规的评估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6 庞森;我国油气管道的环境保护规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7 姜琴琴;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8 敖锡琳;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刘覃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中的“回应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李娟;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传义;党国英;王春光;温铁军;贺雪峰;梁茂信;段成荣;郭存海;陈建芬;尹冬华;;城市化是快了?还是慢了?——专家谈中国城市化进程[J];小康;2007年12期

2 董家华;包存宽;黄鹤;舒廷飞;;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在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3 丁一;中国城镇化道路学术讨论会简况[J];城市问题;1983年01期

4 李伯勇;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2002年8月23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2年06期

5 ;国外城镇化模式及其得失(一)——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的城镇化[J];城乡建设;2005年05期

6 陈庆伟;梁鹏;;建设项目环评与“三同时”制度评析[J];环境保护;2006年23期

7 王吉华,刘永,郭怀成,郝明家,张鸣;基于不确定性多目标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8 叶良飞;包存宽;;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综述[J];四川环境;2012年01期

9 钱振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原新;唐晓平;;都市圈化:一种新型的中国城市化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N];学习时报;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俊善,李斌;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2年04期

2 尹士武;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关于标准应用问题的思考[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2002年04期

3 汪志军;什么叫环境影响评价[J];新疆林业;2002年06期

4 王孝武,孙水裕,王雄;环境影响评价的数字化方法[J];环境保护;2003年11期

5 魏正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J];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02期

6 路月仙,陈振楼,王军,张垎,许世远;上海市排污口环境影响评价[J];环境保护科学;2003年06期

7 郭强;当前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年02期

8 何德进;关于水环境影响评价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治淮;2003年02期

9 李方敏;道路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思考[J];江苏环境科技;2004年S1期

10 吴素良,陈建文;环境影响评价中常规气象资料的提供[J];陕西气象;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岳沙丽;;浅析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义[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二0一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国富;;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探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3 毛庆国;;粤港跨界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郭波;纪江海;尹君;;关于两规中环境影响评价的比较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5 林锦慰;;香港净化海港计划:环境影响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6 杨越;;水泥项目矿山开采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几点建议[A];2009全国非金属矿产资源与勘察技术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9年

7 蔡振民;谢腾飞;;二七二厂辐射环境影响评价[A];全国放射性流出物和环境监测与评价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陈启壮;;百色水利枢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回顾[A];庆祝广西水利厅成立50周年专辑[C];2004年

9 段勇;陈界江;李鱼;赵文晋;李海生;崔勇;王德秋;;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中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研究[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迎喜;蒋固政;;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骨干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A];湖北省农村水电发展行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方芳;提高业务水平确保环评质量[N];中国环境报;2004年

2 记者 赵关良;上海将所有规划建设项目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N];中国环境报;2004年

3 孔凡青;我国规范环境影响评价行业[N];中国审计报;2005年

4 李银月;沈阳实施环境影响评价[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5 衷向东 吴爱明;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避免污染行业发展[N];光明日报;2005年

6 安徽省泗县环境保护局 李刚;以环境影响评价促进产业结构调整[N];中国环境报;2007年

7 记者 张淑瑜;州环境影响评价所挂牌成立[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6年

8 记者 叶平生 通讯员 穗环宣;环保总局局长作出七项环评承诺[N];广州日报;2006年

9 记者 王玲;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将加强[N];经济日报;2006年

10 欣闻;加强公路规划和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N];消费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光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年

2 宋欣;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杨晓艳;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李铁柱;城市交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及预测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5 林驰;桥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陈昕;基于有效管理模型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yN;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影响评价[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 张景成;农安工业集中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保护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杨李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塘沽区的实践与问题探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4 龙素群;环境影响评价专家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5 周晓琴;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中若干方法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5年

6 师玮;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D];兰州大学;2006年

7 李丽娜;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3年

8 吕晓君;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田颖;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10 陈德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06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1806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e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