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JD学习心得录(二)
本文关键词:香港知识产权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里仁篇第三 —— 基本情况
我的学习历程,广义上说,应当从2009年9月2日晚上的开学酒会起算,到2011年7月25日下午两点得知最后一门Conveyancing的成绩为止,为期将近两年。我接下来所讲到的一切情况,都是我在这段时期内的所见所闻,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而且只能保证相关信息在我所见闻的时间点是基本属实的。实际上,许多安排与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现实情况可能已经与我当时的印象产生了较大的差距。这一点,务请列位看官留意。
下面,我将把我这两年来学习的基本情况,分成“校园”、“师资”、“友邻”、“课程”、“考试”、“其他”这几大类来谈。
3.1 校园
我选择来中大深造的原因之一就是被她的校园所吸引。位于沙田马料水山上吐露港海滨的中大校园,其风光之旖旎秀丽,纵然不是东亚第一,也是独具一格的。我多年前第一次游中大时,曾情不自禁地赋诗云“中大南国秀,滴翠等游仙”,至今回味当时当地情景,仍是历历在目。因此,当我得知中大JD的上课地点是位于中环核心商务区的美国银行中心(Bank of America Tower,简称BOA)二楼之时,的确曾经郁闷过一阵子。但是这两年的体验告诉我,如此的安排,其实正好契合法学院与JD的人才培养目标。纵然上课地点远离校园,可能会导致些许不便,但也并无大碍。
从港铁金钟站B出口拾级而上,穿过琳琅满目的金钟廊,跨过车水马龙的红棉路,在四通八达的行人天桥上拐上几拐,往美国银行中心与和记大厦交界处的缝隙里钻进去,就会发现原来看似无路可行的地方,竟别有洞天。转向右,扑面而来的就是Circle K便利店那特有的面包香味,我们就在这馥郁的食色之气当中走上了通往浩然之气的阶梯——极具现代化气息的楼梯上,赫然出现了中大校徽,这便是我这两年学习的主要舞台——香港中文大学法律研究中心(Graduate Law Centre,简称GLC)。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某曾经给城大留下十字赞语“大隐隐于市,学研研出尘”,窃以为这十个字用在我们的GLC上面,倒也恰如其分。有同学对于法学院的授课型研究生课程不与LLB一起在中大本部上课,颇有微词。但细想起来,在商业中心区上课,自有它的妙处。本来JD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如果像研究型硕士那样高蹈遁世,躲到山清水秀的校园里去,那反而会让自己闭目塞听,不利于进步。GLC的位置,对于有志成为律师的人士,可谓得天独厚:此地位于香港中环核心地区,广厦林立,商贾云集,左右距离高等法院、终审法院与立法会步行均不到一刻钟路程,更与香港几乎所有的大型律师事务所毗邻,非常方便我们课余的参观与实习活动。就算无心旁听法院和立法会,抑或没有做part-time或实习,单凭这个只争朝夕的气氛,就足以催人奋进了。
下图是我在学习结束时结合个人印象,给GLC画的一幅平面图,以供各位看官参考。
下面,我就谈谈几个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点吧。
1. 柜台/counter:
这是所有人一踏进GLC地界就会最先接触到的。我们的很多杂事都要通过这里的职员来帮手才能完成,所以这里是我们最有感情,倾注最多爱与恨的地方。
在这里最常办理的业务包括:交作业、领取老师对作业的反馈、填写与学业有关的表格(例如延长修读期限申请、转换修读模式申请等)、借用订书机、借用接线板、借用小组讨论室、请求有关打印机/复印机的技术支援……如此种种。此外,柜台职员还可能提供各种你意想不到的服务,比如失物招领、个人物品暂时寄存、安排约见教师……等等。这里哪儿是柜台,简直就是我们的多啦A梦啊~~总之一句话:有困难,找counter! J
久而久之,我们自然也就会与那些忠于职守的柜台职员交朋友喽。像GLC曾经的伟大“抱关者”关女士、张女士,以及现任的区先生,都是的得到同学们广泛爱戴的好伙伴。
2. 大教室/Lecture Theatre (LT 1 ~ 3):
