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盐单胞菌EPSPS基因的突变和抗草甘膦玉米的培育
本文选题:抗草甘膦 + EPSPS ; 参考:《山东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草甘膦因为其高效性、广谱性、内吸传导型、低毒等特点,是当今农业生产中使用面积最广、生产销量最大、最具商业价值的的一种除草剂。其作用的机制是通过竞争性的抑制植物莽草酸途径的关键酶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5-enolpyruvyl-shikimate-3-phosphate synthase,简称EPSP合成酶)的催化作用阻断植物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进而导致植物失绿死亡。此外,由于草甘膦具有非选择性,在杀灭杂草的同时会对田间作物也造成伤害,所以通过分子育种途径培育抗草甘膦作物是杂草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将抗草甘膦的EPSPS基因导入作物,可获得具有草甘膦抗性的转基因品种。玉米(Zea mays.L)作为全球产量最大的的粮食作物,同时又是重要的饲料、经济和能源作物,在全世界广泛种植。随着抗性杂草的不断产生,原有的除草剂使用效果欠佳,草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愈发明显,培育抗草甘膦玉米对于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实验所用的抗草甘膦基因EPSPS来源于可变盐单胞菌(Halomonas varabilis)(简称H Var-EPSPS)。为了提高转基因玉米的的草甘膦抗性,首先对H.Var-EPSPS基因序列依据玉米密码子偏倚性进行优化,然后利用重叠延伸法对优化后的cDNA序列进行定点突变获得了两个修饰的H.Var-EPSPS基因序列,即EPSPSM1和EPSPSM2。EPSPSM1是将第295位碱基由胸腺嘧啶(T)突变为鸟嘌呤(G),第299位碱基由鸟嘌呤(G)突变为胞嘧啶(C),使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即第99位丝氨酸(Ser)突变为丙氨酸(Ala),100位甘氨酸(Gly)突变为丙氨酸(Ala)。EPSPSM2是在EPSPSMl的基础上再将第292位碱基由鸟嘌呤(A)突变为胸腺嘧啶(T),即将第98位天冬酰胺(Ash)突变为酪氨酸(Tyr)。通过三维结构预测发现,EPSPSM1和EPSPSM2在与底物结合的位点处构象发生了变化。为了验证突变后的H.Var-EPSPS是否能提高转基因玉米草甘膦抗性,分别将EPSPSM1和EPSPSM2基因插入以玉米ubiquitin启动子启动、水稻GluB5基因的3’UTR为终止子的表达插盒中,并将该插盒重组到以bar基因作为筛选标记的植物表达载体中。其中bar为依据玉米密码子偏倚性进行过优化的基因,由增强型CaMV35S启动子启动,以水稻GluB5基因的3’UTR终止。通过农杆菌介导的玉米无菌幼苗茎尖转化法,将两个带有目的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分别转化入玉米骨干自交系昌7-2中,获得了具有双重除草剂抗性的转基因玉米植株。转基因玉米的分子生物学验证首先利用PCR的方法检测转基因玉米的bar基因和EPSPSM1或EPSPSM2基因,确定它们已整合到了玉米基因组。在T1代抗性植株检测中,C72-M1的76株TO植株的自交后代中,有32个株系检测到bar基因和EPSPSM1基因,阳性率为42.1%;在C72-M2的70株T0植株自交后代中,有29个株系检测到bar基因和EPSPSM2基因,阳性率为41.4%。对T1代转基因阳性植株自交结籽,通过逐代的除草剂筛选和PCR检测获得了转基因纯合的T3代植株。然后通过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转基因编码产物EPSPSM1和PSPSM2在T3代转基因植株中组成型表达。转基因玉米的除草剂抗性鉴定在转基因玉米除草剂抗性鉴定中,将本课题中产生的转基因玉米和未优化的H. Var-EPSPS转基因玉米、进行过玉米密码子偏倚性修饰的H.Var-EPSPS转基因玉米同时进行草甘膦处理,以确定基因突变的效果。在玉米植株4叶期时喷施有效成分为2.52 kg ae ha-1草甘膦,即田间标准使用剂量的3倍,观测植株生长状况及成活率。结果表明本实验培育的转基因植株仍能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即突变过的EPSPSM1或EPSPSM2确实提高了转基因植株的草甘膦抗性。同时转基因植株还具有良好的草丁膦抗性,3叶期可耐0.412kg ae ha-1的草丁膦处理。我们获得了兼抗两种不同作用机制除草剂的转基因玉米纯合系。在玉米田间杂草防治中,可以选择性地喷施一种或两种除草剂或喷洒混合除草剂溶液来控制杂草,不仅能高效控制草害,而且可有效推迟抗性杂草的进化。本实验获得的具有双重除草剂抗性的的转基因玉米,为培育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除草剂玉米品种奠定了基础。
[Abstract]:Because of its high efficiency , broad spectrum , internal suction conduction type and low toxicity , it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herbicid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 In order to improve glyphosate resistance of transgenic maize , we firstly optimized the sequence of H . Var - EPSPS gene according to the bias of maize codon , and then mutated it to guanine ( G ) from guanine ( G ) by overlapping extension method .
