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制除草剂氯胺嘧草醚生物活性及应用、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7 09:05

  本文关键词:创制除草剂氯胺嘧草醚生物活性及应用、开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氯胺嘧草醚 ZJ1835 生物活性 创新除草剂 开发研究


【摘要】:2-嘧啶氧基-N-芳基苄胺类衍生物是由浙江省化工研究院和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共同发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先导结构,该先导结构具有国际原创性。新颖化合物ZJ1835是在此结构先导基础上优化而来的高除草活性化合物,其化学名称为N-苯基-2-(4,6--二甲氧基-2-嘧啶氧基)-6-氯-苄胺,农药通用名为氯胺嘧草醚。本研究从该化合物温室除草活性、安全性、选择性、杀草谱和田间小区验证等生物活性初步筛选研究开始。在明确该化合物在棉花田有一定应用潜力后,进一步开展了安全性试验、杂草防治谱、吸收传导特性、环境条件对药效的影响、混配和田间药效试验等生物活性深入研究,确认该化合物可以作为棉花田除草剂候选品种进行开发。最后,综合该药剂产品化学、毒理学、环境影响和残留等试验结果,评价该药剂在棉花田除草剂市场的开发前景。ZJ1835生物活性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在75g a.i./hm2有效剂量处理下,对6种供试杂草的除草活性较高,且芽前土壤喷雾处理的除草活性略高于芽后茎叶喷雾处理;该化合物在225g a.i./hm2有效剂量下芽前土壤喷雾处理,不影响棉花出苗和后期生长,对棉花有一定安全性,在棉花和杂草反枝苋之间具有一定选择性;多数田间常见杂草对其敏感,杀草谱较广。田间小区试验发现,ZJ1835在90~120g a.i./hm2剂量下土壤喷雾处理对供试棉花安全性好,对棉花田主要杂草马唐、牛筋草、反枝苋和马齿苋防效较高。可见,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验证试验结果均显示,供试化合物ZJ1835除草活性较高,且对棉花安全,该化合物在棉花田作为除草剂应用有一定开发潜力。ZJ1835生物活性深入研究结果表明,ZJ1835在150~225g a.i./hm2有效剂量处理下对4个不同品种棉花安全性均较好,其中王岳9913的安全性最好,其次为银山1号和福棉6号,冀丰197略差;但该药剂对15种蔬菜安全性均较差。ZJ1835可以通过胚根和胚芽吸收进入植株体内,且胚芽吸收量大于胚根,胚根吸收后有向上传导的趋势,而胚芽吸收后向下传导性差。ZJ1835杀草谱较广,与4种棉花田常规芽前处理除草剂相比,ZJ1835的杀草谱与乙草胺相当,高于氟乐灵和二甲戊灵,低于敌草隆;该化合物持效期在60天以上,持效期较长。ZJ1835在不同土壤环境条件下除草活性差异显著,不同土壤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湿度和温度对其活性发挥均有一定影响。该药剂在砂土和黏土中活性高于壤土,其除草活性随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和土壤湿度的升高而升高,土壤温度偏高或偏低均不利于其除草活性的发挥,在15~25℃范围内活性最佳。该结果为ZJ1835在不同棉花种植区域、不同条件下差异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ZJ1835复配筛选及增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ZJ1835和二甲戊灵混用对供试杂草芥菜、反枝苋、狗尾草和稗草的除草活性比单剂有所提高,且对上述杂草无拮抗作用,所有配比的联合作用为相加作用。综合考虑除草活性和经济成本,推荐ZJ1835和二甲戊灵混用的最佳配比为120~240 g a.i./hm2+480 g a.i./hm2,即有效成分比例为1-2:4。两者混用能起到杀草谱互补、降低用量、提高杂草防效和延长持效期等作用。ZJ1835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在75~150 g a.i./hm2剂量处理下对棉花表现安全,而提高剂量到225~300 g a.i./hm2,在部分碱性土壤条件下的试验点有一定药害风险,需要降低剂量使用。ZJ1835杀草谱较广,对阔叶杂草的防效高于禾本科杂草,与两个对照药剂乙草胺和二甲戊灵相比,供试药剂在150 ga.i./hm2剂量下的总草防效略低,在225或250 g a.i./hm2剂量下的总草防效与其基本相当。供试药剂在药后15天开始发挥药效,持续期在45~60天左右,持效期较长。该药剂可以用于棉花田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推荐ZJ1835在棉花田的应用剂量为225~250 g a.i./hm2,如土壤碱性较强需降低用量到75~150 g a.i./hm2,在棉花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然后覆膜,每亩兑水量40~50公斤。综合该药剂的生测、产品化学、毒理学、环境影响和残留等评价结果,认为ZJ1835与棉花田现用常规除草剂相比,具有结构新颖、合成工艺简单、毒性低、环境友好等优势,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在棉花田作为除草剂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氯胺嘧草醚 ZJ1835 生物活性 创新除草剂 开发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82.4
【目录】:
  • 致谢11-12
  • 摘要12-14
  • ABSTRACT14-17
  • 第一章 绪论17-29
