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阳安医生案”论公民网络表达法律边界的界定
发布时间:2022-01-17 18:22
互联网科技的不断进步为人们增添了新的交往方式,拓展了公众言论表达的渠道,同时,带来信息的高速流动和思想的激烈碰撞。承然,网络调动起了民众言论表达的积极性,但现阶段缺乏对网络表达的规范和引导,因此也存在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不相符的情况。2018年夏,发生在四川省的“德阳安医生案”在网络中引起轩然大波,使得规范网络言论表达行为的话题再次回归公众视线。从该案中,我们不难发现公民网络表达存在诸多问题:网络表达权与其他权利、价值的难以平衡;立法和实践中对公民网络表达欠缺权利保障;公民网络表达法律边界模糊;限制网络表达的主体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等。互联网的匿名性、互动性、即时性既为公众提供舒适便捷的表达体验,也使网络表达的治理更为棘手。当下我国关于网络表达的立法有所欠缺,治理实效不明显,这就急切需要界定公民网络表达的法律边界,以保障言论表达和规范网络权利生态。本文拟从“德阳安医生案”的分析中提出问题,进而检视公民网络表达的法律边界现状。既关注一般法律对公民网络表达的保障与规制情况,也关注网络专门立法的相关规定,并结合实践中网络表达治理的现实困境,尽可能全面地阐述公民网络表达法律边界的现状。从法治层面...
【文章来源】: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路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径
第2章 由“德阳安医生案”引发公民网络表达的边界问题
2.1 热点案例评析
2.1.1“德阳安医生案”始末
2.1.2 案例评析
2.2“德阳安医生案”引发的公民网络表达的法律思考
2.2.1 公民网络表达的权利界限
2.2.2 公民网络表达的义务范围
第3章 从“德阳安医生案”检视我国公民网络表达的法律边界现状
3.1 我国网络表达立法现状
3.1.1 一般立法对公民网络表达的规制
3.1.2 网络专门立法对公民网络表达的规制
3.2 我国公民网络表达的实践困境
3.2.1 公民网络表达权与其他权利、价值的难以平衡
3.2.2 对公民网络表达欠缺权利保障
3.2.3 公民网络表达法律边界模糊
3.2.4 职能主体自由裁量权过大
第4章 我国公民网络表达法律边界的界定目标与界定原则
4.1 我国公民网络表达法律边界的界定目标
4.1.1 应当有利于保障网络言论表达权
4.1.2 应当有利于维护网络生态
4.1.3 应当有利于厘清与其他相关权利价值的边界
4.2 我国公民网络表达法律边界的界定原则
4.2.1 多元利益平等保护原则
4.2.2 明确性原则
4.2.3 符合比例原则
4.2.4 特别权衡原则
第5章 我国公民网络表达法律边界的界定规则
5.1 公民网络表达法律边界界定的形式规范
5.1.1 静态界定——合法性标准
5.1.2 动态界定——合理性标准
5.2 公民网络表达法律边界界定的内容规范
5.2.1 平台表达合法性标准
5.2.2 表达影响深度、广度选择性标准
5.2.3 谨慎实施标准
5.3 关于公民网络表达的立法建议
5.3.1 提高网络表达立法层次
5.3.2 完善网络表达法律内容
5.3.3 规范网络表达权利生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社会舆情治理的法理基础和实施路径[J]. 赵秋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2]自媒体发展中的表达自由、政府规制及其限度[J]. 宋全成. 南京社会科学. 2017(11)
[3]国内网络表达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NKI期刊论文(2004-2016)[J]. 刘伟. 电子政务. 2017(09)
[4]网络言论的边界在哪,如何规制[J]. 王珏. 人民论坛. 2017(17)
[5]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的法律边界与规制[J]. 刘天利,顾颖,霍芙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6]东南亚华文现代诗蕴含的中国文化辨析[J]. 谢永新. 广西社会科学. 2017(04)
[7]网络著作权边界问题探析[J]. 孙昊亮. 知识产权. 2017(03)
[8]“网络表达权”刑法规制之应然进路—以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第二款之立法范式为批判视角[J]. 李立丰,高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9]论商业言论自由的法律边界[J]. 刘闻. 江西社会科学. 2016(08)
[10]有序网络化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策略[J]. 李尚旗.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博士论文
[1]基于复杂网络的网络舆情动态演进影响机制研究[D]. 董靖巍.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
[2]评价论视角下的网络民意表达与公共决策[D]. 刘波亚.上海大学 2014
[3]民意表达与公共参与:微博意见领袖研究[D]. 王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