大教室三间,风格各异,是我们这两年的主要上课场所。有关我曾经在这些教室里面所学到的东西,后面有专章讲述,此处不赘。这三间大教室除了宽敞之外,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所有的座位面前都有一个电插座,极大地便利了我们使用笔记本电脑查阅资料和记笔记。这个优势再配上覆盖全GLC的wifi信号,上课简直就不用再翻书动笔,而变成了手指在键盘上的艺术。我正是在这里逐渐磨炼出了娴熟的上课打字速记方法,从而为我后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笔记制作方法奠定了基础。
顺带提一句,在有考试的日子里,GLC的所有教室无论是否考场都要关闭,只有大教室LT1和电脑室会被开放给学生做考前冲刺之用。
3. 小教室/Classroom (CR 1~8)
小教室顾名思义,其面积小于大教室,用于学生人数较少的选修课、小组讨论课用途。这些小教室有很多都没有窗户,虽然有强大的中央空调,但仍然会给人阴暗和压迫之感。再加上这些小教室只在某几个位置有电插座,这就给我们的记笔记造成了很大困难——我们必须去柜台借接线板(香港称“拖板”)才行,而有的时候连拖板都会被借完!因此,学生和老师都不太喜欢在小教室上课。
小教室还有一个让人销魂的功能,就是充当考场。每到考试周的时候,这些小屋就变成了最让我们揪心的地方了。
当然,要是到了夏季学期LLM全部撤走之后,这些小教室在没课的时候,就完全变成了我们JD同学的天下。届时,这些小教室全都会变成可供借用的小组研讨室。我仍然记得今年六月份做社会调查课的时候,我们五人小组多次借用小教室讨论的情景。想想看吧,整个教室,包括白板、马克笔和投影仪,都是我们专用的,而且时间不限,这是多么爽的事体!
4. 小组研讨室(Student Breakout Room)和公共讨论室(Student Common Room)
后面会讲到,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学习小组,对于在强手如林的环境当中生存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事情。既然经常会有学习小组的活动,或者为了完成作业而必须排练presentation,那么借用一个小组研讨室,躲进小楼成一统,自然是最好的选择。GLC的小组研讨室设施齐全,可以容纳五至十人的讨论或小型展示;虽然比起学校本部图书馆的研讨室,欠缺了点隐逸的韵味,但只要实用,韵味什么的也就无所谓了。当然了,自从去年PCLL也移师GLC上课以来,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研讨室会被PCLL的同学占用做小组研讨课或分组考试场地,所以留给JD小组讨论的空间是变少了。但是到了夏季学期的时候……嘿嘿……如果还有人觉得GLC的小组讨论室不够爽的话,他还可以在网上预订位于大学本部图书馆的研讨室。那儿的环境真是酷毙了,只可惜来回上山下山,通勤的成本过高,所以我们JD的同学很少使用,只好便宜了那些住在山上的LLB们。
至于那间公共讨论室,则属于万能型房间。屋里的复印机永远是除了公共区打印机以外最繁忙的机器;长桌旁常常坐满了闹中取静突击读书的同学;而有的时候,某些找不到研讨室的学习小组,也会临时占用公共讨论室。但多数情况下,公共讨论室发挥的主要还是“大字报、大辩论”的功能。墙上贴满了各种讲座、培训、交换、实习、招聘的信息,而各种小道消息也就在围观的人群当中散开一轮轮不安的涟漪。
5. GLC大平台、公用电脑区和公共研讨区(Student Common Area)
公共讨论室的“大字报、大辩论”与common area的唇枪舌战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GLC大平台宽阔敞亮,是所有人前往大教室上课的必经之地,也是很多同学在课间闲谈小憩的地方。因此,这里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为了GLC的“八卦集散地”。这里传播的小道消息当然不止“八卦新闻”这么简单,如果有人肯耐心在这一带多闲逛的话,也许会探听到许多有关学习、考试和求职的经验和有用信息。有空多去平台和人聊聊,总会有收获。
公共讨论区是由四张大桌子和四张小桌子组成的开放区域,以供不怕吵闹的小组讨论,或给某些同学简单的课前讨论使用。在上课或考试前的紧张时段里,这个地方总是刮着猛烈无比的头脑风暴。近一年来,这四张桌子不分昼夜总是人头涌动,因为PCLL的几个学习小组似乎已经固定地把这里当做他们的活动基地了。我和我的小组则只好耐心等到最后一个夏季学期的时候,才有机会在这里召开我们的讨论会议。在公共区域讨论,虽然周围的环境略显嘈杂,但大概由于被众人围观的缘故吧,有的时候反而更容易进入状态,比在讨论室里面做事情效率高些。
