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我国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1 22:34

  本文选题:信访 + 制度 ; 参考:《广西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信访制度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制度,该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都深深地烙有中国特色。信访制度创立的初衷在于密切联系群众,了解民意,解决群众的现实问题和困难。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在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转变、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司法、执法和守法形势不容乐观的大环境下,信访问题成逐年上升趋势,由于政府在面对上访群体时应对措施不当,从而导致了许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某些地区甚至发生了严重的刑事案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而且也使得民众对政府、法律失去了信任,最终会导致法治难以深入人心。国务院在2005年5月1日出台了新的《信访工作条例》,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也以此为据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作为处理信访工作的法律依据。中央还建立了“集中处理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以及“信访工作一票否决制”来促使地方领导重视并解决民众的信访问题。信访问题的发生,就是由于民众对司法不公、利益诉求表达无门、权利救济不及时的不理智反应。当地政府在现实的工作中为了所谓的政绩观和形象工程从而使用不得当的处理信访方式,如进京截访,成立驻京办,不接待本地上访民众等等,并且时不时会出现暴力驱赶上访民众的事件。我国信访制度存在着某些问题和不足,既要敢于承认,也要有决心弥补不足,不断完善信访制度。信访制度仍的建立不仅有理论基础的支持,而且也有现实基础,理论与实践共同推进着信访制度的发展与演变。本文就是基于对信访含义的分析为出发点,进而分析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借鉴国内外类似我国信访制度的各项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总结其共同点的基础上,总结出对我国信访制度的启示。最后通过提出一系列的建议和想法去完善信访制度,使其成为执政者的亲民之器,也成为人民群众的“尚方宝剑”。
[Abstract]:As a special system of our country, the system of letter and visit has its ow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petition system is to closely contact the masses, understand the public, and solve the masses' practical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But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especially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 changes,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continues to widen, the judicial, law enforcement and law-abiding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the issue of letters and visits has been rising year by year. Due to the improper measures taken by the government in the face of the petition group, this has led to many mass incidents, and serious criminal cases have even occurred in some areas, which have caused serious social impact, and have also made the public to the government. The loss of trust in the law will ultimately make it difficult for the rule of law to be deeply rooted in the people's mind. On May 1, 2005,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a new Regulation on the work of Letters and visits, and loca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 also formulated corresponding lo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as the legal basis for handling the work of letters and visits. The Central Committee has also established the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accountability system for centralized handling of letters and visits" and the "one-vote veto system for petition work" to urge local leaders to pay attention to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people's petitions and visits. The problem of letters and visits is due to the irrational reaction of the public to the unfair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the expression of interests, and the untimely relief of rights. In their practical work,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used inappropriate methods of handling letters and visits for the so-called achievements and image projects, such as intercepting visits to Beijing, setting up a Beijing office, not receiving local petitioners, and so on. And from time to time there are violent expulsions of petitioner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system of petition and visit in our country. We should not only dare to admit, but also have the determination to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system of letters and visits. The establishment of petition system is based not only on theory but also on reality. Theory and practic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petition system.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of letters and visits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then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letter and visit system, through the referenc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imilar to the system of letters and visits in China, take the essence of the system, and discard its dross.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its common poin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nlightenment to our country's petition system. Finally, by putting forward a series of suggestions and ideas to perfect the system of letters and visits, make it become the organ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word of the people.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2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定清 ,邓霞 ,洪琼;农民负担信访问题及对策探识[J];农村经济;2001年11期

2 刘武俊;信访也需要制度创新[J];中国监察;2004年11期

3 王平;走出信访困境[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年11期

4 姜明安;信访制度及解决争议的机制亟待创新[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年11期

5 应星;;新中国信访制度的历史演变[J];山东人大工作;2004年01期

6 袁方成;公民权利与法治框架下的信访制度改革[J];学习月刊;2005年01期

7 布小林;谈信访制度的改革与发展[J];理论前沿;2005年09期

8 刘丽;陈邕凌;;走出信访制度的困境[J];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别红暄;李优坤;;当代中国信访制度的逻辑起点[J];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02期

10 田文利;李海波;;现代信访制度之双向重构[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丽萍;黄德良;;我国信访制度功能的合理定位及制度创新[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2 田文利;;信访制度的定性分析和机构设置研究[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肖萍;;信访制度的价值及其实现[A];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丰;;路径依赖理论与信访制度变迁[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5 宋协娜;周念群;;改革开放30年中国信访制度变迁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6 李连江;;信访制度改革与和谐社会建设[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和谐社会与治理机制”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7 张林鸿;;论我国信访制度改革的出路[A];“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刘凯铭;;浅析信访制度[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法制与行政管理”理论研讨会论文集(行政与法)[C];2012年

9 刘平;;社会转型与信访制度改革——以信访制度改革的S市为例[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9-2010年度][C];2013年

10 袁小刚;;涉诉信访成因的深层探究——从法院审判、权力结构、当事人三维视角的考察[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叶;信访制度创新事关改革稳定[N];中国改革报;2006年

2 国家信访局副局长 王耀东;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N];经济日报;2008年

3 河南省周口市中级人民法院 谢新旭;处理涉诉信访的几点建议[N];人民法院报;2009年

4 游劝荣;严守信访制度的法治底线[N];学习时报;2010年

5 记者 岳珂;我市召开信访稳定工作座谈会[N];鹤壁日报;2011年

6 普沙岭;“取消信访”不能靠空口“论证”[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7 资深时政评论人士 五岳散人;司法改革不妨从信访制度入手[N];中国经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徐雨薇;峰江有个信访会客厅[N];台州日报;2013年

9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田成有;依法破解涉诉信访困局[N];人民法院报;2013年

10 虞忠和;完善法院涉诉信访的几点思考[N];江苏经济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悦良;信访制度法治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2 叶笑云;平衡视阈下的当代中国信访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李娜;党群关系视角下的信访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4 陈丰;信访制度成本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孙丽昕;教育信访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鹏翔;转型期我国信访制度的重构[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赵联超;论信访制度的存废[D];南京大学;2012年

3 赵雪;涉诉信访问题的成因与解决[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4 周鹏飞;宪法视阈下的信访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5 季发成;信访制度价值的法理学探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晨;信访制度改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7 陈塞;沈阳市信访制度变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常柏;法治化进程中的信访制度重塑[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9 王敏;我国信访制度的完善[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10 田耀琴;中国信访制度之困境及完善[D];兰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069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20069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f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