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知识的可知识产权性
发布时间:2021-02-11 15:06
传统知识是否可以作为知识产权的客体获得保护,即传统知识是否具有可知识产权性,这在传统知识保护的国际协调中存在分歧,在我国学术界也有不同的见解,进而成为影响传统知识保护国际协调和我国传统知识保护立法的重大理论问题。因此,本文欲在详细论述传统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的论证来分析传统知识的可知识产权性。即通过对传统知识的可版权性、可专利性以及其与地理标志的契合性等方面作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得出传统知识符合取得知识产权保护的要件,从而论证了传统知识的可知识产权性。由此,按照上述的思路,本文的具体行文安排如下:文章共分四章,第一章是对传统知识作详细地界定,并分作两节论述。第一节论述了传统知识的内涵以及其与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概念的辨析;第二节则着重总结了传统知识的群体性、传统性、公开性、地域性等内在特征。第二章是对传统知识的可版权性进行分析和论证。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是对版权性,即独创性和固定性的内容介绍,第二节则系统分析了传统知识在独创性和固定性方面的可版权性。首先,通过传统知识中的民间文学艺术的子型和母型,分别论证了两种类型民间文艺的独创性问题,并着重论证了民间文学艺术母型的独创...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传统知识的界定
1.1 传统知识的概念
1.1.1 传统知识的内涵
1.1.2 相关概念的辨析
1.2 传统知识的特征
1.2.1 群体性
1.2.2 传统性
1.2.3 公开性
1.2.4 地域性
第二章 传统知识的可版权性
2.1 版权性的要件
2.1.1 独创性
2.1.2 固定性
2.2 传统知识的可版权性分析
2.2.1 传统知识的独创性分析
2.2.2 传统知识的固定性分析
第三章 传统知识的可专利性
3.1 专利性的要件
3.1.1 创造性
3.1.2 新颖性
3.1.3 实用性
3.2 传统知识的可专利性分析
3.2.1 传统知识的创造性分析
3.2.2 传统知识的新颖性分析
3.2.3 传统知识的实用性分析
第四章 传统知识与地理标志的契合性
4.1 地理标志的概念
4.2 传统知识与地理标志的契合性分析
4.2.1 传统知识与地理标志在主体上的契合性
4.2.2 传统知识与地理标志在客体上的契合性
4.2.3 传统知识与地理标志在文化上的契合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正当性研究——以社区为新权利主体[J]. 李长健,徐海萍. 时代法学. 2007(03)
[2]浅析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J]. 李运玲. 当代经济(下半月). 2007(05)
[3]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保护的反思与重构[J]. 魏丽丽.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4]契合—冲突:民间文学艺术与地理标志保护[J]. 张耕.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02)
[5]论传统知识的可知识产权性[J]. 古祖雪.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6]传统知识的“新颖性”分析[J]. 严永和.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7]论传统知识的地理标志保护[J]. 严永和. 科技与法律. 2005(02)
[8]土家族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J]. 蓝寿荣,朱雪忠. 科技与法律. 2003(04)
[9]传统知识与知识产权[J]. 宋红松. 电子知识产权. 2003(03)
[10]传统知识与两类知识产权的保护[J]. 郑成思.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2(12)
本文编号:3029295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传统知识的界定
1.1 传统知识的概念
1.1.1 传统知识的内涵
1.1.2 相关概念的辨析
1.2 传统知识的特征
1.2.1 群体性
1.2.2 传统性
1.2.3 公开性
1.2.4 地域性
第二章 传统知识的可版权性
2.1 版权性的要件
2.1.1 独创性
2.1.2 固定性
2.2 传统知识的可版权性分析
2.2.1 传统知识的独创性分析
2.2.2 传统知识的固定性分析
第三章 传统知识的可专利性
3.1 专利性的要件
3.1.1 创造性
3.1.2 新颖性
3.1.3 实用性
3.2 传统知识的可专利性分析
3.2.1 传统知识的创造性分析
3.2.2 传统知识的新颖性分析
3.2.3 传统知识的实用性分析
第四章 传统知识与地理标志的契合性
4.1 地理标志的概念
4.2 传统知识与地理标志的契合性分析
4.2.1 传统知识与地理标志在主体上的契合性
4.2.2 传统知识与地理标志在客体上的契合性
4.2.3 传统知识与地理标志在文化上的契合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正当性研究——以社区为新权利主体[J]. 李长健,徐海萍. 时代法学. 2007(03)
[2]浅析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J]. 李运玲. 当代经济(下半月). 2007(05)
[3]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保护的反思与重构[J]. 魏丽丽.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4]契合—冲突:民间文学艺术与地理标志保护[J]. 张耕.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02)
[5]论传统知识的可知识产权性[J]. 古祖雪.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6]传统知识的“新颖性”分析[J]. 严永和.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7]论传统知识的地理标志保护[J]. 严永和. 科技与法律. 2005(02)
[8]土家族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J]. 蓝寿荣,朱雪忠. 科技与法律. 2003(04)
[9]传统知识与知识产权[J]. 宋红松. 电子知识产权. 2003(03)
[10]传统知识与两类知识产权的保护[J]. 郑成思.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2(12)
本文编号:3029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3029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