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RD国际化:区位选择与空间组织
发布时间:2025-01-14 02:1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及价值链的快速分解,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和重组,世界进入以创新资源全球流动为特征的开放式创新时代。利用世界各地创新资源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持续竞争优势是企业创新国际化的主要动力之一。在全球跨国R&D投资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全球面临国际对外投资模式的重大转变,中国不仅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东道国,也日渐转型为活跃的海外R&D投资母国。作为R&D全球化的后发者,中国企业在R&D国际化过程中如何选择适合的区位,谋划并组织其空间布局以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从而全面提升其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研究命题。本文从中国企业R&D国际化这一新兴现象出发,总体研究目标是在系统梳理国内外企业R&D全球化相关理论基础和发展动态、及全面分析目前中国企业R&D国际化现状及特征的基础上,探究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空间布局、区位选择及空间组织模式等问题。全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如下:(1)企业R&D国际化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系统回顾...
【文章页数】:24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1.1.2 中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现实需求
1.1.3 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加速流动
1.2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企业R&D及国际化
2.1.2 企业R&D区位选择及其空间组织模式
2.2 主要理论基础
2.2.1 经典的跨国投资理论辨析
2.2.2 跨国公司R&D全球化理论的兴起
2.2.3 企业R&D国际化区位选择的理论依据
2.2.4 开放式创新及全球创新网络理论的启示
2.2.5 新兴国家企业R&D国际化理论的创新探索
2.2.6 已有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2.3 企业R&D国际化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企业R&D国际化的进入模式
2.3.2 企业R&D国际化的主要动机
2.3.3 企业R&D国际化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
2.3.4 企业R&D国际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2.3.5 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现状及特征
3.1 R&D投资规模
3.2 R&D投资的主要方式
3.2.1 新建海外R&D机构数量快速扩张
3.2.2 技术获取型跨国并购为主要方式之一
3.2.3 建立R&D战略联盟以获取全球创新资源
3.3 专利申请国际化
3.3.1 总数跻身世界第一阵营,增速全球最快
3.3.2 申请数量不断攀升,集中于中兴和华为
3.4 行业分布特征
3.5 企业性质差异
3.6 R&D活动的类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空间分布格局
4.1 海外R&D投资区域分布广泛,呈现分散和集聚并存的特征
4.1.1 已逐步形成覆盖全球的研发体系
4.1.2 集中分布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R&D投资较少
4.1.3 美、日、德是海外R&D投资的主阵地
4.1.4 新兴研发经济体及邻国成为R&D投资的热点区域
4.2 不同行业企业海外R&D机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
4.2.1 农/林/牧/渔业海外R&D投资以对东南亚的技术出口为主
4.2.2 制造业海外R&D机构集中在美、德、日等工业强国
4.2.3 新能源产业海外R&D机构集中在美国及欧洲国家
4.2.4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海外R&D机构集中在美国和日本
4.3 R&D投资主体国内来源地的时空变化特征显著
4.3.1 由沿海向内陆扩张,东部地区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
4.3.2 地理分布格局与中国城市等级体系基本吻合
4.3.3 不同行业投资主体来源地的空间差异性显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区位选择
5.1 基于东道国视角企业海外R&D机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理论及研究假设
5.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1.3 模型选择与构建
5.1.4 零断尾负二项回归结果与分析
5.2 不同研发类型企业海外R&D机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理论及研究假设
5.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3 模型选择与构建
5.2.4 多项Logit回归结果与分析
5.3 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区位选择类型
5.3.1 技术及创新资源寻求型
5.3.2 市场关联型
5.3.3 政策利用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6.1 研究方法及案例概况
6.1.1 跨案例研究与社会网络分析
6.1.2 案例选择及其代表性分析
6.1.3 数据来源及收集方法
6.2 华为R&D国际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6.2.1 华为的市场及技术水平定位
6.2.2 华为R&D国际化的空间布局及战略动机
6.2.3 核心-边缘的研发合作网络及多中心协同型的空间组织模式
6.3 海尔集团R&D国际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6.3.1 海尔集团的市场及技术水平定位
6.3.2 海尔集团R&D国际化的空间布局及战略动机
6.3.3 多区域分散型的空间组织模式
6.4 长安汽车R&D国际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6.4.1 长安汽车的市场及技术水平定位
6.4.2 长安汽车R&D国际化的空间布局及战略动机
6.4.3 多模块聚合型的空间组织模式
6.5 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MTS”分析框架
6.5.1 “MTS”分析框架的提出
6.5.2 “MTS”分析框架的主要内容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中国企业R&D国际化起步晚、规模小、发展迅速
