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五倍子促进釉质龋再矿化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及作用机制初探

发布时间:2017-08-03 02:01

  本文关键词:中药五倍子促进釉质龋再矿化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及作用机制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五倍子 没食子酸 釉质龋 再矿化 络合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摘要】:龋病是一种独特的牙体硬组织疾病,因牙釉质没有细胞和血管,不能像其它组织一样通过细胞机制进行自我修复,必须通过一个物理化学过程(再矿化)才能修复。我们前期研究发现中药五倍子具有促进早期牙釉质龋再矿化的作用。目的:本课题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运用中药现代化研究有效成分与整体药效并重的新思路,按照国际龋病学研究领域对新型防龋制剂效能的评估体系中经典的龋病动物模型,深入评估五倍子抗龋有效成分在口腔环境中促进釉质龋再矿化作用;并对其促进再矿化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促进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防龋制剂,用于人类口腔疾病——龋病的群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1.中药五倍子促进釉质龋再矿化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构建经典的大鼠龋病模型,用17 d日龄的SPF-SD大鼠40只,雌雄各半,饲以Keyes 2000#致龋饲料+10%蔗糖水溶液,每周记录体重。通过服用抗生素抑制口腔内源性链球菌后,给大鼠口腔局部接种远缘链球菌(S.sobrinus 6715)。之后随机平均分为4组:去离子蒸馏水组(阴性对照);1000 ppm NaF组(阳性对照);4000 ppm GCE组(五倍子粗提取物,富含鞣质);4000 ppm GA组(五倍子最终提取物,没食子酸)。分别对各组大鼠口腔局部应用药物干预5周,2次/天。最后处死大鼠取上下颌骨。在体视显微镜下用Keyes龋齿评分标准对磨牙龋坏程度做初步评估;为进一步得到更精确的再矿化证据,用高分辨率的micro CT对磨牙区域进行扫描分析,计算第一磨牙残余釉质体积、釉质矿物密度。最后做组间对比,评价效果。2.中药五倍子有效成分与Ca~(2+)络合作用实验:五倍子有效成分GCE、GA分别与CaCl_2溶液混合反应,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二者与Ca~(2+)形成的络合物,计算络合反应平衡常数。结果:1.根据Keyes龋齿评分结果,药物处理组中大鼠磨牙龋平均分值较阴性对照组有所降低,各组之间分值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NaF组GCE组GA组去离子水组;根据micro CT分析结果,大鼠第一磨牙残存釉质体积、釉质的矿物质密度值均呈现以下关系:去离子水组GA组GCE组NaF组,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体视显微镜下可见大多数磨牙纵切面上,龋损带表面有相对完整的表层再矿化区。2.五倍子有效成分与CaCl_2溶液混合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能够检测到络合物的形成迹象。且两溶液混合10 min至1 h期间,溶液吸收光谱特征吸收峰出现的波长段及波峰高度都未见明显改变。但是,五倍子有效成分与钙离子络合反应的平衡常数较小,与GCE相比,GA的络合反应平衡常数更小。结论:1.五倍子的主要有效成分GCE、GA可以有效促进大鼠磨牙釉质龋的再矿化。2.GCE和GA能够与Ca~(2+)结合形成络合物从而可能发挥“钙离子携带器”的作用,促进Ca~(2+)的沉积。
【关键词】:五倍子 没食子酸 釉质龋 再矿化 络合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85.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13-14
  • 引言14-19
  • 实验一、中药五倍子促进釉质龋再矿化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19-35
  • 1 材料与仪器19-22
  • 1.1 主要仪器19-20
  • 1.2 主要试剂20
  • 1.3 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20-21
  • 1.4 致龋菌远缘链球菌的培养21-22
  • 1.5 动物22
  • 2 方法与步骤22-25
  • 2.1 龋病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实验干预的实施22-23
  • 2.2 根据Keyes经典标准对大鼠磨牙龋诊断、计分23-25
  • 2.3 应用micro CT(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并分析大鼠磨牙釉质剩余体积及平均矿物密度25
  • 3 统计学分析25
  • 4 实验结果25-28
  • 4.1 龋齿的诊断及评分25-26
  • 4.2 micro CT检测分析结果26-28
  • 5 讨论28-35
  • 实验二、中药五倍子有效成分与Ca2+络合作用实验35-49
  • 1 试剂与仪器35-36
  • 2 方法与步骤36-38
  • 2.1 五倍子有效成分吸收光谱的测定36
  • 2.2 五倍子有效成分与Ca2+反应形成络合物的特征吸收波峰的确定36-37
  • 2.3 五倍子有效成分与Ca2+络合比及络合平衡常数的测定37-38
  • 3 结果分析38-45
  • 3.1 五倍子有效成分最大吸收峰值38-39
  • 3.2 五倍子有效成分与Ca2+反应生成络合物的最大吸收峰值39-40
  • 3.3 五倍子有效成分与Ca2+络合比的测定40-43
  • 3.4 五倍子有效成分与Ca2+络合平衡常数的计算43-45
  • 4 讨论45-49
  • 结论49-51
  • 参考文献51-59
  • 综述59-75
  • REFERENCES70-75
  • 个人简历75-77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77-79
  • 致谢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文;高姗姗;黄盛斌;于海洋;;早期釉质龋的表层再矿化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年03期

