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06 02:31
  21世纪充满了机遇与竞争,新的科技革命,知识经济化,文化大融合,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蒙古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也是蒙古族历史的发展见证。如何有效的保护好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国家与世界对话的必然要求,也是蒙古族文化基因甚至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得以流传的要求。 但是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兴起,许多理论难题也渐渐凸显。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外延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属性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等。这也是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急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背景,本文首先全面介绍了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价值,然后深入探析了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的相关性,接着介绍了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同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其他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了了解,最后提出了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建议,从而促进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2.1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文化遗产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
        2.1.3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2.2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
        2.2.1 民族性
        2.2.2 活态性
        2.2.3 流变性
        2.2.4 独特性
        2.2.5 象征性
        2.2.6 综合性
    2.3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2.3.1 历史价值
        2.3.2 人类学价值
        2.3.3 语言学价值
        2.3.4 医药学价值
        2.3.5 文化价值
        2.3.6 经济价值
3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及相关性分析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关系
        3.1.1 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制度
        3.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商标制度
        3.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专利制度
        3.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著作权制度
    3.2 保护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3.3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的相关性
        3.3.1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的共同属性——信息性
        3.3.2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的共同属性——经济价值性
        3.3.3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的共同属性——创新发展性
4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4.1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4.1.1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4.1.2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4.2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4.2.1 名录申报及传承人
        4.2.2 法律法规建设
        4.2.3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
    4.3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4.3.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严重
        4.3.2 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4.3.3 专业人才队伍不健全,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薄弱
5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5.1 完善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5.1.1 专利制度的利用与完善
        5.1.2 著作制度的利用与完善
    5.2 完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中心的立法保护体系
    5.3 建立政府为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
        5.3.1 加快专项立法进程,提供法律保障
        5.3.2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提供经济保障
        5.3.3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保护氛围
        5.3.4 建立高标准文化生态保护区,积极打造特色旅游业
        5.3.5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6 结束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情况



本文编号:4023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4023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1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