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习期间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3 01:28
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大学生就业成为困扰社会的一个难题,实习成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有效手段,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实习让自己的书本所学有得到实际操作的机会,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现在的高校都会组织自己的学生去固定的单位实习,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实习,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实习也出现了多种的类型,像是就业实习、带薪实习、顶岗实习等,并且在实习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受损的情形也经常出现,由于我国现行的法规并没有规范大学生实习行为,导致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被侵害时,无法获得有效的救济。此外,我国的现行法律并未对大学生实习期间的身份属性以及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属性下定义。这就引发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同类案件有不同处理结果的怪现象。本文要研究的核心就是对大学生实习期间劳动权益的保障问题。界定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具体身份和与实习单位的关系;分析实习大学生权益遭受损害的具体情形包括实习待遇难保障、所在高校安排强制性实习、权益受损时难救济等;分析权益受损的具体原因包括法律、政府、高校、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原因;最后通过借鉴域外的先进经验,以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找到维护大学生实习劳动权益的法律...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案例引出与问题概述
(一)案例
(二)大学生实习的概念及意义
(三)大学生实习的类型
1.教学实习
2.带薪实习
3.就业实习
4.顶岗实习
二、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身份的认定
(一)大学生实习期间是否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1.我国法律中关于“劳动者”的界定
2.外国法律中关于“劳动者”的界定
3.大学生实习期间劳动者身份的认定
(二)大学生实习涉及的法律关系
1.实习大学生与学校的关系
2.实习大学生与实习单位的关系
3.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法律关系
三、大学生实习劳动权益受损的现状与原因
(一)大学生实习劳动权益受侵害的主要现状
1.高校强制学生实习
2.实习待遇无法保障
3.权益受损时无法获得有效的救济
(二)大学生实习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
1.法律原因
2.政府原因
3.实习单位的原因
4.学校原因
5.学生个人原因
四、国外较发达国家大学生实习的法律借鉴
(一)美国的大学生实习法律规定与借鉴
(二)英国的大学生实习法律规定与借鉴
(三)法国的大学生实习法律规定与借鉴
(四)德国的大学生实习法律规定与借鉴
五、大学生实习劳动权益保障的具体措施
(一)法律体系建设
1.针对大学生实习活动进行专门性立法
2.扩大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适用范围
3.完善实习劳动权益的司法保护和救济机制
4.充分发挥实习合同的作用
(二)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1.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2.发挥政府的互联网监管作用
3.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
4.开发适合实习大学生的保险种类
(三)相关主体的跟进与完善措施
1.用人单位的新要求
2.对学校的要求
3.学生自身也应该有所提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134357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案例引出与问题概述
(一)案例
(二)大学生实习的概念及意义
(三)大学生实习的类型
1.教学实习
2.带薪实习
3.就业实习
4.顶岗实习
二、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身份的认定
(一)大学生实习期间是否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1.我国法律中关于“劳动者”的界定
2.外国法律中关于“劳动者”的界定
3.大学生实习期间劳动者身份的认定
(二)大学生实习涉及的法律关系
1.实习大学生与学校的关系
2.实习大学生与实习单位的关系
3.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法律关系
三、大学生实习劳动权益受损的现状与原因
(一)大学生实习劳动权益受侵害的主要现状
1.高校强制学生实习
2.实习待遇无法保障
3.权益受损时无法获得有效的救济
(二)大学生实习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
1.法律原因
2.政府原因
3.实习单位的原因
4.学校原因
5.学生个人原因
四、国外较发达国家大学生实习的法律借鉴
(一)美国的大学生实习法律规定与借鉴
(二)英国的大学生实习法律规定与借鉴
(三)法国的大学生实习法律规定与借鉴
(四)德国的大学生实习法律规定与借鉴
五、大学生实习劳动权益保障的具体措施
(一)法律体系建设
1.针对大学生实习活动进行专门性立法
2.扩大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适用范围
3.完善实习劳动权益的司法保护和救济机制
4.充分发挥实习合同的作用
(二)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1.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2.发挥政府的互联网监管作用
3.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
4.开发适合实习大学生的保险种类
(三)相关主体的跟进与完善措施
1.用人单位的新要求
2.对学校的要求
3.学生自身也应该有所提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134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3134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