7.1.2 呈现集中与分散并存的空间分布特征
7.1.3 以技术及创新资源寻求型、市场关联型及政策利用型为主
7.1.4 市场、技术水平定位及战略动机决定空间组织模式
7.2 主要创新点
7.2.1 描绘了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时空特征
7.2.2 提炼了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区位选择类型
7.2.3 归纳了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7.2.4 构建了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MTS”分析框架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4026250
【文章页数】:24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1.1.2 中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现实需求
1.1.3 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加速流动
1.2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企业R&D及国际化
2.1.2 企业R&D区位选择及其空间组织模式
2.2 主要理论基础
2.2.1 经典的跨国投资理论辨析
2.2.2 跨国公司R&D全球化理论的兴起
2.2.3 企业R&D国际化区位选择的理论依据
2.2.4 开放式创新及全球创新网络理论的启示
2.2.5 新兴国家企业R&D国际化理论的创新探索
2.2.6 已有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2.3 企业R&D国际化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企业R&D国际化的进入模式
2.3.2 企业R&D国际化的主要动机
2.3.3 企业R&D国际化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
2.3.4 企业R&D国际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2.3.5 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现状及特征
3.1 R&D投资规模
3.2 R&D投资的主要方式
3.2.1 新建海外R&D机构数量快速扩张
3.2.2 技术获取型跨国并购为主要方式之一
3.2.3 建立R&D战略联盟以获取全球创新资源
3.3 专利申请国际化
3.3.1 总数跻身世界第一阵营,增速全球最快
3.3.2 申请数量不断攀升,集中于中兴和华为
3.4 行业分布特征
3.5 企业性质差异
3.6 R&D活动的类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空间分布格局
4.1 海外R&D投资区域分布广泛,呈现分散和集聚并存的特征
4.1.1 已逐步形成覆盖全球的研发体系
4.1.2 集中分布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R&D投资较少
4.1.3 美、日、德是海外R&D投资的主阵地
4.1.4 新兴研发经济体及邻国成为R&D投资的热点区域
4.2 不同行业企业海外R&D机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
4.2.1 农/林/牧/渔业海外R&D投资以对东南亚的技术出口为主
4.2.2 制造业海外R&D机构集中在美、德、日等工业强国
4.2.3 新能源产业海外R&D机构集中在美国及欧洲国家
4.2.4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海外R&D机构集中在美国和日本
4.3 R&D投资主体国内来源地的时空变化特征显著
4.3.1 由沿海向内陆扩张,东部地区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
4.3.2 地理分布格局与中国城市等级体系基本吻合
4.3.3 不同行业投资主体来源地的空间差异性显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区位选择
5.1 基于东道国视角企业海外R&D机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理论及研究假设
5.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1.3 模型选择与构建
5.1.4 零断尾负二项回归结果与分析
5.2 不同研发类型企业海外R&D机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理论及研究假设
5.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3 模型选择与构建
5.2.4 多项Logit回归结果与分析
5.3 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区位选择类型
5.3.1 技术及创新资源寻求型
5.3.2 市场关联型
5.3.3 政策利用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6.1 研究方法及案例概况
6.1.1 跨案例研究与社会网络分析
6.1.2 案例选择及其代表性分析
6.1.3 数据来源及收集方法
6.2 华为R&D国际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6.2.1 华为的市场及技术水平定位
6.2.2 华为R&D国际化的空间布局及战略动机
6.2.3 核心-边缘的研发合作网络及多中心协同型的空间组织模式
6.3 海尔集团R&D国际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6.3.1 海尔集团的市场及技术水平定位
6.3.2 海尔集团R&D国际化的空间布局及战略动机
6.3.3 多区域分散型的空间组织模式
6.4 长安汽车R&D国际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6.4.1 长安汽车的市场及技术水平定位
6.4.2 长安汽车R&D国际化的空间布局及战略动机
6.4.3 多模块聚合型的空间组织模式
6.5 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MTS”分析框架
6.5.1 “MTS”分析框架的提出
6.5.2 “MTS”分析框架的主要内容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中国企业R&D国际化起步晚、规模小、发展迅速
7.1.2 呈现集中与分散并存的空间分布特征
7.1.3 以技术及创新资源寻求型、市场关联型及政策利用型为主
7.1.4 市场、技术水平定位及战略动机决定空间组织模式
7.2 主要创新点
7.2.1 描绘了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时空特征
7.2.2 提炼了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区位选择类型
7.2.3 归纳了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7.2.4 构建了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MTS”分析框架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40262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4026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