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2 23:27
【摘要】:从2002年中国与东盟十国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经过随后各国多年的努力,中国—东盟自贸区于2010年全面建成。而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东盟成员国也都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贸易伙伴。知识产权作为现今经贸国际法领域中的一项标配,已成为国家间角逐的重要方面,而其地域性的特征及法律制度的相对滞后又导致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发生问题,从而引起知识产权的争端。我国目前经常面临知识产权在东盟地区被侵犯而得不到当地国内法救济的情形。中国—东盟之间的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这也是本文所提出问题的特殊背景和立足点所在。首先,东盟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参差不齐,但是东盟内部知识产权一体化的进程一直在持续推进。再而,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一东盟经贸关系发展非常迅猛,知识产权争端也随之更多涌现。最后,在后TRIPS时代,发达国家一直致力于通过TRIPS-Plus条款持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发展中国家需要积极应对,参与到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制定中,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就是一个很好体制基础。目前解决中国—东盟区域知识产权争端主要有三种途径:WTO争端解决机制,ICSID争端解决机制和CAFTA下的争端解决机制。前两种机制较为成熟,但也有对中国—东盟地区国家适用上存在的问题。通过TRIPS协定的引致条款,知识产权争端可适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但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价值观念上的差异等方面的原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WTO中知识产权案件的参与极不平衡。因为大多多边和双边投资协定都会将知识产权纳入投资包含的范围内,ICSID也成为知识产权争端的一个重要解决途径。中国和大多数东盟国家都是《华盛顿条约》的缔约方,对于投资者和东道国间的知识产权争端可选择ICSID争端解决机制,但是由于中国对条约作出的保留,该机制不得适用于中国政府作为争端一方的知识产权争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主要建立于《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定》之上,而该协定也并非专门的处理知识产权争端问题的协定,该争端解决机制无论是从法规本身还是实践上来看都不完善。一个完善的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而言至关重要,在“一带一路”下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新的历史时期,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将大有裨益。如何选择有效的知识产权争端解决路径需要各方面理性的审视,而在CAFTA框架下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争端解决制度会是放眼未来的战略选择。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99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长立;高煜雄;曹惠民;;“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海外知识产权保护路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年05期

2 李晴晴;;欧洲专利局发展趋势分析与启示[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5年07期

3 刘秋芷;;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构建[J];人民论坛;2015年17期

4 尹怡然;黄亦鹏;;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机制[J];广东科技;2015年08期

5 梅术文;;FTA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制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5年04期

6 杨海涛;;中国—东盟自贸区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J];人民论坛;2015年02期

7 廖丽;;后TRIPS时期国际知识产权执法新动向[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9期

8 史晓曦;;多边贸易体制内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4年07期

9 张惠彬;;后TRIPS时代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新趋势——以《反假冒贸易协定》为考察中心[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10 杨静;朱雪忠;;中国自由贸易协定知识产权范本建设研究——以应对TRIPS-plus扩张为视角[J];现代法学;201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潘星容;中国—东盟自贸区争端解决的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潘雪娇;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合作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2 刘沛;国际关系中的知识产权霸权主义及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对策[D];外交学院;2013年

3 陈伟贤;东盟FTA框架下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殷娜;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957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25957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7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