公用电脑区则是整个GLC一天到晚都人潮不断的热点地区。人们来这里上网的目的,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利用公共区域角落的那部打印机。虽然电脑室里也有一部,但这一部似乎打印质量要好些,所以每到交作业的热点时段和上课前二十分钟,这里靠近打印机的几部电脑总是坐满了焦急的人群,而慌乱之中遗漏U盘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至于那部责任重大的打印机,则表示压力很大,经常会不堪重负。每当打印机掉链子的时候,我们就得去柜台请职员解决问题了。同学们时常“攒人品”的目的之一,也是希望自己在打印的时候少遇到些打印机罢工的糗事。
6. 电脑室和自修室
电脑室与公共讨论区以一道玻璃墙间隔,里面毫无隐私可言。但对于那些没有自己的laptop的同学来说,在安静而又宽敞的电脑室自习,也不失为一种多快好省的选择。在电脑室里面有一台打印机和两台复印机,所以一个人在没课的时候,完全可以在电脑室默默地待上一天;如有什么需要打印的,不用出屋门就可以完成,十分方便快捷。顺带提一句,电脑室还是在有考试的日子里整个GLC开放的两间自习室之一。
目前GLC的自修室默认是电脑室对面的CR8小教室。这间教室说小也不小,能容纳六十多人。不过鉴于很多同学自习是假,在自己的laptop上面看电影上网是真,所以该教室贫瘠的电插座资源就饱受诟病了。像我这样严重依赖laptop学习的人,如果真的下定决心在自习室奋斗某件事情,一般就会在早上九点钟第一时间赶到GLC,在最好的位置霸占上插座,然后就万事大吉了。如果中午之后才来的话,一定会发现房间里电脑层峦叠嶂,拖板星罗棋布,早已经没有了自己插电的位置。如果这样的话,心情一定会不爽,学习效果一定要打折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会选择回家学习。但是总体说来,在硬件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自习室学习还是很有气氛的。回想起来,只要我下定决心在自习室做的工作,无论是整理笔记、写论文还是做reading,效率都会比在家的时候高很多。那种孤军奋战的感觉,一开始觉得难受,但习惯了之后,反而会感到一种心灵的宁静,进而会觉得熨帖舒服。各位好学生们大概都是自习室达人,这种感觉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7. 法律资源中心(Legal Resource Centre)
这法律资源中心其实就是给我们法学院研究生专用的迷你图书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图书馆面积不大,但却有着我们法学院学生最需要的参考资料。最为人称道的一点是,这里的藏书会随着学期的变换和课程要求的不同,及时调整藏书的分配。比如说,第一学期正在上的课的指定教材,在这里的库存量就会多一些,以便买不到书的同学随时来借;而到了第二学期,相应的该学期课程的指定教材的存量就会上升。老师也会因应授课的需要和学生的要求,,随时和图书馆协调藏书的分配问题。我记得第二年的第一学期,我很长一段时间买不到Criminal Law这门课的指定教材。那是很厚的一本书,如果上课前去逐章复印,不仅耗费体力,而且很容易把书弄坏(有过复印厚书经验的同学都会明白的)。但幸好图书馆知道这本书的重要性,所以我只需要在课前走上几步路到这儿借书来看就可以了。并且这里的藏书也考虑到了很多同学“上课救急,随借随还”的需要,把藏书的可借阅期限分得很细致,比如说我要借的那本刑法教材,借阅期限就有两小时、一天、三天、十天等多种,十分机动灵活,而且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这个图书馆与位于大学本部的利国伟法律图书馆是一体的。如果在GLC这里借不到的书,我们可以选择亲自跑到大学本部去借,也可以在GLC这里填一张表格,让大学本部把你所要的书送到GLC来。这项服务我曾经使用过一次,那次是一次性订了六本论文的参考书,填表之后只用了两天就送到了,省去了我来回奔波的辛苦,而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实乃中大的德政一件。
