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双歧杆菌细菌素bifidocin A的提纯、特性及分子结构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型双歧杆菌细菌素bifidocin A的提纯、特性及分子结构研究
【摘要】:细菌素作为一种天然生物防腐剂,无毒、无残留、绿色安全,目前研究显示乳酸菌是细菌素的巨大来源库,而关于人体肠道重要优势菌群双歧杆菌所产细菌素的报道非常有限。本课题拟筛选得到一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细菌素双歧杆菌优良菌株,优化其产细菌素的发酵条件,建立快速有效的提取纯化方法,并对其理化及生物学特性和分子结构进行初探。所得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成功从母乳婴儿源粪便样品中分离出一株具有显著抑菌作用的双歧杆菌优良菌株,经鉴定其为动物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nimalis),命名为BB04,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后确定其所产抑菌物质为细菌素,并将其命名为bifidocin A。(2)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法优化,得到双歧杆菌代谢产细菌素bifidocin A的最佳条件为:发酵时间40.28(40.5)h,发酵温度34.55(35)℃,发酵起始pH6.75。利用此条件发酵双歧杆菌BB04,所产细菌素效价可达到787.3 AU/m L,是优化前的1.3倍。(3)基于细菌素的阳离子和疏水特性,建立了双歧杆菌细菌素bifidocin A的四步提取纯化方法:硫酸铵盐析--SP Sepharose Fast Flow阳离子交换色谱--葡聚糖凝胶G-10层析色谱--C18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纯化后得到的细菌素比活力高达5535 AU/mg,纯化倍数达到115倍。(4)特性试验结果显示:双歧杆菌细菌素bifidocin A可在50-100℃处理30min后保留70%以上活性,121℃加热20min活性残留50%以上;在pH3.0-8.0范围比较稳定,活性可保留60%以上,pH2.0环境中只能发挥30%的抑菌作用,pH11.0使其完全失活;对蛋白酶K、酸性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十分敏感,胰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可使其部分失活;该细菌素有较宽抑菌谱,可抑制多种G+菌、G-菌、真菌,尤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李斯特菌、丁酸梭菌、芽孢杆菌、藤黄微球菌、热死环丝菌、酵母菌等。同时,确定细菌素bifidocin A的作用方式为短时间迅速杀菌,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640AU/mL和2560AU/m L。此外,细菌素对指示菌细胞吸附效果受温度和时间影响较小,受pH和盐离子浓度影响较大。(5)分子结构测定结果可知:双歧杆菌细菌素bifidocin A的分子量为1198.7Da;N端前10个氨基酸序列为Val Phe His Pro Gly Thr Gly Pro Pro Gly(VFHPGTGPPG),推测未测出的氨基酸可能是Asp(D)和Leu(L);bifidocin A二级结构主要为含量58%以上的无规则卷曲结构、27%左右的β折叠结构和12%左右的β转角,且其在亲水环境和疏水环境中结构无明显变化,是一种非规则蛋白三级结构的新型三级结构。综上所述,研究所得双歧杆菌BB04为国内外首次报道产细菌素动物双歧杆菌菌株,该菌株所产细菌素bifidocin A不仅抑菌谱广、抑菌活性强、安全性高,而且具有很好的食品加工特性,有作为天然食品防腐剂的巨大应用前景。
【关键词】:双歧杆菌 细菌素 提纯 特性 分子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S201.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研究背景11-15
- 1.1.1 天然食品防腐剂11-12
- 1.1.2 乳酸菌细菌素12-15
- 1.1.2.1 乳酸菌细菌素结构12
- 1.1.2.2 乳酸菌细菌素生物合成12-13
- 1.1.2.3 乳酸菌细菌素特性13-14
- 1.1.2.4 乳酸菌细菌素作用机制14
- 1.1.2.5 乳酸菌细菌素在食品中的应用14-15
- 1.2 研究现状15-18
- 1.2.1 双歧杆菌细菌素的产生及特性16-17
- 1.2.2 双歧杆菌细菌素的提取纯化17-18
- 1.2.3 双歧杆菌细菌素的结构18
-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任务18-19
- 第2章 产细菌素优良双歧杆菌的筛选19-30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19-25
- 2.1.1 试验材料19-20
- 2.1.1.1 菌种取材样品19
- 2.1.1.2 指示菌19
- 2.1.1.3 培养基19
- 2.1.1.4 药品试剂19-20
- 2.1.1.5 仪器设备20
- 2.1.2 试验方法20-25
- 2.1.2.1 双歧杆菌的筛选21-22
- 2.1.2.2 产细菌素双歧杆菌菌株的筛选22
- 2.1.2.3 产细菌素的初步鉴定22-23
- 2.1.2.4 产细菌素优良双歧杆菌菌株的鉴定23-24
- 2.1.2.5 细菌素效价分析24-25
-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25-28
- 2.2.1 双歧杆菌的筛选25
