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带连铸取向硅钢组织、织构及抑制剂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12 18:04
【摘要】:取向硅钢是一种要求具有单一高斯织构({110}001)的软磁材料,沿轧制方向表现出高磁感、低铁损等特性,非常适于制备变压器铁芯。取向硅钢的传统生产流程一般分为高温加热和低温加热两种工艺。高温加热工艺对制造设备要求苛刻、成材率低、能耗大、成本高;低温加热工艺则对渗氮工序要求苛刻,渗氮的均匀性直接决定了磁性能的优劣。两种工艺流程的共性问题是工序冗长,生产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双辊薄带连铸是一种具有短流程、近终形优势的前沿新技术,适于制备某些难变形、性能要求特殊的材料如取向硅钢。但是,由于取向硅钢制备技术保密性强,所以,在薄带连铸取向硅钢制备工艺及组织演变研究方面鲜有报道。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薄带连铸技术制备出具有细小等轴晶组织的铸带坯和具有粗大柱状晶组织的铸带坯。以此为原料,分别探索研究了一步冷轧法和两步冷轧法制备取向硅钢的工艺流程。另外,还探索研究了异步热轧对取向硅钢组织及织构演变的影响。利用金相显微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系统了研究了组织及织构的演变行为,利用透射电镜(TEM)和电子探针(EPMA)技术研究了抑制剂演变行为。本文最大的贡献是首次在国内基于双辊薄带连铸技术成功开发出制备取向硅钢的工艺流程,证明了采用薄带连铸技术制备取向硅钢是可行的。采用薄带连铸技术制备了初始组织分别为细小等轴晶和粗大柱状晶的取向硅钢铸带,厚度为3.0-4.0rmm。针对细小等轴晶铸带,设计了一步冷轧制备工艺,产品厚度为0.27mm,磁感(B8)为1.94T,针对粗大柱状晶铸带坯设计了两阶段冷轧加中间退火的制备工艺,产品厚度为0.23mm,磁感(B8)为1.84T。一步冷轧工艺流程条件下,在铸带坯中就可以获得高斯晶粒。冷轧组织中剪切带较少,冷轧织构中0c纤维最强,γ纤维织构次强,其中γ纤维织构集中在{111}110组分;脱碳退火后主要织构为γ纤维织构(主要组分为{111}112),次强织构为沿法向旋转近20。的偏转α纤维织构(主要组分为{114}148)。两步冷轧工艺流程条件下,一次冷轧组织中剪切带明显,冷轧织构中仪纤维最强,γ纤维织构次强(主要组分{111}110),中间退火后织构过渡到以{111}112为峰值的Y纤维织构以及以{114}148为峰值的偏转a纤维织构;二次冷轧后γ纤维织构显著增强,逐渐向{111}112组分过渡,α纤维织构减弱;脱碳退火后0[纤维织构基本消失,形成了完善的各组分强度相当的γ纤维织构。以细小等轴晶组织的铸带坯为原料,采用一步冷轧法时,初次再结晶晶粒尺寸可以控制在13.9μm;以粗大柱状晶组织的铸带坯为原料,采用两步冷轧法时,初次再结晶晶粒尺寸可以控制在10.3μm。铸带坯冷速快,可有效抑制析出相的形成,保证Mn、S多以固溶状态存在基体中,使铸带坯中仅形成少量的粗大MnTiS复合析出物。这为后续加工过程的抑制剂调控提供了便利。在两种工艺流程条件下,发现抑制剂MnS均主要在热轧和常化过程中沿晶界或位错位置析出。大多数粒子的尺寸可控制在30~50nm,且分布较弥散。在脱碳退火过程中可有效抑制初次再结晶晶粒的长大,满足二次再结晶的需要。异步热轧对热轧组织及织构演变具有显著影响:异步热轧可明显细化组织,强化高斯织构,且异步快速辊侧较慢速辊侧更加明显,使高斯取向晶粒可形成于热轧板心部。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成功试制0.27mm高磁感取向硅钢和0.23mm普通取向硅钢原型钢,同时提供了取向硅钢组织、织构及析出物等相关数据,为以后深入研究制备工艺及组织演变规律,最终实现薄带连铸取向硅钢工业化生产,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薄带连铸核心技术奠定了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G335;TG14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红家;薄带连铸技术产业化进程[J];上海钢研;2004年01期

