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定牌加工行为的商标侵权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涉外定牌加工行为的商标侵权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涉外定牌加工 商标侵权 商标使用 混淆可能性 商品出口
【摘要】:涉外定牌加工行为所涉及的商标侵权问题是一个争议颇大的问题,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此的分歧反映出各方对商标侵权判定的认识不一。本文以研究商标侵权的判定为中心,探讨涉外定牌加工行为的商标侵权问题。本文第一章主要围绕商标使用的界定而展开。某一商业活动构成商标使用是其构成商标直接侵权的前提。然而,涉外定牌加工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使用,学术界和实务界却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本文认为,商标只有在商品进入流通领域时,方可发挥其来源识别功能,因此,商标使用与流通领域具有密切的关系。有观点认为,商标使用与流通领域并无联系,其依据为制造商标标识的行为被我国商标法定性为商标直接侵权。然而,商标法的这一规定事实上是存在立法错位的。这一规定不仅会带来诸多的矛盾和悖论,在比较法上,其也是难以获得支持的。因此,以该规定作为论据来论证商标使用与流通领域之间的关系,是不具有说服力的。在明确了商标使用与流通领域之间的密切关系之后,本文进一步地将商业活动区分为具有交易关系的商业活动和不具有交易关系的商业活动,分别探讨其各自构成商标使用的要件。具体而言,在商标侵权判定中,具有交易关系的商业活动构成商标使用的要件是,被交易对象应当是与注册商标所指向的商品或者服务相同或者类似的商品或者服务;不具有交易关系的商业活动构成商标使用的要件是,为此类商业活动的目的是销售商品,使商品具有进入流通领域的现实可能性。基于以上规则,在涉外定牌加工行为中,对于其中加工方提供的服务而言,存在着交易关系,但是被交易的对象并非是与国内的注册商标所指向的商品或者服务相同或者类似的商品或者服务;对于加工方加工的产品而言,不存在交易关系,且加工方实施定牌加工的行为并非出于销售的目的。所以,应当认为,涉外定牌加工所涉及的贴牌、仓储、运输等行为不构成商标使用,也就排除了其构成商标直接侵权的可能性。本文第二章主要围绕混淆可能性在商标侵权判定中的地位而展开。混淆可能性是否为双重相同情形下判定商标侵权的标准,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我国商标法,特别是关于商标侵权二元结构的规定,主要是借鉴自欧盟的商标立法,因此,欧盟对于该条款的解释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欧盟商标指令》在规定双重相同情形下的商标侵权判定时,并未将“混淆可能性”明确规定为其构成要件。但是,在数个经典案件中,欧盟法院实质上都把混淆可能性作为判断双重相同情形下商标侵权的要件。因此,我国法院也应当对于《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一项作出相同的解释。我国法院在对《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一项作出解释时,有以下两种具体的解释路径:一是如欧盟法院那样,直接从商标的功能入手,阐述商标的基本功能在于确保消费者识别商品来源,并以该功能是否受到损害为标准,判断某一商标使用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侵权;二是通过对商标使用的概念作出合理解释,从而将达到前述的解释目的。在涉外定牌加工行为中,加工方所实施的行为包括贴牌、仓储和运输等,但是不包括销售。而且其实施的这些行为都不以销售这些商品为目的。所以,涉外定牌加工所涉及的产品不会进入流通领域,也无进入流通领域的现实可能性。加工方所实施的这些行为自然也就不会损害国内注册商标的来源识别功能,也即不可能造成相关公众对商品来源的混淆,所以,应当认为其行为不够成商标直接侵权。本文第三章主要围绕涉外定牌加工的一个特殊环节,即商品出口行为而展开。商品出口行为的商标侵权问题具有特殊性,因为其涉及到《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第三条第一款的理解和适用等问题。有观点以《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第三条第一款为依据,认为出口带有注册商标标识的商品即构成商标侵权。本文认为,《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第三条第一款的规定不应当作为判断商标侵权的依据。行为类型仅仅是商品出口行为构成商标侵权的形式要件。未经许可出口带有注册商标的商品这类行为要构成商标侵权,还必须满足一定的实质要件,即具有销售的目的。而涉外定牌加工涉及的出口行为并非是以销售为目的,因此,不应当将其认定为商标侵权。本文第四章主要分析涉外定牌加工行为构成商标间接侵权的可能性与障碍。涉外定牌加工所涉及的行为包括仓储、运输带有注册商标标识的商品。仓储、运输带有注册商标标识的商品等行为在不同情形下将会有不同的商标法定性。如果以自己销售为目的,仓储、运输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那么该行为将构成商标直接侵权;而如果仅仅是为他人实施商标侵权行为提供便利条件而实施这类帮助行为,那么该行为就应当构成商标间接侵权。因此,涉外定牌加工行为存在构成商标间接侵权的可能性。然而,商标权的地域性又将成为其构成的商标间接侵权的障碍。限于国内注册商标权的地域性,境外委托方在境外实施的行为不可能被我国认定为商标侵权,且商标间接侵权以商标直接侵权的成立为前提,所以涉外定牌加工行为也就不可能构成商标商标间接侵权。
【关键词】:涉外定牌加工 商标侵权 商标使用 混淆可能性 商品出口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3.43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第一章 涉外定牌加工与商标使用11-21