法律资源中心还有一件德政(同时也是整个中文大学图书馆的德政),那就是我们可以像借阅任何书刊那样,随时借阅法学院的历年考试真题(past exam paper)。与内地高校把历年真题藏起来秘而不宣的做法相比,中大的做法显然光明正大得多。此举彻底使得我在本科时司空见惯的“师兄师姐在考试后为恩泽后代学弟学妹而第一时间发布考经”之现象,在GLC彻底化为笑谈。本来应该公开透明的往届考试题目,在内地高校却被视为高级机密讳莫如深,反而需要学生们凭借前辈们一鳞半爪的记忆片段来胡乱猜测,实在是莫名其妙。在法律资源中心,这些历年真题就按照学期的顺序排列着,我们可以随时借阅,在两个小时之内可以任意阅读、复制,只要不随意外传就可以了。其实同学们何尝不知道,这里高明的老师们当然不会让往年真题就这样傻乎乎地重现,而且这些真题也都是没有参考答案的,但为了图个安心,大家还都是不约而同地把“复印真题”当做学期开始时的一件必备功课来做。
8. 模拟法庭
这是个很神秘的房间,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大门紧锁的。我自从上JD以来,自己的学习就已经应接不暇,是在没有余力去参加那些诱人的模拟法庭大赛。但是同学们当中的牛人不受此限,什么Jessup模拟法庭大赛、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大赛、Vis杯模拟仲裁庭大赛等等,多少大牛在这里叱咤风云,缔造了一串串耀眼的功勋。可惜,渺小的我于此无缘。我只是在学criminal procedure的时候,由于课程的需要,在这里上了两次课而已。
这里的装饰十分堂皇壮丽,坦白讲,豪华程度超过了真正的法庭。坐在这里上课,十分有Feel,置身其中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法庭的主人一般。听说,接下来的PCLL会有很多的课程和考试在这里进行。我期待着,也许这件屋子的神秘气氛和神秘力量能够催人奋进。
9. Bloomsbury法律书店
这家书店虽然不在GLC里面,但它位于毗邻GLC的和记大厦,从GLC出去只需要拐个弯就到了,其主要服务对象也是我们GLC的老师和学生,故这家书店早就被GLC的同学们当做我们的“文渊阁——御用书屋”了。每到开学之前,总会有一批批的JD同仁鱼贯而入,焦急地寻找着指定参考书的身影。如果找到了,那就是披沙拣金的欣喜,接下来却还要为那骇人的定价而发愁;如果这本书恰好已经售罄,那就是最严重的事态了,因为一半都至少要等上一个星期才能到货。
书店的一大德政是和出版商协议停当,为某些经常被指定作为必修课教材的书籍提供学生版。这类学生版书的内容与正式版分毫无差,只是装订上稍微朴实些,而且价钱一般都是打了八折的。我们只需要出示学生证,就可以买到学生版了。即使不是学生版,一般来说,我们出示学生证也都会有八折优惠,还是很不错的。
如果看官您也对香港法律感兴趣,那么到这里来一定没错。这里处处洋溢着的严肃浓郁的书卷气会让您沉醉的~只可惜要有心理准备哦,这里的书可几乎都是英文的……
3.2 师资
关于师资,由于我是一个比较知足的人,只要见到能够对我有所助益的老师,就不再做过多的挑剔。所以在我看来,虽然中大法学院的成立时间不长,但短短几年之内,在建设高精尖的师资队伍上,学院还是出了大力的。
中大法学院的师资力量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其多元性。虽然JD以教授香港法律为主,但是我们的老师却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其中多数人是来自与香港有着相似法律体系的地区,如英国、澳洲、新西兰、加拿大、新加坡等地,反而是来自香港本地的老师较少。由于某些选修课涉及内地法律,所以这里也有若干内地老师。这些老师几乎都有在香港法律界丰富的执业经历,只有少数人是走纯学术路线的。他们很多人正如我在第一章所说的,没有研究型博士学位,却有着全面而实用的律师实务经验,有些老师甚至还是律所的高级合伙人或者是相关领域的权威人士。
我没有过多的资格评价老师的出身,只要能从这位老师身上真正学到东西,那我就会毫不犹豫地把最好的评价给他。但如果非要说的话,至少我对中大JD老师的资历和水平还是满意的。比如说,刚刚卸任的老院长麦高伟(Mike McConville)从前是英国华威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的法学院院长,对于刑事司法制度有着深厚的实证研究功底;JD项目的director来自澳洲的史蒂芬·赫尔先生言谈犀利、知识渊博、诲人不倦,被公认为中大教学水平最高的名师;香港知识产权法第一人米高·彭道顿先生和土地法权威朱迪斯·诗鸿屏老奶奶也是老师里的两颗耀眼明星;在内地人老师里面,拥有哈佛大学PhD的於兴中老师以他优雅的谈吐、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如沐春风般的和蔼可亲让每一个听过他课的中大同学都被其人格魅力瞬间俘虏……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所以,我对师资力量的要求,并不如有些同学那样苛刻。况且,有这些高山景行的良师们相伴,我也不应该再过分奢求了。