2 邢琳;曲勃颖;黄洋;;釉质龋的非破坏性治疗方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2年01期

3 李红,李继遥;釉质表层特征与早期釉质龋形成的关系[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2年11期

4 赵红萍;氟化物在釉质发育和代谢中的作用[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3年07期

5 周江保;周益成;;含钙氟化物用于正畸中釉质龋样损害的局部治疗[J];口腔医学研究;2009年04期

6 宋丽媛;汪俊;;釉质表层特征及其脱矿与再矿化行为[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9年09期

7 郑艾荣;陈倩倩;;两种早期釉质龋保守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对比[J];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29期

8 胡玲玲;;早期釉质龋非创伤性治疗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2年35期

9 冯颢;陈亚明;夏露;嵇颖辰;郑春雷;;氟离子导入对早期釉质龋再矿化效果的体外研究[J];口腔医学;2013年04期

10 吴晓光;赵旭;李毅;;添加剂对釉质再矿化的影响[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方碧松;李玉晶;;釉质龋阶段牙髓的损伤反应[A];2007年第七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连小丽;姚晖;代晓华;;早期自然釉质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和偏光显微检测比较[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连小丽;姚晖;李燕妮;代晓华;王冠华;;早期牙釉质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三维重建定量参数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姚晖;李燕妮;王冠华;孟卓;姚晓天;靳书凤;张林朴;刘铁根;;全光纤OCT量化检测早期牙釉质龋的可行性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冠华;张林朴;姚晖;李燕妮;张颖;;OCT对比目测和临床显微镜检出早期釉质龋的实验观察[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燕妮;姚晖;王冠华;孟卓;梁燕;张林朴;;OCT检测人牙早期光滑面釉质龋的初步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成霞;不同粒径羟基磷灰石对早期釉质龋再矿化及吸附重金属离子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沛;三种不同树脂材料治疗早期釉质龋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铁亭;中药五倍子促进釉质龋再矿化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及作用机制初探[D];郑州大学;2016年

3 朱雪花;渗透树脂作用于早期人工釉质龋渗透性的体外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4 聂琳;nHA-CaCO_3,nFA-CaCO_3的合成及对釉质再矿化影响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董志恒;明胶诱导牙表面类釉质样氟磷灰石仿生合成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邢琳;类釉质样氟磷灰石的形态可控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马英;α-磷酸三钙水解法修复牙釉质龋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王芸;五倍子水提取物促进早期人工釉质龋再矿化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9 窦国文;渗透技术及抛光对人工早期釉质龋表面粗糙度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3年

10 郭静;Varnish XT和ICON渗透树脂治疗对釉质龋白斑颜色和硬度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121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6121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f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