2 丁培道,蒋斌,杨春楣,方亮;薄带连铸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4年S1期

3 方园;崔健;于艳;樊俊飞;;宝钢薄带连铸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J];宝钢技术;2009年S1期

4 ;薄带连铸技术新进展[J];重型机械;2003年06期

5 邸洪双;薄带连铸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河南冶金;2005年01期

6 潘秀兰;王艳红;梁慧智;;世界薄带连铸技术的最新进展[J];鞍钢技术;2006年04期

7 叶长宏;顾龙发;方园;;薄带连铸带钢跑偏研究及对策[J];重型机械;2006年06期

8 王成全;于艳;方园;李廷举;;薄带连铸304不锈钢碳化物析出及溶解过程的原位观察[J];钢铁研究学报;2007年09期

9 ;国外薄带连铸技术的新进展[J];酒钢科技;2007年01期

10 ;国外薄带连铸技术的新进展[J];酒钢科技;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晓芳;杨俊瑞;樊新丽;胡莉敏;;薄带连铸侧封材料[A];2012年全国炼钢—连铸生产技术会论文集(下)[C];2012年

2 于艳;方园;樊俊飞;彭勇;;薄带连铸304不锈钢铸带质量特点分析[A];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3)[C];2003年

3 任三兵;杜锋;樊俊飞;赵顺利;方园;张捷宇;;薄带连铸布流器数学物理模拟研究[A];第十三届(2009年)冶金反应工程学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谭冠军;;宝钢薄带连铸试验机组控制技术[A];冶金企业MES和ERP技术实践论文集[C];2005年

5 谭冠军;;宝钢薄带连铸试验机组控制技术[A];05'中国自动化产业高峰会议暨中国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梁小平;丁培道;潘复生;周守则;;双辊薄带连铸的极限工艺参数计算[A];199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C];1999年

7 廖建云;韩志伟;冯科;;双辊薄带连铸凝固过程的数值模拟与分析[A];第二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立;张纬栋;刘中兴;王波;张捷宇;;双辊薄带连铸布流系统的正交实验研究[A];2010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上册)[C];2010年

9 张彩东;丁培道;;双辊薄带连铸不锈钢铸带组织特征研究[A];海峡两岸第二届工程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捷宇;王波;张胤;贺友多;樊俊飞;方园;;双辊薄带连铸熔池中钢液流动、凝固的三维耦合数值模拟[A];2006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定武;薄带连铸现状及发展[N];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

2 张萍 罗耀华;宝钢薄带连铸技术进入工业化阶段[N];中国冶金报;2012年

3 Sa GE Mihaiela ISAC Roderick Ian Lawrence 韩海龙 译;薄带连铸:接近“终点”的“优胜者”[N];中国冶金报;2013年

4 文舟;萨尔茨吉特为薄带连铸新技术命名[N];中国冶金报;2007年

5 全国炼钢-连铸知识竞赛组委会专家组;钢铁生产前沿技术不锈钢薄带连铸[N];中国冶金报;2008年

6 杜锋;聚焦国外薄带连铸生产低碳钢技术[N];中国冶金报;2010年

7 ;薄带连铸工艺装备及组织控制[N];世界金属导报;2012年

8 刘海涛 孙宇 刘振宇 曹光明;近终形薄带连铸无取向硅钢研究进展[N];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

9 ;薄带连铸技术与装备的发展[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10 杜锋;薄带连铸技术的新进展[N];世界金属导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恒远;薄带连铸结晶辊镀层摩擦磨损规律的实验与仿真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坤;薄带连铸熔池液位视觉检测系统的标定方法研究与应用[D];东北大学;2014年

3 鲁辉虎;薄带连铸取向硅钢组织、织构及抑制剂演变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4 刘鹏举;薄带连铸侧封材料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刘智宇;工艺参数及布流系统对薄带连铸开浇过程影响模拟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年

6 周川;薄带连铸中结晶辊界面传热的模型研究及其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吴微;薄带连铸铌微合金化低碳钢的组织及热加工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8 刘学凯;通过枝晶间距反求薄带连铸界面热流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9 张忱;双辊薄带连铸界面换热系数的实验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3年

10 白光超;双辊薄带连铸热流固强耦合有限元模型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138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25138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c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