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论品种权与野生植物遗传资源的内在关联性及立法困境

发布时间:2017-03-26 17:10

  本文关键词:论品种权与野生植物遗传资源的内在关联性及立法困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物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重要产业,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花费巨额的费用来研究各种生物,特别是野生植物的遗传基因和储存在其中的各类生物遗传信息,并将这些遗传信息作为国家的重要遗传资源加以保护和开发利用。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野生植物大国,野生植物的种类多,分布广,历史悠久,因此我国也是野生植物遗传资源的大国。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必须加强对野生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地开发利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服务。当前,我国采取的主要保护方式主要有原生境保护和非原生境保存,这两种方式都是保护野生植物的整体植株或者一个群落,可以概括地说是一种物理性的保护途径。另外还有对来自于野生植物的基因或者基因片段进行专利保护,当然这是使用很少的一种保护方式。这两种保护方式虽然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对于大量地利用野生植物培育出植物品种后的权利归属和利益保护问题却明显地缺失相关的法律规定,从而使得很多人利用这一渠道从野生植物遗传资源上获取了巨大的利益。针对现实中存在的这一突出问题,在现有保护途径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一种保护野生植物遗传资源的新途径,即通过授予品种权的方式来保护野生植物遗传资源。本文通过对野生植物遗传资源的特征以及植物新品种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定的介绍,分析论证了利用品种权保护野生植物遗传资源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结合现有国内外相关法律规定的内容,对利用品种权保护野生植物遗传资源中涉及的多个具体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建议。
【关键词】:野生植物 遗传资源 种质 植物新品种 品种权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96.9;D922.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引言9-11
  • 1.1 研究背景9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9-10
  • 1.3 研究方法10-11
  • 第2章 野生植物遗传资源的特征、保护方式和法律规定11-22
  • 2.1 野生植物及遗传资源的基本特征11-14
  • 2.1.1 野生植物的概念及特征11-12
  • 2.1.2 遗传资源的概念及特征12-14
  • 2.2 保护野生植物遗传资源的现有方式14-17
  • 2.2.1 利用原生境及非原生境进行保护15-16
  • 2.2.2 利用专利权进行的保护16-17
  • 2.2.3 现有保护方式的利弊分析17
  • 2.3 保护野生植物及遗传资源的法律规定17-22
  • 2.3.1 相关国际公约中规定的保护内容17-20
  • 2.3.2 我国法律中规定的保护内容20-21
  • 2.3.3 立法中确立的价值取向的利弊分析21-22
  • 第3章 品种权的特征及其与遗传资源的内在关联22-30
  • 3.1 品种权的基本特征及法律规定22-27
  • 3.1.1 品种权的含义及特征22-24
  • 3.1.2 品种权的相关法律法规24-27
  • 3.2 生物遗传信息构成品种权与植物遗传资源的关联性27-30
  • 3.2.1 生物遗传信息是品种权保护的内在基础27-28
  • 3.2.2 野生植物与植物新品种内在机理的一致性28-30
  • 第4章 品种权保护野生植物遗传资源的法律障碍30-34
  • 4.1 获取野生植物遗传资源的限制30
  • 4.2 野生植物遗传资源与品种权在权利归属上的冲突30-31
  • 4.3 野生植物遗传资源与品种权在保护期限上的冲突31-32
  • 4.4 我国品种权现有法律内容的制约32-34
  • 4.4.1 品种权保护的植物种类较少32
  • 4.4.2 品种权的权利内容单薄32
  • 4.4.3 依赖性派生品种的相关规范匮乏32-34
  • 第5章 利用品种权保护野生植物遗传资源的基本措施34-37
  • 5.1 合理获取野生植物遗传资源的对策分析34-35
  • 5.2 允许野生植物遗传资源提供者参与共享品种权的对策分析35
  • 5.3 品种权期限终止后的后期保护问题对策分析35-36
  • 5.4 修改完善我国品种权现有法律规定的建议36-37
  • 5.4.1 专门设立与这一类植物新品种相关的程序和条件36
  • 5.4.2 加大侵犯此类品种权的法律责任36-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4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42-43
  • 致谢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旭霞;胡小伟;;我国农业植物遗传资源权利保护分析[J];江淮论坛;2009年06期

2 期海明;姜志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的法制分析[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3 詹映,朱雪忠;国际法视野下的农民权问题初探[J];法学;2003年08期

4 期海明;苏倪;;完善云南省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的法律思考[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5 徐家力;对农业传统知识保护模式的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胡健;;论植物遗传资源的法律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7 杨统旭;;“农民权”的法理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1年02期

8 张小勇;;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法保障——《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评析[J];法商研究;2009年01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姝洁;苏倪;;国际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的立法动态及对我国的启示[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7年

2 张小勇;;《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与知识产权[A];专利法研究(2008)[C];2009年

3 苏倪;陈姝洁;;加强云南遗传资源法律保护,防止生物多样性减少[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记者 张桂敏;国际粮农植物遗传资源条约生效[N];农资导报;2004年

2 记者 刘琴;我国植物遗传资源亟需法律保护[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3 记者 卞晨光;世界粮食作物多样化面临威胁[N];科技日报;2010年

4 河南农业大学 王可利;加强野生植物遗传资源的法律保护[N];农民日报;2013年

5 王俊鸣;为了农业的未来[N];科技日报;2004年

6 记者 张桂敏;农业植物资源共享将有法可依[N];农资导报;2004年

7 卞晨光;世界粮食作物基因多样性面临威胁[N];粮油市场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邹学润;科技注入动力 农业提质增效[N];云南科技报;2005年

9 记者 刘恕;中美在生态环境等领域进一步合作[N];科技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丽军;植物遗传资源惠益分享及产权安排的经济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得顺;植物新品种保护中的农民权立法完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宇博;欠发达地区植物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静元;论品种权与野生植物遗传资源的内在关联性及立法困境[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4 陶燕;植物遗传资源利益冲突与分享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朱慧;我国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的法律完善[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6 彭颖;论农民权及其实现[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陈一龙;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D];甘肃政法学院;2015年

8 陈姝洁;云南省植物遗传资源法律保护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王展;植物遗传资源利用国际协调中的法律问题[D];复旦大学;2011年

10 石腊梅;植物遗传资源法制与机制保护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论品种权与野生植物遗传资源的内在关联性及立法困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91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2691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9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