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冷战后的中德关系
本文选题:中德关系 切入点:冷战后 出处:《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中国与德国是当今世界上两个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二战结束后,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与民主德国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与联邦德国因为所属集团的差异以及意识形态的对抗,两国关系带有明显的被动。20世纪70年代初,联邦德国开始调整外交政策,1972年中国与联邦德国建交。两国外交关系一经建立,相关交流活动就急速升温。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国际大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中国和德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德国统一的直接结果是,德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变得日益强大起来,成为欧洲联盟中具有重大决定性和影响力的大国。两德合并后,新德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大强国。随着各领域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与联系日益密切。关于冷战后中德关系,学术界更多的注重德国对中国单方面的政策研究,本文从双方角度出发,分析了两国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互动与摩擦。第一部分论述冷战后中德关系的背景及发展历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面对形势好转的国际环境,各国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世界经济国际化水平日趋深化。随着冷战的结束,中德两国都把国家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在国际上谋求更大的发展。中国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积极与世界各国建立务实的合作伙伴关系,参与重要的国际组织。德国继续推行多边主义外交,为维护其在欧洲的利益,推动欧洲联合,在联合国中积极谋求大国地位。中德两国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初步改善期、徘徊期与良性推动期。第二部分是着重论述冷战后中德关系发展成就。冷战后至今,中德双方政治互信增强,双边关系定位得到明显提升,高层互访频繁,政治对话效果显著。中德双方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深刻认识到发展双边经贸的重要性。经济技术合作加强,双方在加强科技合作、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以及能源合作等方面有了重大进展。与此同时,两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应对金融危机。随着中德政治、经贸关系的不断深化,两国文化外交也得到了加强。文化艺术交流广泛,增进两国文化的认同,推动两国交流与合作。双边文化教育合作增多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中德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两国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中德之间虽然政治互信度提升,高层互访频繁,政治对话效果显著。但是,在涉及人权、西藏和台湾问题时,依旧矛盾不断。德国国内“中国威胁论”更是盛行。其次,随着两国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经济摩擦和分歧也日益显现,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两国经济矛盾主要表现在贸易保护主义与知识产权纠纷两个方面。最后,两德统一后德国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上升,国际话语权增多,日益成为欧洲强国。但是在一直在欧盟框架下开展外交,再加上与美国关系紧密,美国这个世界强国对德国外交政策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干扰性,德国外交自主性还是相对较弱。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双方国际角色定位不同,两国经济利益之争以及欧盟与美国因素对两国关系的制约。第四部分重点探讨促进中德关系发展的对策。首先,中德之间面对争执与分歧,应该秉承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态度,平等相待,增强战略互信。完善交流与磋商机制,加强政治合作,共同解决国际事务,提升国际话语权。其次,重视经贸关系发展,巩固两国关系。双方在经贸合作领域有着较大的共同利益,在未来的双边经贸关系中,应加强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发挥两国经济合作潜力,提升合作水平,培育新的增长点,拓宽双方合作领域,加强在可持续经济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高水平的中德合作共赢关系。最后,扩大人文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感。两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应尊重文化差异性,求得双方协同统一,推动两国教育合作与交流,推动两国媒体对话,促进双方相互了解,增强两国对彼此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两国文化领域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民间交往,增进两国人民友谊。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822.35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兆荣;;新形势下中德关系的挑战与未来[J];德国研究;2010年02期
2 连玉如;;中德“天然盟友”关系刍议[J];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03期
3 梅兆荣;;中德关系35年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J];德国研究;2007年04期
4 杨洁勉;;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成就和不足[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4期
5 梅兆荣;;德国默克尔政府的外交政策调整[J];当代世界;2007年08期
6 苏芙;;评德国女总理默克尔的内外政策[J];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01期
7 连玉如;;德国默克尔政府的外交与欧洲政策辨析[J];德国研究;2006年01期
8 吴白乙;后冷战国际体系变动与中欧关系[J];欧洲研究;2005年05期
9 苏长和;发现中国新外交——多边国际制度与中国外交新思维[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04期
10 孙恪勤;试析当前德美战略矛盾[J];欧洲研究;2003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于龙海;中德崛起中地缘政策的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2 赵柯;解析默克尔政府的对华政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冯蕾音;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德贸易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王冲;德国统一以来的外交政策评析[D];新疆大学;2007年
5 郭原奇;冷战后中德关系的现实基础及影响因素[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375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1637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