  • 1 国内外化学除草剂发展概况17-20
  • 2 我国新除草剂创制研发动态20-24
  • 3 嘧啶苄胺类除草剂研究进展24-26
  • 4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内容26-29
  • 第二章 新化合物ZJ1835生物活性筛选研究29-37
  • 1 材料与方法29-31
  • 1.1 供试药剂和仪器29-30
  • 1.2 试验方法30-31
  • 1.2.1 除草活性试验30
  • 1.2.2 作物安全性普筛试验30-31
  • 1.2.3 棉花安全性试验31
  • 1.2.4 棉花选择性试验31
  • 1.2.5 温室杀草谱试验31
  • 1.2.6 田间小区验证试验31
  • 2 结果与分析31-35
  • 2.1 除草活性试验31-32
  • 2.2 作物安全性普筛试验32-33
  • 2.3 棉花安全性试验33
  • 2.4 棉花选择性试验33-34
  • 2.5 温室杀草谱试验34
  • 2.6 田间小区验证试验34-35
  • 3 小结与讨论35-37
  • 第三章 高活性化合物ZJ1835生物活性深入研究37-49
  • 1 材料与方法37-40
  • 1.1 供试材料37
  • 1.2 作物安全性研究37-38
  • 1.2.1 目标作物不同品种安全性试验37
  • 1.2.2 其他作物安全性探索试验37-38
  • 1.3 杂草防治谱试验38
  • 1.4 植株对药剂的吸收与传导试验38
  • 1.5 土壤环境因子对除草活性影响研究38-40
  • 1.5.1 不同土壤质地的影响39
  • 1.5.2 不同土壤pH值的影响39-40
  • 1.5.3 不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40
  • 1.5.4 不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40
  • 1.5.5 不同温度的影响40
  • 2 结果与分析40-47
  • 2.1 作物安全性研究40-42
  • 2.1.1 目标作物不同品种安全性试验40-41
  • 2.1.2 其他作物安全性试验41-42
  • 2.2 杂草防治谱试验42-43
  • 2.3 植株对药剂的吸收与传导试验43-44
  • 2.4 土壤环境因子对除草活性影响研究44-47
  • 2.4.1 不同土壤质地的影响44-45
  • 2.4.2 不同土壤pH值的影响45
  • 2.4.3 不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45
  • 2.4.4 不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45-46
  • 2.4.5 不同温度的影响46-47
  • 3 小结与讨论47-49
  • 第四章 高活性化合物ZJ1835复配筛选及联合作用研究49-53
  • 1 材料与方法49-50
  • 1.1 试验药剂及配制49
  • 1.2 供试杂草49
  • 1.3 试验设计49
  • 1.4 试验方法49-50
  • 2 结果与分析50-52
  • 2.1 单剂的除草活性50
  • 2.2 混用的除草活性50-51
  • 2.3 Gowing法检验配比51-52
  • 3 小结52-53
  • 第五章 氯胺醚草醚(ZJ1835)防治棉田杂草药效试验53-67
  • 1 材料和方法53-55
  • 1.1 试验药剂53
  • 1.2 试验设计53
  • 1.3 试验条件53-55
  • 1.3.1 河南辉县53
  • 1.3.2 河北53-54
  • 1.3.3 山东54
  • 1.3.4 北京54
  • 1.3.5 浙江绍兴54
  • 1.3.6 浙江金华54
  • 1.3.7 新疆54-55
  • 1.3.8 河南安阳55
  • 2 结果与分析55-65
  • 2.1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55-60
  • 2.1.1 河南辉县55-56
  • 2.1.2 河北56
  • 2.1.3 山东56-57
  • 2.1.4 北京57-58
  • 2.1.5 浙江绍兴58
  • 2.1.6 浙江金华58-59
  • 2.1.7 新疆59-60
  • 2.1.8 河南安阳60
  • 2.2 结果分析60-65
  • 2.2.1 棉花安全性60-61
  • 2.2.2 杂草防治谱61-62
  • 2.2.3 总草防效62-64
  • 2.2.4 持效期64-65
  • 3 小结65-67
  • 第六章 创制除草剂氯胺醚草醚的开发应用前景67-77
  • 1 产品化学简介67-71
  • 1.1 合成工艺67-68
  • 1.2 “三废”处理68
  • 1.3 原药分析方法68-69
  • 1.4 理化性质69-70
  • 1.5 全分析测定70-71
  • 2 毒理学评价试验结果71-72
  • 3 环境影响评价试验结果72-74
  • 3.1 环境行为试验72-73
  • 3.2 环境生物毒性试验73-74
  • 4 残留试验结果74
  • 5 关于氯胺嘧草醚的市场应用前景的探讨74-77
  • 全文小结77-79
  • 参考文献79-8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冯程程;马红;;除草剂应用现状及挑战[J];江苏农业科学;2014年08期

2 唐庆红;陈杰;沈国辉;付群梅;钱振官;;油菜田新型除草剂丙酯草醚的应用技术[J];植物保护学报;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5528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5528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2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