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全球体育法创生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9 17:23

  本文关键词:全球体育法创生路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全球体育法 创生路径 “Lex Sportiva”


【摘要】:随着全球化在经济、政治、体育、法律等各个领域的开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后,其他领域也相继出现了全球化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各个领域的法律全球化也逐渐成为必然。体育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尤其是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各种国际性体育赛事的开展,使体育成为全球性的活动。体育活动的多样性、全球范围的参与性,导致体育纠纷的全球性和复杂性,仅仅依靠一国或者一种法律制度无法完成纠纷的解决,体育界和法律界迫切需要一种全球性的法律秩序,可以解决全球性的体育法律问题,由此便催生了“全球体育法”。“全球体育法”是体育全球化和法律全球化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它是一种非官方组织创立的、维持国际体育运动顺利开展的一系列规则体系。它不是仅仅指一种规则制度,不仅包括国际奥委会制定的《奥林匹克宪章》、国际体育仲裁院的法律规则、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规则、《世界反兴奋剂条例》,也包括在国际体育仲裁院的仲裁实践过程中形成的“Lex Sportiva”。在目前的体育法学研究中,关于“全球体育法”的研究在逐步扩大,其存在性已然成为事实。它的产生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主权国家与法律之间的必然联系。“全球体育法”的创生路径对国家创制法律提出了挑战,它摆脱了传统法律中国家与法律的“二元论”思维,扩展了法律的创生途径。“全球体育法”与“国际体育法”相比在性质、产生途径、法律效力方面都有区别,相较于“国际体育法”受制于主权国家、需从主权国家获取法律效力来说,“全球体育法”不受制于国家,更能涵盖体育法及体育发展的全球性。“全球体育法”的产生是体育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法律需求;全球化过程中法律的产生途径多元化,国家不再是创制法律的唯一途径,除了国家以外,习惯、判例也是法律的产生途径;国际体育仲裁院对“全球体育法”的产生起了主要的推动作用。对于一般的法律,法律的产生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国家法,也就是制定法,主要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二是判例法,即法官造法,由权威法院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法律秩序;三是习惯,即社会上具有约束力的行为习惯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具有法律的权威;四是法学论著,指法学专家在对法律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法律思想,对立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五是衡平法,即平衡和纠正法律的严苛性。而具体到全球体育法来说,其创生路径包括习惯、从不同规则中产生、自创生以及国际体育仲裁院CAS和其他国际体育组织“造法”。(1)习惯:全球体育实践过程中,一些没有明文规定,但逐渐被大家所认可的原则,随着其演变与发展,经过一些国际性体育机构将其制度化和法律化,使其具备了法律性质,并在全球体育法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从不同规则中产生:全球体育法的形成离不开各国际体育组织的规则制度,在体育活动和体育纠纷的解决过程中,采用了来自于不同国际组织的体育规章制度、国际体育活动中形成的惯例,并通过CAS使这些一般规则逐渐成为大家所公认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规则。(3)自创生:全球体育法不依赖于主权国家的制定,国际性体育法律规则的制定和修订一方面以CAS的仲裁实践为参考,例如《世界反兴奋剂条例》的修订,就是以CAS仲裁实践中形成的法律原则为依据;而且CAS也不断对一些程序性问题进行完善和修复,这些都可看作是全球体育法的自创生过程。(4)CAS及其他国际体育组织“造法”:国际奥林匹克宪章以及各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的的规则都是全球体育法的一部分;而CAS在其仲裁实践过程中又形成了一系列法律规则体系,它们是为世界范围内所认可的,CAS在全球体育法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造法”角色。国际体育仲裁院(CAS)在仲裁实践中形成特殊的规则体系是全球体育法产生的主要途径。国际体育仲裁院(CAS)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全球体育法的产生,尤其是形成了“Lex Sportiva”这一特殊的法律规则体系,它是“Lex Sportiva”的形成基础和发展动力,也是其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全球体育法 创生路径 “Lex Sportiva”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1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导论10-11
  • 1.1 选题背景10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1.2.1 研究目的10-11
  • 1.2.2 研究意义11
  • 1.3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11
  • 2.文献综述11-16
  • 2.1“全球法”(Global Law)的研究现状11-13
  • 2.1.1“全球法”的国外研究现状11-12
  • 2.1.2“全球法”的国内研究现状12-13
  • 2.2 全球体育法的研究现状13-14
  • 2.2.1 全球体育法的国外研究现状13-14
  • 2.2.2“全球体育法”的国内研究现状14
  • 2.3 CAS形成“全球体育法”路径的研究现状14-15
  • 2.3.1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2.3.2 国内研究现状15
  • 2.4 文献评述15
  • 2.5 研究方法15-16
  • 2.5.1 文献资料法15-16
  • 2.5.2 案例分析法16
  • 2.5.3 归纳法16
  • 3.“全球体育法”基本概述16-21
  • 3.1“全球体育法”相关基础理论16-19
  • 3.1.1 从“全球法”到“全球体育法”16-17
  • 3.1.2“全球体育法”的概念17-18
  • 3.1.3“全球体育法”与“国际体育法”的区别18-19
  • 3.2 影响“全球体育法”产生的因素19-20
  • 3.2.1 体育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法律需求19
  • 3.2.2 全球化过程中法律产生途径的多元化19-20
  • 3.2.3 国际体育仲裁院(CAS)的建立20
  • 3.3“全球体育法”的性质20-21
  • 3.3.1“混合型”法律秩序20
  • 3.3.2 全球体育法是一种“非国家法”20-21
  • 4.“全球体育法”的创生路径21-35
  • 4.1 法律的一般产生途径21-23
  • 4.1.1 国家法(制定法)21-22
  • 4.1.2 判例法(法官造法)22
  • 4.1.3 习惯22-23
  • 4.1.4 法学论著及法学思想23
  • 4.1.5 衡平23
  • 4.2“全球体育法”的创生路径23-28
  • 4.2.1 习惯23-24
  • 4.2.2 从不同法律规则中产生24-25
  • 4.2.3 自创生25-27
  • 4.2.4 国际体育仲裁院(CAS)以及其他国际体育组织“造法”27-28
  • 4.3 国际体育仲裁院(CAS)与全球体育法28-35
  • 4.3.1 国际体育仲裁院(CAS)的产生与发展28-29
  • 4.3.2 国际体育仲裁院的主要任务29
  • 4.3.3 国际体育仲裁院(CAS)在全球体育法创制过程中的作用29-30
  • 4.3.4“Lex Sportiva”是全球体育法的主体30-31
  • 4.3.5 国际体育仲裁院(CAS)与“Lex Sportiva”31-35
  • 5.结论35-36
  • 参考文献36-39
  • 致谢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龙发,刘华;我国体育立法的现状与展望[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2 杨艳;体育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04期