3.3 友邻
终于要说到与我朝夕相处的同学们了。到了JD这个地步,“同学”一词的含义已经很不单纯了,至少在每个人的理解中,这个阶段的“同学”已经至少包括了 “未来的同行和竞争对手”、“零和博弈的另一方”等并不很令人欣喜的意义。坦白讲,我在刚刚入学的酒会和orientation上所见到的同学们的情景,让我十分自卑,因为虽然我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但同学们背景的牛气,当时还是让我不寒而栗,同时不禁开始质疑自己的未来。
不得不承认,中大JD的招生规模虽然少于城大,但毕竟还有一百二十来人,相比港大2009年初次设立JD项目时的精英化培养模式(最多40人,而且还随时淘汰)来说,在稀缺性上还是欠了点说服力。但即使如此,由于JD的性质是给非香港法律本科毕业者提供香港法律的全面且实用的知识,任何具有本科学历的人都可以申请,所以我的同学就具有了极度多元化的背景。
从地域分布上说,我的同学当中,香港人为主,其次是内地人,其他同学来自世界各地,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洲、新西兰、新加坡、欧洲大陆、韩国等等,甚至还有来自对岸福尔摩沙的同学。我很荣幸地和我们这届JD当中唯“二”的福尔摩沙同学组成了学习小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关于这一点,在后面另行详述。
从专业分布上说,我的同学当中,多数内地同学都和我一样是法学本科出身,这体现出了内地同胞们在人生规划上的保守。但总体来看,纯法学本科出身的竟然是少数。我的周围充斥着本科金融、经济、商科、管理、统计等学科出身的同学,也有一些同学是其他社会科学专业出身,甚至还有不少同学是理工科出身。
从资历分布上说,我的同学当中,像我一样读完本科就马上接读JD的,至多也就占不到一半。剩下的过半数同学都是有工作经验的。我认识的同学里面,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屡见不鲜,甚至四五十岁也毫不奇怪。同学当中,有三个孩子的母亲,有年过半百的企业家,有四大/投行的职场达人,还有弃理从文的工程师……在GLC,“忘年交”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香港地,英雄不问出处。既然为了共同的理想聚到一起,那就都是一样的同窗之谊。
单田芳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读shai三声)”,这话用来形容JD的学生背景之多元化,实在恰如其分。人人都具有迥异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层次,这样一群平时很难有交集的人如今都汇聚在GLC,思维碰撞出的火花也就会分外的灿烂夺目。就拿我的“两岸三地精华小组”来说吧,只有我和晋威兄是内地法学院的学历,而Sami同学本科读的是电子工程,Eva同学读的是新闻传媒,阿德同学读的是政治学,其中Sami和Eva都有多年的工作经验,而晋威兄以香港人的身份读到法学硕士毕业,视角与我自然也不同。他们的这些背景,给我们五人小组的讨论提供和很多新鲜的观点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使得每一次合作的过程都是一次令人目不暇接的文化之旅、心灵之旅。
有关两岸三地精华小组的经验谈,我还会在下面的章节里详述。
今天先写到这里。有关考试的内容,留待下回分解。
文章引自新浪博客,作者:不入八分宋国公;原文:香港中文大学JD学习心得录
推荐阅读:
CUHK | 香港中文大学 JD 学习心得录(一)
有其他问题可以加微信13817475196
本文关键词:香港知识产权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92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249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