The expression of EPSPSM1 and PSPSM2 in transgenic maize was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utant EPSPSM1 or EPSPSM2 improved the glyphosate resistance of transgenic plant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utant EPSPSM1 or EPSPSM2 improved the glyphosate resistance of transgenic plants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水金;袁淑娜;邵明彦;倪密;王学德;蒋立希;祝水金;;抗草甘膦棉花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07年04期
2 杨子山;;抗草甘膦大豆对抗草甘膦棉花的干扰作用[J];中国棉花;2009年11期
3 苏少泉;抗草甘膦作物的创制与发展[J];世界农业;2004年03期
4 王宏伟;梁业红;史振声;张世煌;;作物抗草甘膦转基因研究概况[J];作物杂志;2007年04期
5 苏少泉;;抗草甘膦作物的发展与草甘膦使用中若干问题[J];农药研究与应用;2007年04期
6 叶萱;;草甘膦对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病害的作用[J];世界农药;2008年04期
7 卜贵军;刘洪梅;李英;崔琳;王学东;;草甘膦对大豆超微结构及光合指标影响的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2008年04期
8 杨子山;;二代抗草甘膦棉田长芒苋化除适期试验[J];中国棉花;2009年09期
9 苏少泉;;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的新进展[J];现代农药;2009年06期
10 朱元招;王凤来;尹靖东;;抗草甘膦大豆及豆粕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研究[J];营养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思宁;金龙国;陶波;邱丽娟;;抗草甘膦真菌的分离及其抗性基因的表达[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刘东军;张锐;孟志刚;郭红媛;程海刚;王成社;郭三堆;;抗草甘膦基因突变体的克隆及表达[A];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刘东军;张锐;孙国清;闫喜中;胡建斌;王成社;郭三堆;;抗草甘膦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在棉花中的表达[A];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魏守辉;李香菊;张朝贤;黄红娟;崔海兰;;抗草甘膦杂草发生现状及转基因大豆田草害治理策略[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5 刘琦;李希臣;刘昭军;雷勃钧;;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基因漂移的研究[A];第五次全国植物分子育种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杨兆光;刘亚平;肖远龙;;抗草甘膦棉花的杂种优势研究[A];中国棉花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郝献领;李志强;张敏;陈洪涛;张延忠;李泽田;;室内对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品系鉴定方法[A];中国棉花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顿保庆;金丹;梁爱敏;陆伟;林敏;;新型高抗草甘膦EPSP合酶基因的拆分和重建[A];2005热带亚热带微生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潘爱虎;张大兵;潘良文;陈家华;袁政;梁婉琪;;转基因抗草甘膦油菜的实用PCR检测方法[A];全国作物细胞工程与分子技术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朱元招;李德发;尹靖东;王凤来;;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PCR定量检测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4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方舟子;神秘的“不明病原体”[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2 本报记者 马爱平;我国抗除草剂转基因技术突破重围[N];科技日报;2012年
3 实习记者 江华;2,,4-滴展现新空间[N];农资导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特;一种抗草甘膦基因的发现和抗草甘膦转基因水稻的培育[D];浙江大学;2008年
2 金丹;新型高抗草甘膦EPSPS基因的克隆及草甘膦N-乙酰转移酶的活性位点鉴定[D];四川大学;2007年
3 燕树锋;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种质系的创造及利用[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洁琼;农杆菌活体转化技术的优化与高抗草甘膦棉种质的创制[D];浙江大学;2016年
2 谭苗苗;转g10evo基因抗草甘膦大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靳传娣;可变盐单胞菌EPSPS基因的突变和抗草甘膦玉米的培育[D];山东大学;2016年
4 商璐;抗草甘膦大豆种质挖掘及抗性机制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5 王秀英;来源于澳大利亚链球菌的高抗草甘膦aroA基因的克隆及酶学特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6 刘吉焘;棉花抗草甘膦基因的初步定位及草甘膦诱导花粉不育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7 李敬娜;农杆菌介导的抗草甘膦基因玉米遗传转化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8 赵哲;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对草甘膦代谢产物(AMPA)的生理反应[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9 楚宗艳;棉花抗草甘膦基因的表达及功能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10 卜贵军;草甘膦对大豆叶片生理和形态结构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538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1953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