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2 09:19

  本文关键词: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政府环境信息 信息公开 问责制度


【摘要】:随着我国进入环境污染高发期,严峻的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公众越来越重视环境信息的公开,要求政府能及时准确的公开相关环境信息,但政府在环境信息公开过程中存在着信息公开程度低、信息公开内容不详细、信息公开程序不完整、公众媒体参与渠道不畅通等诸多问题,为了加强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责任意识,问责制度逐步引入政府环境信息披露。2006年初,中国关于环境问责的第一个规定——《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颁布,随后200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也分别规定要对违反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条例和办法的行为进行问责,现阶段多个地方政府也相应出台了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同时也存在着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制度不健全、异体问责缺失、问责对象职责不清、问责范围模糊等问题。本文重点以22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环保厅的门户网站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检索的调查方式总结各省环保厅信息公开问责制度的发展现状和实施情况,分析中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制度存在的问题。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借鉴国际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制度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提出完善中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制度的有效对策。全文共由五部分构成:首先文章的第一部分陈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国外和国内的研究现状情况、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的内容以及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部分阐述了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制度的有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通过调查剖析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第四部分,阐述了美国、日本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制度及经验对中国的启示。第五部分提出了完善中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制度的对策。
【关键词】:政府环境信息 信息公开 问责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D922.6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6
  • (一)研究背景9-10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1.研究目的10
  • 2.研究意义10-11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国外研究现状11-12
  • 2.国内研究现状12-14
  • (四)研究方法和内容14-15
  • 1.研究方法14-15
  • 2.研究内容15
  •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15-16
  • 一、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制度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16-21
  • (一)相关概念16-18
  • 1.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含义16
  • 2.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制度的内涵16-18
  • (二)理论基础18-21
  • 1.人民主权理论18-19
  • 2.责任政府理论19-20
  • 3.行政控权理论20-21
  • 二、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制度现状调查与研究21-34
  • (一)调查情况简介21
  • (二)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制度调查结果统计分析21-26
  • 1.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制度的总体情况21-23
  • 2.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的主体情况23-24
  • 3.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的客体情况24
  • 4.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的范围情况24-25
  • 5.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的程序情况25-26
  • 6.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的后果情况26
  • (三)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制度存在的问题26-31
  • 1.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制度存在缺陷27-28
  • 2.异体问责缺失28-29
  • 3.问责对象职责不清29-30
  • 4.问责范围模糊30
  • 5.问责程序不健全30-31
  • 6.问责后果形式单一31
  • (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1-34
  • 1.公众的问责意识淡薄32
  • 2.环境问责权的缺失32-33
  • 3.法律位阶较低,,缺乏权威性33-34
  • 三、国外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制度经验借鉴34-38
  • (一)美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制度34-35
  • (二)日本环境信息公开问责制度35
  • (三)国外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制度的有益启示35-38
  • 1.将问责制度上升到法律层面36
  • 2.重视公民知情权36-37
  • 3.培养公众问责意识37
  • 4.加强异体问责37-38
  • 四、完善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制度的对策38-45
  • (一)健全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问责制度38
  • (二)构建多元异体问责38-40
  • (三)界定问责对象的职责40-41
  • (四)明确问责范围41-42
  • (五)规范问责程序42
  • (六)完善问责后果42-43
  • (七)提升公众问责意识43-45
  •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4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9-50
  • 致谢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范俊荣;;浅析我国的环境问责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6期

2 肖萍;;环境保护问责机制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孔祥利;郭春华;;试论异体多元行政问责制的价值理念及其建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本文编号:8363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zhengfalunwen/8363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c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