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侵权及其抗辩事由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2 13:47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较之过去有了显著的提高。在享受物质文化的同时,他们也日益关注着自身精神文化的需求,关注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权益的保护。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涉及新闻侵权的案件日益增多。自1984年起,我国的新闻立法即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但因为种种原因,迄今为止,我国的新闻法仍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相较之下,海外资本主义国家如英美等国经过了几百年学说实务的运作之下,关于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方面发展出了较为规范的理论,在指导有涉新闻侵权之类的案件中,发挥了其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探讨英美法中有关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对于研究我国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对于我国未来新闻立法的制定有着积极的补充和借鉴作用。本文第一部分阐述现代新闻媒体的发展变化与新闻侵权,深层次分析了新闻侵权产生的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新闻媒体的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新闻源开始多样化,同时也出现了新闻媒体的私有化,而私有化必然伴随的是全球范围内媒体的商业化。而商业化运作的最高目标是营利,营利高于一切。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的维权意识也在觉醒,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他们学会了用法律武器保...
【文章来源】: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新闻媒体的发展变化与新闻侵权
(一) 当代新闻媒体的蓬勃发展与商业化、企业化
(二) 媒体的商业化、企业化与新闻侵权
二、 新闻侵权的含义及其构成要件
(一) 新闻侵权的含义
(二) 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
三、 新闻侵权抗辩的理论依据
(一) 新闻自由
(二) 民主政治的发展与知情权
(三) 舆论监督
四、 我国新闻侵权抗辩事由及评析
(一) 真实报道
(二) 权威消息来源
(三) 公正评论
(四) 被传播者同意
五、 美英国家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
(一) 美国法中的“实际恶意”原则
(二) 英国法中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
六、 有关我国新闻侵权及其抗辩事由的建议和构想
(一) 新闻侵权构成要件方面
(二) 新闻侵权抗辩事由方面
(三) 新闻媒体从业人员道德规范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钓鱼报道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探究[J]. 李华,蒙晓阳. 河北法学. 2012(01)
[2]知情权的聚光灯如何照射杨丽娟[J]. 魏永征. 青年记者. 2009(28)
[3]舆论监督中新闻侵权缘何有“三多”[J]. 郑惠华. 采写编. 2009(03)
[4]连环自杀事件:大众传媒应担的责任[J]. 夏德元. 新闻实践. 2009(04)
[5]新闻自由的法律边界[J]. 陈振宇,廖波. 法制与社会. 2009(01)
[6]名誉权案事实真伪的举证责任及相关问题——以杨义巢诉胡肖琼侵害名誉权案为例[J]. 魏永征. 国际新闻界. 2008(02)
[7]新闻侵权案件的成因与防范[J]. 朱本锐. 传媒观察. 2008(02)
[8]试论新闻的真实性原则[J]. 尹韵公.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6(05)
[9]隐性采访的合法界限[J]. 李华,蒙晓阳. 河北法学. 2006(02)
[10]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和保护[J]. 王利明. 中州学刊. 2005(02)
本文编号:3621832
【文章来源】: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新闻媒体的发展变化与新闻侵权
(一) 当代新闻媒体的蓬勃发展与商业化、企业化
(二) 媒体的商业化、企业化与新闻侵权
二、 新闻侵权的含义及其构成要件
(一) 新闻侵权的含义
(二) 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
三、 新闻侵权抗辩的理论依据
(一) 新闻自由
(二) 民主政治的发展与知情权
(三) 舆论监督
四、 我国新闻侵权抗辩事由及评析
(一) 真实报道
(二) 权威消息来源
(三) 公正评论
(四) 被传播者同意
五、 美英国家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
(一) 美国法中的“实际恶意”原则
(二) 英国法中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
六、 有关我国新闻侵权及其抗辩事由的建议和构想
(一) 新闻侵权构成要件方面
(二) 新闻侵权抗辩事由方面
(三) 新闻媒体从业人员道德规范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钓鱼报道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探究[J]. 李华,蒙晓阳. 河北法学. 2012(01)
[2]知情权的聚光灯如何照射杨丽娟[J]. 魏永征. 青年记者. 2009(28)
[3]舆论监督中新闻侵权缘何有“三多”[J]. 郑惠华. 采写编. 2009(03)
[4]连环自杀事件:大众传媒应担的责任[J]. 夏德元. 新闻实践. 2009(04)
[5]新闻自由的法律边界[J]. 陈振宇,廖波. 法制与社会. 2009(01)
[6]名誉权案事实真伪的举证责任及相关问题——以杨义巢诉胡肖琼侵害名誉权案为例[J]. 魏永征. 国际新闻界. 2008(02)
[7]新闻侵权案件的成因与防范[J]. 朱本锐. 传媒观察. 2008(02)
[8]试论新闻的真实性原则[J]. 尹韵公.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6(05)
[9]隐性采访的合法界限[J]. 李华,蒙晓阳. 河北法学. 2006(02)
[10]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和保护[J]. 王利明. 中州学刊. 2005(02)
本文编号:36218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3621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