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体财产保护的制度变迁和理论演进 ——以知识产权为主要视角
发布时间:2021-06-29 08:43
当今社会,无体财产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财富形式,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相应的,对无体财产的保护也就成为财产法理论无法回避的重要论题。本文就是在这一领域进行的一个初步探讨。无体财产的价值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的。因此,作为社会生活的调整器,法律对无体财产的保护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演进过程。从财产法的视角观察,对无体财产的保护就是一个财产权制度从有体财产权制度独霸天下到无体财产权制度发展壮大的过程。它是财产权制度因应社会现实需要,满足对新型财产保护需求而不断变革的结果。而在无体财产权制度产生、发展的同时,作为对制度事实的抽象,财产权理论也随之发生着质的变化。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试图对无体财产保护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以及随之发生的制度变迁和理论发展做一个总结和梳理,从中发现一些法律制度克服无体财产保护障碍时所使用的方法,并重新认识无体财产权出现后财产和财产权的理论含义。在研究的过程中,本文选取知识产权作为考察的重点。这是因为作为知识产权客体的知识产品是一种典型的无体财产,而知识产权制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其为无体财产保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对知...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无体财产保护在传统财产权制度中的境遇
第一节 大陆法系财产权制度对无体财产的态度
一、规范无体物的早期探索
二、德国民法典对无体财产的拒斥
第二节 普通法系传统财产权制度对无体财产保护的忽视
一、普通法系传统财产权制度的建构
二、普通法传统财产权的客体
三、小结
第二章 知识产品的早期法律保护及产权化保护初探
第一节 知识产品的保护需求和早期保护
一、知识产品保护需求的产生
二、对知识产品的早期保护
第二节 知识产品产权化保护的正当性与必要性
一、知识产品产权化保护的正当性理论基础——劳动应得论
二、由知识资源“稀缺性”引发的产权化必要性
三、克服公共产品市场失灵的产权化必要性
第三节 知识产品产权化保护之障碍
一、知识产品无体性导致的产权保护困难
二、知识产品非排他性与财产权客体排他性之间的矛盾
三、知识产品产权化保护的垄断障碍
第三章 知识产品产权化保护障碍的法律应对
第一节 无体性障碍的法律应对
一、由“占有观念化”成就的知识产品控制可能
二、知识产品权利边界的确定
三、知识产权的公示方式对知识产品权利边界的确认
第二节 共享性障碍的法律应对
一、共享性与私人权利之间的矛盾及其解决方法
二、共有性障碍的应对:知识产权制度中的两分法
三、知识产权的时间性限制
第三节 垄断障碍的法律应对
一、对反对垄断者的反驳:知识产品产权化中的积极垄断
二、私权行使之限制
三、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措施
四、知识产权的竞争激励效应
第四章 无体财产产权保护的法律实现
第一节 占有“管领力”认定标准的进化对无体财产保护的启示
一、早期占有理论及管领力成立标准
二、占有标准的哲学考究——康德的理性占有观
三、观念管领力的占有认定标准
第二节 对会计学上的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的法律借鉴
一、无形资产的界定和分类方式
二、无形资产确立方法的尝试
第三节 财产权发展的功利化方向
一、权利的功利化趋势
二、利益驱使因素与财产权制度的发展
第五章 无体财产保护所推动的财产权制度和理论发展
第一节 财产权制度的开放性趋势
一、德国民法上的无体财产权
二、法国民法上的无形产权
三、荷兰民法典对财产权体系重构的尝试
四、抽象物理论的功效
第二节 财产法发展的实证主义趋向
一、法律的实证主义
二、财产权法定主义原则——财产权实证主义趋向的基本观念
三、从知识产权制度看财产权制度的实证主义趋向
四、财产权实证主义趋向的原因探析
五、实证主义趋向背后的利益考量
六、财产权保护中国家作用的增强
第三节 财产观念和理论的变革——从实物到权利(关系)的转变
一、分析方式的转变——财产权法律关系学说的出现
二、“财产”法律意义的再认识
三、超越法系界限的“财产”
结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塑以民法为核心的整体性知识产权法[J]. 李扬. 法商研究. 2006(06)
[2]论知识产权法定主义[J]. 郑胜利. 中国发展. 2006(03)
[3]信息与知识产权(续)[J]. 郑成思,朱谢群.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4]信息与知识产权[J]. 郑成思,朱谢群.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5]知识产权法定主义及其适用——兼与梁慧星、易继明教授商榷[J]. 李扬. 法学研究. 2006(02)
