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下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下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社会主体多元诉求的产生,公众参与作为一个广泛的社会活动和新兴的民主话题在我国逐渐兴起。国家政治上的认同以及行政民主化实践的发展,使得公众参与在我国行政法理论当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参与式行政理论的影响下,脱胎于政治参与理论的行政参与概念成为了公众参与理论的重要核心之一,对当前法治政府建设的理论根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作为国家依法行政考评制度深化发展的重要尝试,各地方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实践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繁荣。随着公众参与实践在我国公共行政事务当中的逐步深入,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建立和实施中的公众参与活动不可避免。此时,如何在法治政府考评中体现公众参与价值,保障公众参与权益,规范公众参与活动成为了一个难点。为解决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下的公众参与问题,首先应当进行概念的厘定和内容的重塑。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下的公众参与应当是建立在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基础上,并通过体系建立和实施过程的参与,对法治政府的建设产生影响的一种民主实践活动。不同于其他领域的公众参与问题,该体系下的公众参与包括了体系构建下的设计参与、体系项目下的指标参与和体系运行下的考评参与三方面内容,并深深植根于人民主权理论、民本思想传统和自然正义原则共同构成的理论基础当中,具有参与理论与参与实践相结合,政治参与与行政参与相结合,直接参与与间接参与相结合的特点。当前,我国地方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以及考评方案的实施已经在全国十几个省市地区展开。相关公众参与内容也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在这一实践中也暴露出了参与指标考评标准内容简单,体系构建协商参与程度不足,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与针对公众参与所产生的较大的认知差异密不可分,是公众参与渠道建设薄弱和公众参与保障程度不足的直接体现。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应当尝试完善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公众参与原则,建设法治政府公众指标参与的完整框架,拓宽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公众参与渠道,强化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公众参与保障,进而使得法治政府考评能够体现公众参与价值,保障公众参与权益,最终实现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公众参与的有序和繁荣。
【关键词】:法治政府 公众参与 指标体系 行政参与 行政决策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1;D621.5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0
- 前言10-17
- (一)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10-11
- 1.选题目的10-11
- 2.研究意义11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1-14
- 1.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1-13
- 2.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3-14
- (三)研究方法14-17
- 1.文献分析方法14-15
- 2.比较分析方法15
- 3.实证分析方法15-17
- 一、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下公众参与概述17-26
- (一)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下公众参与的内涵与基本内容17-21
- 1.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下公众参与的内涵17-18
- 2.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下公众参与的基本内容18-21
- (二)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下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21-23
- 1.人民主权理论与公众参与权利21-22
- 2.民本思想传统与公众参与价值22
- 3.自然正义原则与公众参与程序22-23
- (三)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下公众参与的特点23-24
- 1.参与理论与参与实践相结合23
- 2.政治参与与行政参与相结合23-24
- 3.直接参与与间接参与相结合24
- (四)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下公众参与的意义24-26
- 1.公众参与对指标设计的意义24
- 2.公众参与对考评主体的意义24-25
- 3.公众参与对考评效果的意义25-26
- 二、我国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下公众参与的现状26-40
- (一)我国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下公众参与的具体实践27-36
- 1.广东省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的具体实践27-30
- 2.湖北省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的具体实践30-32
- 3.贵州省黔西南州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的具体实践32-36
- (二)我国法治政府公众参与指标实践的类型化分析36-40
- 1.行政立法参与36-37
- 2.行政决策参与37-38
- 3.行政执法参与38-40
- 三、我国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下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40-46
- (一)我国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下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40-43
- 1.公众参与指标考评标准内容简单40-41
- 2.体系构建过程的协商参与程度不足41-42
- 3.考评过程的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42-43
- (二)我国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下公众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43-46
- 1.公众参与认知差异较大43-44
- 2.公众参与渠道建设薄弱44-45
- 3.公众参与保障程度不足45-46
- 四、建设完善我国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下公众参与的思考46-59
- (一)完善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公众参与原则46-48
- 1.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公众参与原则的价值46-47
- 2.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公众参与原则的基本内容47-48
- (二)建设法治政府公众指标参与的完整框架48-51
- (三)拓宽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公众参与渠道51-53
- 1.建立体系设计协商决定制度51
- 2.推动体系考评主体的多元化51-52
- 3.完善考评结果公示监督制度52-53
- (四)强化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公众参与保障53-59
- 1.健全公众参与权利的法律规范53-55
- 2.完善体系设计的公众参与程序55-56
- 3.明确公众指标参与的领域限度56-57
- 4.构建公众考评参与的激励机制57-59
- 结语59-61
- 致谢61-62
- 参考文献62-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梅;;城镇居民公众参与态度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彭分文;;环保NGO:公众参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生力军[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佘晖;陈品静;;山西省出台“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J];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10期
4 梁华平;;我国当前公众参与公共行政的几点思考[J];红河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5 蔡定剑;;中国公众参与的问题和前景[J];乡音;2014年05期
6 刘英杰;陈智富;莫荣旭;;公共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J];知识窗(教师版);2013年05期
7 田飞龙;;“走过场”的公众参与侵蚀公信力[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3年06期
8 常征;“公共管理与公众参与”研讨会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09期
9 王宇;;“绿色110”:让公众参与环保[J];上海人大月刊;2001年02期
10 王预震,周义程;公共决策中的公众参与[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世光;;村庄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困境与出路[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高中建;冯倩倩;;公众参与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机理探析[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高军辉;张旭;;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4 魏素芳;檀翠玲;程丹丹;张维;;浅谈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5 沈忻昕;;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新特征[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冯现学;;对公众参与制度化的探索——深圳市龙岗“顾问规划师制度”的构建[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赵惊涛;;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问题[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8 石莎;;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9 任清娟;;浅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公众参与[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10 尹根成;盛志辉;郭洪光;乔冬云;;如何在社会服务行业环评项目中开展公众参与[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芳;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局限性[N];中国环境报;2004年
2 周雁凌 张金智;山东将制订环保公众参与办法[N];中国环境报;2005年
3 郑彦;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必须重视公众参与[N];中国改革报;2006年
4 凌锋;选择了法治就无法回避“公众参与”[N];法制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汤璇;公众参与就是集思广益[N];广东建设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汤璇;公众参与应贯穿规划的每个环节[N];广东建设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汤璇;公众参与领域不断拓宽[N];广东建设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汤璇;公众参与的终极目标:共同决策[N];广东建设报;2007年
9 徐晓敬;公众参与环保 沈阳《办法》出台[N];友报;2006年
10 湖南省环保局 余涛;公众参与是深化环境执法的重要途径[N];中国环境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琳琳;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权法律制度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李春梅;城镇居民公众参与认知、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3 王春雷;基于有效管理模型的重大事件公众参与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4 谢远学;中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杨秋波;邻避设施决策中公众参与的作用机理与行为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葛俊杰;利益均衡视角下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王卫;我国城市基层治理中的公众参与[D];武汉大学;2010年
8 唐萌;迈向互动式公众参与理念[D];吉林大学;2009年
9 王周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野下的中国公众参与制度建构[D];西北大学;2011年
10 陈振宇;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津;城市建设中公众参与有效性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2 万静华;贵阳市城管执法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3 王娜;多元目标下新型乡村社区规划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苏宁;新媒体时代环境传播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吴凤;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权的法律保障[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端;基于善治理念下电子治理与公众参与互动问题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7 黎莉;中小学教育乱象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8 丁宁;公众参与对公共项目决策过程的影响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9 李进;新时期公众参与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10 沙丽娜;当代艺术中关于公众参与的运用[D];湖北美术学院;2015年
本文关键词: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下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31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263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