3 任莲香,马静红;试论体育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甘肃理论学刊;2003年02期

4 ;体育相关学科[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3年08期

5 林卉;;浅析体育自治及其对司法介入的排除[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年03期

6 朱洁;;关于进一步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责任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7 封忠美;;休闲体育的价值与发展趋势的研究[J];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李长录;;体育产业如何实现与经济协调共赢[J];人民论坛;2010年17期

9 王笑;;体育与智育功能比较研究[J];祖国;2013年20期

10 刘含芹;;谈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兼与姜菊华老师谈体育教师的作法[J];体育教学;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雁;;体育科学新视野——论适应体育学的形成与发展[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2 李俊辉;孙思哲;;体育科学发展动力机制的理性思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3 叶永延;;撰写体育论文(自然科学范围)的方法[A];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C];1986年

4 杨小永;王健;;体育学科体系的分类——宏观、中观、微观[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刘静民;马新东;;研究型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思考[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6 叶显葵;;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 加强体育课程改革[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7 葛吉生;;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推进精品体育课程建设[A];第二十一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11年

8 张锐;王东敏;;浅析我国“体育”概念的争议与思考[A];第十五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5年

9 徐刚;;论体育科学的学科本质属性及学科分类的划分意义[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10 ;《重庆体育科学》简介[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晖 叶楠;体育产业亟待调整[N];中国体育报;2000年

2 ;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化人的特征[N];中国体育报;2002年

3 方炜杭 连聪;福建体工会—— 共谋体育科学发展[N];中国体育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刘敏;科学规划体育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国家基地创建[N];中国体育报;2013年

5 黄心豪邋曹_g;体育:提升大都市形象[N];中国体育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蒋玮;60年,,山西体育走出特色之路[N];发展导报;2009年

7 曹_g;国际体育科学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国体育报;2012年

8 记者 邹丽;湖北举行体育局长会[N];中国体育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王彦;强度体育,中国需要你[N];文汇报;2013年

10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提高体育学项目研究的质量[N];社会科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庆山;体育课程实施主体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孙继龙;体育标语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3 黄海燕;体育赛事综合影响的事前评估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4 张细谦;体育课程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郭建平;创意体育产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晓龙;价值论视野中的体育哲学[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7 杨明;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刘文董;我国体育博彩的规范化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曾庆涛;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方春妮;体育产业集群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若光;体育文明:建构一个理论观点型核心概念[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娟;论体育科学学术社团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3 王哲;运城市城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状况调研报告[D];延边大学;2015年

4 高颖博;论我国数字化体育的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5 雷_g;浙江景宁畲族传统体育开发应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6 李寒冰;地方体育立法后评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李登峰;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上海市体育健身服务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8 许雨龙;关于环沈阳经济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演变与传承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9 韩磊;欧盟法视野下体育领域的国家援助问题[D];山东大学;2016年

10 唐文月;体育赛事节目的可版权性[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640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5640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9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