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地役权制度的本土化
发布时间:2023-12-09 18:26
随着经济及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土地的供求关系日益紧张,土地利用方式也日益多元化,从以往的“土地所有为中心”转变为“土地利用为中心”。地役权制度的应用及推广正顺应了这一发展潮流。本篇论文以比较法为视野,对地役权制度的起源、发展及演变进行了简要地梳理,分别介绍了大陆法系国家以及英美法系国家对于地役权制度的设计与规定,总结与分析了我国地役权制度在法律、社会环境以及经济三个层面上的本土化元素,并着重介绍了我国对地役权制度本土化的探索,从而对我国地役权制度本土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简单地预测,最终试图寻找出我国地役权制度本土化的最佳发展路径及其方案。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框架及内容概述
2 地役权制度的基本理论
2.1 地役权制度的界定及其本质
2.1.1 地役权的概念厘清与立法界定
2.1.2 地役权制度的本质
2.2 地役权制度的法律特征
2.2.1 地役权制度的广泛性
2.2.2 地役权制度的意定性
2.2.3 地役权制度的从属性与不可分性
2.2.4 地役权制度的非独占性与兼容性
2.3 域外地役权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2.3.1 罗马法中的地役权制度
2.3.2 大陆法中的地役权制度
2.3.3 英美法中的地役权制度
3 我国地役权制度本土化的语境分析
3.1 法律制度本土化的涵义
3.2 法律制度本土化的意义
3.3 地役权制度本土化的涵义
4 我国地役权制度本土化的元素分析
4.1 法律制度层面的本土化元素
4.1.1 成文主义
4.1.2 政府推进型的法律发展模式
4.1.3 正在形成的法治本土资源
4.1.4 权利意识的勃兴与权利诉求的不当主张相互交织
4.2 社会环境层面的本土化元素
4.2.1 非正式制度性因素、习惯、惯例
4.2.2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与民族精神
4.2.3 中国两元化的社会结构
4.3 经济层面的本土化元素
4.3.1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多元化
4.3.2 土地所有权的公有制
4.3.3 中国经济社会的双重转型
5 我国地役权制度本土化的探索
5.1 主体范围的界定
5.1.1 地役权主体的多元化
5.1.2 在自己的不动产上设定地役权
5.1.3 不动产租赁人即承租人的地役权
5.2 客体范围的界定
5.2.1 “土地”役权亦或是“不动产”役权
5.2.2 便利(宜)的界定
5.3 部分权利类型的探索
5.3.1 公共地役权
5.3.2 乡村地役权
5.4 关于地役权人返还请求权的争议与探索
5.5 地役权变动及登记方式的探索
5.6 地役权制度本土化的展望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项目
本文编号:3871921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框架及内容概述
2 地役权制度的基本理论
2.1 地役权制度的界定及其本质
2.1.1 地役权的概念厘清与立法界定
2.1.2 地役权制度的本质
2.2 地役权制度的法律特征
2.2.1 地役权制度的广泛性
2.2.2 地役权制度的意定性
2.2.3 地役权制度的从属性与不可分性
2.2.4 地役权制度的非独占性与兼容性
2.3 域外地役权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2.3.1 罗马法中的地役权制度
2.3.2 大陆法中的地役权制度
2.3.3 英美法中的地役权制度
3 我国地役权制度本土化的语境分析
3.1 法律制度本土化的涵义
3.2 法律制度本土化的意义
3.3 地役权制度本土化的涵义
4 我国地役权制度本土化的元素分析
4.1 法律制度层面的本土化元素
4.1.1 成文主义
4.1.2 政府推进型的法律发展模式
4.1.3 正在形成的法治本土资源
4.1.4 权利意识的勃兴与权利诉求的不当主张相互交织
4.2 社会环境层面的本土化元素
4.2.1 非正式制度性因素、习惯、惯例
4.2.2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与民族精神
4.2.3 中国两元化的社会结构
4.3 经济层面的本土化元素
4.3.1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多元化
4.3.2 土地所有权的公有制
4.3.3 中国经济社会的双重转型
5 我国地役权制度本土化的探索
5.1 主体范围的界定
5.1.1 地役权主体的多元化
5.1.2 在自己的不动产上设定地役权
5.1.3 不动产租赁人即承租人的地役权
5.2 客体范围的界定
5.2.1 “土地”役权亦或是“不动产”役权
5.2.2 便利(宜)的界定
5.3 部分权利类型的探索
5.3.1 公共地役权
5.3.2 乡村地役权
5.4 关于地役权人返还请求权的争议与探索
5.5 地役权变动及登记方式的探索
5.6 地役权制度本土化的展望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项目
本文编号:38719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3871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