[6]私法体系中的债权物权区分说——萨维尼的理论贡献[J]. 金可可. 中国社会科学. 2006(02)
[7]知识产权法官造法批判[J]. 崔国斌. 中国法学. 2006(01)
[8]1992年荷兰新民法典概况[J]. 亚科布·海玛,刁君姝,田志钢. 比较法研究. 2006(01)
[9]专利法上的抽象思想与具体技术——计算机程序算法的客体属性分析[J]. 崔国斌.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10]物权与债权二元权利体系的形成以及物权和债权的区分[J]. 陈华彬. 河北法学. 2004(09)
博士论文
[1]权利的功利化及其限制[D]. 张立伟.中国政法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56129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无体财产保护在传统财产权制度中的境遇
第一节 大陆法系财产权制度对无体财产的态度
一、规范无体物的早期探索
二、德国民法典对无体财产的拒斥
第二节 普通法系传统财产权制度对无体财产保护的忽视
一、普通法系传统财产权制度的建构
二、普通法传统财产权的客体
三、小结
第二章 知识产品的早期法律保护及产权化保护初探
第一节 知识产品的保护需求和早期保护
一、知识产品保护需求的产生
二、对知识产品的早期保护
第二节 知识产品产权化保护的正当性与必要性
一、知识产品产权化保护的正当性理论基础——劳动应得论
二、由知识资源“稀缺性”引发的产权化必要性
三、克服公共产品市场失灵的产权化必要性
第三节 知识产品产权化保护之障碍
一、知识产品无体性导致的产权保护困难
二、知识产品非排他性与财产权客体排他性之间的矛盾
三、知识产品产权化保护的垄断障碍
第三章 知识产品产权化保护障碍的法律应对
第一节 无体性障碍的法律应对
一、由“占有观念化”成就的知识产品控制可能
二、知识产品权利边界的确定
三、知识产权的公示方式对知识产品权利边界的确认
第二节 共享性障碍的法律应对
一、共享性与私人权利之间的矛盾及其解决方法
二、共有性障碍的应对:知识产权制度中的两分法
三、知识产权的时间性限制
第三节 垄断障碍的法律应对
一、对反对垄断者的反驳:知识产品产权化中的积极垄断
二、私权行使之限制
三、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措施
四、知识产权的竞争激励效应
第四章 无体财产产权保护的法律实现
第一节 占有“管领力”认定标准的进化对无体财产保护的启示
一、早期占有理论及管领力成立标准
二、占有标准的哲学考究——康德的理性占有观
三、观念管领力的占有认定标准
第二节 对会计学上的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的法律借鉴
一、无形资产的界定和分类方式
二、无形资产确立方法的尝试
第三节 财产权发展的功利化方向
一、权利的功利化趋势
二、利益驱使因素与财产权制度的发展
第五章 无体财产保护所推动的财产权制度和理论发展
第一节 财产权制度的开放性趋势
一、德国民法上的无体财产权
二、法国民法上的无形产权
三、荷兰民法典对财产权体系重构的尝试
四、抽象物理论的功效
第二节 财产法发展的实证主义趋向
一、法律的实证主义
二、财产权法定主义原则——财产权实证主义趋向的基本观念
三、从知识产权制度看财产权制度的实证主义趋向
四、财产权实证主义趋向的原因探析
五、实证主义趋向背后的利益考量
六、财产权保护中国家作用的增强
第三节 财产观念和理论的变革——从实物到权利(关系)的转变
一、分析方式的转变——财产权法律关系学说的出现
二、“财产”法律意义的再认识
三、超越法系界限的“财产”
结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塑以民法为核心的整体性知识产权法[J]. 李扬. 法商研究. 2006(06)
[2]论知识产权法定主义[J]. 郑胜利. 中国发展. 2006(03)
[3]信息与知识产权(续)[J]. 郑成思,朱谢群.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4]信息与知识产权[J]. 郑成思,朱谢群.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5]知识产权法定主义及其适用——兼与梁慧星、易继明教授商榷[J]. 李扬. 法学研究. 2006(02)
[6]私法体系中的债权物权区分说——萨维尼的理论贡献[J]. 金可可. 中国社会科学. 2006(02)
[7]知识产权法官造法批判[J]. 崔国斌. 中国法学. 2006(01)
[8]1992年荷兰新民法典概况[J]. 亚科布·海玛,刁君姝,田志钢. 比较法研究. 2006(01)
[9]专利法上的抽象思想与具体技术——计算机程序算法的客体属性分析[J]. 崔国斌.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10]物权与债权二元权利体系的形成以及物权和债权的区分[J]. 陈华彬. 河北法学. 2004(09)
博士论文
[1]权利的功利化及其限制[D]. 张立伟.中国政法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561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3256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