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反恐怖主义刑事立法的问题及出路
本文关键词:我国反恐怖主义刑事立法的问题及出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恐怖活动人员的思想意识被恐怖主义所绑架,丧失了做人的底线,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敌人。研究恐怖活动首先就要研究国际社会恐怖活动的发展过程和特点、规律,进而研究什么是恐怖主义、什么是恐怖活动、什么是恐怖活动组织、什么是恐怖活动人员,厘清这些概念是研究反恐怖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前提和基础目前世界各国对上述概念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对于“恐怖活动是具有暴力性的犯罪活动”这个观点达成了一致意见。我国的恐怖主义活动的发展既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也受到我国国内小环境的影响。我国刑法学界对反恐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在1997年《刑法》生效之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目前来看,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反恐法律体系,已有的相关法律规定尚不能满足反恐斗争的实际需要。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对恐怖主义犯罪的惩治理念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对恐怖主义的惩治理念也会大相径庭。在研究反恐法制理念时既要研究法制问题,也要研究公民对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态度。我国始终坚持的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同样适用于打击恐怖主义犯罪。在惩治恐怖主义犯罪刑事立法方面,特别是在案件管辖、刑事强制措施等程序法方面,仍有创新的空间和必要。我国反恐怖主义法立法工作已经提到日程,2015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对反恐怖主义法草案进行了二审,然而在对恐怖主义概念的界定上理论界争议仍然较大。本文认为,在当前理论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情况下,完全可在立法时先回避这一问题,而直接使用恐怖活动的概念,从行为性质上界定反恐怖主义法的管辖范围。同时,有必要在对恐怖活动人员的强制措施方面设立特殊逮捕规定,以适应反恐司法实践的需要。
【关键词】:恐怖主义 反恐怖立法 立法出路 刑事政策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4.3;D922.1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1
- 一、我国境内恐怖主义活动及反恐工作现状11-13
- (一) 我国恐怖主义活动的特点11-12
- 1. 规模和频度明显增加且地域不断扩大11
- 2. 恐怖活动与境外联系更加明显11-12
- 3. 对象表现为无差别化12
- (二) 国内恐怖活动规模和频度增加的外部原因12-13
- (三) 我国反恐工作现状13
- 二、我国刑事法律反恐规定现状13-17
- (一) 我国惩治恐怖犯罪的刑法立法演进13-14
- (二) 《刑法修正案(九)》的相关规定14-15
- (三) 我国刑事反恐法律存在的问题15-17
- 三、我国反恐法治的理念及司法对策17-22
- (一) 恐怖主义犯罪及其惩治理念17-19
- (二) 惩治恐怖活动犯罪的刑事司法对策19-22
- 1. 要依法从重而及时惩治恐怖活动犯罪20
- 2. 重点惩治恶性恐怖活动犯罪20-21
- 3. 从源头上预防恐怖袭击的发生21
- 4. 对恐怖活动犯罪人予以区别对待21-22
- 四、对反恐刑事法律的修改建议22-24
- (一) 对刑法的修改建议22-23
- 1. 明确恐怖主义犯罪侵害的客体22
- 2. 划分恐怖主义犯罪涉及的犯罪类型22
- 3. 在刑法中提高持有恐怖主义资料犯罪的法定最高刑22-23
- (二) 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建议23-24
- 1. 管辖的完善23-24
- 2. 专门保护的完善24
- 3. 加强对物的侦查权24
- 4. 强化反恐刑事侦查权运行的检察监督24
- 五、对我国反恐法立法的建议24-30
- (一) 我国反恐怖主义立法现状24-25
- (二) 对反恐法的几点建议25-30
- 1. 关于恐怖主义的概念25-28
- 2. 关于身份查验28
- 3. 关于技术侦查28-29
- 4. 关于强制措施29-30
- 结论30-32
- 参考文献32-35
- 致谢35-36
- 研究生履历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仁文;;论刑事政策的制定[J];金陵法律评论;2001年02期
2 李希慧,杜国强,廖焱清,贾济东;犯罪、社会稳定与刑事政策的关系初探[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李希慧,杜国强;我国现行刑事政策反思及完善——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切入点[J];法学论坛;2003年04期
4 严励;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刑事政策的理性思辨之一[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05期
5 赵建福,柯群帆;从“严打”看刑事政策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胡剑;浅谈非常时期我国的刑事政策[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严励;论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刑事政策的理性思辨之一[J];法学评论;2004年03期
8 严励;“严打”刑事政策的理性审读[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梁根林,吉莉娅;“刑事政策与刑事一体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法学;2004年01期
10 刘仁文;略论刑事政策的概念与范围[J];法学评论;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正新;刘叶静;;读董老著述 谈我国刑事政策[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辑)[C];2003年
2 黄华生;罗鹏飞;原静;;刑事政策概念辨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3 严励;;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4 杜雄柏;张永红;;刑事政策的导向功能及其限制[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5 张鹏;;论罪刑规范与刑事政策的关系[A];“严打”政策法律问题研究[C];2002年
6 黄伟明;;刑事政策与刑事立法关系的动态分析[A];“严打”政策法律问题研究[C];2002年
7 梁敏;;对刑事政策下“严打”之定位[A];“严打”政策法律问题研究[C];2002年
8 吴大华;;论“两少一宽”的少数民族犯罪刑事政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刘仁文;;刑事政策的概念与范围[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杜雄柏;张永红;;刑事政策的导向功能及其限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蔡鹤 胡业勋;积极推动刑事政策法治化[N];人民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蒋安杰;轻缓刑事政策:构建法治社会的和谐之音[N];法制日报;2005年
3 乐欣;确立“轻轻重重轻重结合”的刑事政策[N];检察日报;2003年
4 曲新久;刑事政策与法律:不能相互替代而应协调发展[N];检察日报;2003年
5 乐欣 沈海平;在刑事一体化中探求刑事政策法治化[N];检察日报;2004年
6 沈海平;叩问刑事政策之门[N];检察日报;2004年
7 李希慧 杜国强 贾继东;“轻轻重重”应成为一项长期的刑事政策[N];检察日报;2005年
8 曲新久 张国鑫;如何科学认识刑事政策[N];人民法院报;2001年
9 伦朝平;职务犯罪刑事政策“三从”应有节度[N];检察日报;2007年
10 谢望原邋季理华 根据与会外国专家发言整理;国外刑事政策发展动向和趋势[N];检察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元鹤;刑事政策论纲[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刘仁文;刑事政策及其过程[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3 许秀中;刑事政策系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郑齐猛;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李露;建国初期“镇反”刑事政策的实施研究(1950-1953)[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6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侯宏林;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王振峰;刑事政策模式选择[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赵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刑事政策调整[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刘艳萍;美国刑事政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炜亮;中国区域刑事政策的理论与实践[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解谦;论刑事政策[D];黑龙江大学;2009年
3 贺强;论刑事政策与刑事司法的关系[D];山东大学;2009年
4 彭常乐;对“严打”刑事政策的理性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悦;刑事政策的立体结构以及少年刑事政策[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任培;中国当代刑事政策宽和化之应然性[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7 郑丽丽;少数民族习惯与少数民族刑事政策[D];烟台大学;2011年
8 刘军;中国刑事政策的现代化思考[D];山东大学;2005年
9 高洪;法家刑事政策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10 辛源;中国社会转型与刑事政策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反恐怖主义刑事立法的问题及出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262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