[4]基于协商民主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D]. 许敏.武汉大学 2013
[5]网络民意表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研究[D]. 张蓉.南昌大学 2012
[6]当代中国公权力网络监督研究[D]. 张华.南京大学 2011
[7]公民表达权及其保障研究[D]. 李海新.武汉大学 2011
[8]论民意表达[D]. 钱超.复旦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95216
【文章来源】: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路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径
第2章 由“德阳安医生案”引发公民网络表达的边界问题
2.1 热点案例评析
2.1.1“德阳安医生案”始末
2.1.2 案例评析
2.2“德阳安医生案”引发的公民网络表达的法律思考
2.2.1 公民网络表达的权利界限
2.2.2 公民网络表达的义务范围
第3章 从“德阳安医生案”检视我国公民网络表达的法律边界现状
3.1 我国网络表达立法现状
3.1.1 一般立法对公民网络表达的规制
3.1.2 网络专门立法对公民网络表达的规制
3.2 我国公民网络表达的实践困境
3.2.1 公民网络表达权与其他权利、价值的难以平衡
3.2.2 对公民网络表达欠缺权利保障
3.2.3 公民网络表达法律边界模糊
3.2.4 职能主体自由裁量权过大
第4章 我国公民网络表达法律边界的界定目标与界定原则
4.1 我国公民网络表达法律边界的界定目标
4.1.1 应当有利于保障网络言论表达权
4.1.2 应当有利于维护网络生态
4.1.3 应当有利于厘清与其他相关权利价值的边界
4.2 我国公民网络表达法律边界的界定原则
4.2.1 多元利益平等保护原则
4.2.2 明确性原则
4.2.3 符合比例原则
4.2.4 特别权衡原则
第5章 我国公民网络表达法律边界的界定规则
5.1 公民网络表达法律边界界定的形式规范
5.1.1 静态界定——合法性标准
5.1.2 动态界定——合理性标准
5.2 公民网络表达法律边界界定的内容规范
5.2.1 平台表达合法性标准
5.2.2 表达影响深度、广度选择性标准
5.2.3 谨慎实施标准
5.3 关于公民网络表达的立法建议
5.3.1 提高网络表达立法层次
5.3.2 完善网络表达法律内容
5.3.3 规范网络表达权利生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社会舆情治理的法理基础和实施路径[J]. 赵秋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2]自媒体发展中的表达自由、政府规制及其限度[J]. 宋全成. 南京社会科学. 2017(11)
[3]国内网络表达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NKI期刊论文(2004-2016)[J]. 刘伟. 电子政务. 2017(09)
[4]网络言论的边界在哪,如何规制[J]. 王珏. 人民论坛. 2017(17)
[5]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的法律边界与规制[J]. 刘天利,顾颖,霍芙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6]东南亚华文现代诗蕴含的中国文化辨析[J]. 谢永新. 广西社会科学. 2017(04)
[7]网络著作权边界问题探析[J]. 孙昊亮. 知识产权. 2017(03)
[8]“网络表达权”刑法规制之应然进路—以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第二款之立法范式为批判视角[J]. 李立丰,高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9]论商业言论自由的法律边界[J]. 刘闻. 江西社会科学. 2016(08)
[10]有序网络化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策略[J]. 李尚旗.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博士论文
[1]基于复杂网络的网络舆情动态演进影响机制研究[D]. 董靖巍.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
[2]评价论视角下的网络民意表达与公共决策[D]. 刘波亚.上海大学 2014
[3]民意表达与公共参与:微博意见领袖研究[D]. 王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
[4]基于协商民主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D]. 许敏.武汉大学 2013
[5]网络民意表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研究[D]. 张蓉.南昌大学 2012
[6]当代中国公权力网络监督研究[D]. 张华.南京大学 2011
[7]公民表达权及其保障研究[D]. 李海新.武汉大学 2011
[8]论民意表达[D]. 钱超.复旦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952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3595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