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融资模式 融资错配 融资模式创新路径 风险分担机制 优先股应用研究 出处:《苏州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构成了迄今为止仍在继续的巨大伤害。为了尽快从危机中迅速恢复,并在未来世界经济竞争新格局中处于领先地位,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亦不断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 此次金融危机发生正值我国三十年传统经济发展急待转型之时,“金融危机”、“经济转型”与“中等收入陷阱”三者叠加之痛更加急切地促使我国制定新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为此,我国已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同日,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再次明确了未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任务。2012年7月20日,我国政府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就发展目标明确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对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加就业等带动作用明显提高。到2020年,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部分产业和关键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在此基础上,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其具有前瞻性、跨学科跨产业的交叉复杂性、级数成长性、发展持续性等特征,目前存在许多崭新的课题有待深入系统地进行研究。而其中重要的课题之一就是如何通过金融体制及模式的创新健康高效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诚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宏观规划指导,而且需要金融资源的具体支持。但是,我国现行金融体制和融资模式是建立在30年传统产业发展基础上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滞后性、不匹配性以及创新不足等特征,因此,如何构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融资体制和融资模式是理论界和实践界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当前,我国学术界较多地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发展模式及政策框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但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尚且不足。拙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及其相应的融资理论阐释为启点,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的国际比较,反观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融资现状,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较为系统地构建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适应的融资模式体系,特别是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风险特征和财务金融属性,对优先股及其组合产品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具体而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指出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梳理的基础上导出了本文选题的依据和方向,从而进一步概括了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最后总结出本文研究的主要贡献以及存在的不足;第2章主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融资理论阐述,笔者首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加以界定,接着对相关融资模式(市场主导型与政府主导型)理论进行比较分析,进而阐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融资模式相互影响机理;第3章主要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美国、日本和德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模式,并通过对这三个典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的比较,获得一些有意义的启示;第4章首先介绍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在阐述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财务金融属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融资来源,并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效率,最后通过对我国金融体制的分析,指出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错配问题,以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模式存在错配;第5章主要从宏观层面分析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的创新路径,如设立政府先导基金、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创新债券融资模式、多角度探索VC/PE模式的创新、推行优先股制度、探索多种融资模式风险分担机制等;第6章通过个案研究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创新进行了探讨,选择对阿里巴巴发展历程中所采取的融资模式进行分析,总结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融资模式选择中所应汲取的经验教训;第7章为本文的总结部分,通过对本文研究结论的归纳概括,进一步指出笔者未来应继续努力研究的方向。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75;F276.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红霞;美、日、德企业融资模式比较与借鉴[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12期
2 韩雪莲;谢理;赵文霞;;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进入、时机与绩效——基于180家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4期
3 李宏舟;;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业投资体系[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4期
4 屈耀辉;傅元略;;优序融资理论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验证——兼对股权融资偏好再检验[J];财经研究;2007年02期
5 黄泰岩,侯利;企业融资结构的国际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4期
6 晋自力;;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04期
7 凌江怀;胡雯蓉;;企业规模、融资结构与经营绩效——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对比的研究[J];财贸经济;2012年12期
8 张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创新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程新章;吴勇刚;;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选择——主流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的比较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10 吕铁;余剑;;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践创新、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平;中国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826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1482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