- 第一节 分歧与争议11-12
- 第二节 商标使用与流通领域存在密切关系12-15
- 第三节 不同类型的商业活动构成商标使用的要件15-20
- 一、存在交易关系的商标活动构成商标使用的要件16-18
- 二、不存在交易关系的商业活动构成商标使用的要件18-20
- 本章小结20-21
- 第二章 涉外定牌加工与混淆可能性21-29
- 第一节 分歧与争议21-23
- 第二节 双重相同情形下混淆可能性在商标侵权判定中的地位23-27
- 一、我国商标侵权二元结构的规定借鉴自欧盟23-24
- 二、欧盟的司法实践对商标侵权二元结构规定的理解24-27
- 第三节 我国法院解释商标侵权二元结构规定的具体路径27-28
-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涉外定牌加工与商品出.行为29-34
- 第一节 未经许可出.带有注册商标的商品并不必然构成商标侵权29-32
- 第二节 未经许可出.带有注册商标的商品构成商标侵权的实质要件32-33
- 本章小结33-34
- 第四章 涉外定牌加工与商标间接侵权34-37
- 第一节 涉外定牌加工行为构成商标间接侵权的可能性34-35
- 第二节 涉外定牌加工构成商标间接侵权的障碍35-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41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41-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葆霖;我的商标生涯[J];中华商标;2003年02期
2 张玉敏,王法强;论商标反向假冒的性质——兼谈商标的使用权[J];知识产权;2004年01期
3 柳福东;老挝和马来西亚的商标制度[J];中华商标;2005年03期
4 徐莉;;论商标的功能及企业商标安全机制的构建[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何敏;王合锋;;中、澳商标异议制度比较[J];中华商标;2010年06期
6 余静;;商标侵权的判断标准——以商标权客体为视角[J];中华商标;2012年05期
7 宋晶;美国商标制度的特点与我国企业的商标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1992年05期
8 曹新伟;莫让商品等商标[J];北京工商管理;2000年07期
9 陈江;欧共体商标权利国际用尽原则演变过程及对我国的启示[J];政法论丛;2000年04期
10 胡开忠;;新世纪商标制度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趋势[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园田吉隆;中日商标制度的主要差异有哪些?[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
2 正宇;香港更新商标条例[N];法制日报;2000年
3 李芳;2005年,总有一些商标让我们感动不已[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
4 ;百年商标大事记[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5 邓宏光;初始兴趣混淆理论,解决网络商标侵权纠纷的基础[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6 四川超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何敏 王合锋;中澳商标异议制度比较[N];中国工商报;2010年
7 陌上桑;冒牌证明商标非治不可[N];市场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张莉;百年老字号“莲香楼”纠纷升级[N];中国贸易报;2013年
9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陈志兴;不易识别的标志难以获准注册[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李春;让商标制度充分发挥鼓励创新的积极作用[N];中国工商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瑜;商标俗称法律保护的路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2 徐思清;商标在先使用权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3 刘春林;涉外定牌加工行为的商标侵权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4 凌宗亮;立体商标法律保护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张亚兴;论商标与产品质量[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罗洁;商标共存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7 郑华聪;商标制度的利益平衡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8 张知天;论商标许可增值利益的归属[D];吉林大学;2015年
9 冯薇;网络环境下的域名与商标法律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10 钟鹏;商标反向假冒民事法律责任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946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1094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