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额计算中的分摊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5 12:29
本文关键词: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额计算中的分摊因素研究
【摘要】:本文从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三个案例入手,通过分析我国的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立法规定及司法适用情形,发现上述三个案例所反映的问题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法院判赔的侵权损害赔偿数额与侵权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确,判决中酌定的赔偿额计算依据没有统一标准且缺乏量化关系;当事人举证难,缺乏证明标准的规定;限定损害计算方式,权利人获赔数额低。很多学术论文提出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缺乏合理、科学计算依据。究其根源,立法上在于损害赔偿额与侵权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流于法院裁量,缺乏标准规范;司法上在于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证明标准随意,缺乏规范引导。对此的解决路径,笔者在对案例梳理的过程中,发现我国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做出了一些相关探索。探索思路与美国专利侵权损害赔偿判例确定的“分摊"规则内涵一致,而该思路对于商标、著作权纠纷中相同问题的解决极具启发意义,所以本文试图探析这一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可行性,探索适合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经济发展需求的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额计算中的因果关系规则。美国法院的“分摊”是侵权行为和损害赔偿数额之间的因果关系规则,是对权利人的实际损失和侵权人的侵权所得在知识产权功能特征和非知识产权特征之间进行分摊,尽管美国法院后来发展起来的“分摊”是以市场分析为核心并且适用假定因果和近因原则以知识产权市场价值为基础的,但是并没有废弃“分摊”的初始规则,在市场分析法下,美国法院对于权利人损失的确定通过判例确定了一系列证明标准,相比较初始的知识产权特征分摊,具有更强实操性且扩大了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本文在对美国分摊规则内涵和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理论的研究基础上,认为我国法院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必须重新梳理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从赔偿原则、损害赔偿数额性质、因果关系、损害范围、证明标准、计算方式、专家证人等要素上建立以市场分析为主的分摊规则,从而建立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因果关系制度,增强当事人对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举证能力,扩大实际损失、侵权所得计算方式的适用,统一法院的裁量依据,公平合理地救济权利人的损失,激励知识产权创新,促进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健康有序的实现。
【关键词】:因果关系 侵权损害赔偿 分摊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3.4;D923
,
本文编号:736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736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