- 2.2.2 产细菌素双歧杆菌菌株的筛选25
- 2.2.3 产细菌素的初步鉴定25-26
- 2.2.3.1 产细菌素双歧杆菌优良菌株的复筛25-26
- 2.2.3.2 双歧杆菌产细菌素的鉴定26
- 2.2.4 产细菌素优良双歧杆菌菌株BB04的鉴定26-28
- 2.2.4.1 形态学观察26-27
- 2.2.4.2 生理生化检验27
- 2.2.4.3 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27-28
- 2.2.5 细菌素效价分析标准曲线28
- 2.3 讨论28-29
- 2.4 结论29-30
- 第3章 双歧杆菌产bifidocin A的发酵条件优化30-40
- 3.1 材料与方法30-32
- 3.1.1 试验材料30-31
- 3.1.1.1 菌株和培养基30
- 3.1.1.2 药品试剂30
- 3.1.1.3 仪器设备30-31
- 3.1.2 试验方法31-32
- 3.1.2.1 抑菌试验方法31
- 3.1.2.2 双歧杆菌代谢产bifidocin A的最适发酵条件的确定31-32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32-39
- 3.2.1 单因素试验结果32-36
- 3.2.1.1 双歧杆菌BB04的生长曲线及其抑菌活性曲线32-33
- 3.2.1.2 接种量对双歧杆菌BB04代谢产bifidocin A的影响33
- 3.2.1.3 起始pH对双歧杆菌BB04代谢产bifidocin A的影响33-34
- 3.2.1.4 培养温度对双歧杆菌BB04代谢产bifidocin A的影响34-35
- 3.2.1.5 促双歧因子对双歧杆菌BB04代谢产bifidocin A的影响35-36
- 3.2.2 响应面优化双歧杆菌BB04代谢产bifidocin A发酵条件36-39
- 3.3 讨论39
- 3.4 结论39-40
- 第4章 双歧杆菌细菌素bifidocin A的提取纯化40-49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40-43
- 4.1.1 试验材料40-41
- 4.1.1.1 样品40
- 4.1.1.2 指示菌40
- 4.1.1.3 药品试剂40
- 4.1.1.4 仪器设备40-41
- 4.1.2 试验方法41-43
- 4.1.2.1 抑菌实验方法41
- 4.1.2.2 蛋白质浓度测定方法41
- 4.1.2.3 提取纯化程序及方法41-43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43-47
- 4.2.1 硫酸铵盐析法粗提43
- 4.2.2 阳离子交换色谱43-44
- 4.2.3 葡聚糖凝胶色谱44-45
- 4.2.4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45-47
- 4.3 讨论47
- 4.4 结论47-49
- 第5章 双歧杆菌细菌素bifidocin A的特性研究49-63
- 5.1 材料与方法49-52
- 5.1.1 试验材料49-50
- 5.1.1.1 样品49
- 5.1.1.2 指示菌49
- 5.1.1.3 药品试剂49-50
- 5.1.1.4 仪器设备50
- 5.1.2 试验方法50-52
- 5.1.2.1 抑菌实验方法50
- 5.1.2.2 理化特性研究50-51
- 5.1.2.3 抑菌谱测定51
- 5.1.2.4 作用方式的确定51
- 5.1.2.5 吸附特性研究51-52
-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52-60
- 5.2.1 理化特性研究52-55
- 5.2.1.1 热稳定性研究52-53
- 5.2.1.2 酸碱耐受性研究53-54
- 5.2.1.3 蛋白酶敏感性研究54-55
- 5.2.2 抑菌谱55-57
- 5.2.3 作用方式的确定57-58
- 5.2.3.1 作用方式测定57
- 5.2.3.2 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测定57-58
- 5.2.4 吸附特性研究58-60
- 5.2.4.1 温度对bifidocin A吸附特性的影响58
- 5.2.4.2 pH对bifidocin A吸附特性的影响58-59
- 5.2.4.3 时间对bifidocin A吸附特性的影响59-60
- 5.2.4.4 盐离子对bifidocin A吸附特性的影响60
- 5.3 讨论60-61
- 5.4 结论61-63
- 第6章 双歧杆菌细菌素bifidocin A的分子结构初探63-72
- 6.1 材料与方法63-65
- 6.1.1 试验材料63-64
- 6.1.1.1 样品63
- 6.1.1.2 药品试剂63
- 6.1.1.3 仪器设备63-64
- 6.1.2 试验方法64-65
- 6.1.2.1 分子量测定64
- 6.1.2.2 氨基酸组成测定64
- 6.1.2.3 氨基酸序列的测定64-65
- 6.1.2.4 二级结构的测定和三级结构初探65
- 6.2 试验结果与分析65-70
- 6.2.1 分子量测定65-66
- 6.2.2 氨基酸组成测定66
- 6.2.3 氨基酸序列测定66-67
- 6.2.4 二级结构的测定和三级结构初探67-70
- 6.3 讨论70-71
- 6.4 结论71-72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72-74
- 7.1 全文总结72-73
- 7.2 展望73-74
- 参考文献74-79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79-80
- 致谢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继辉;陈晓琳;张明;;有关细菌素分离纯化方法的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5期
2 甘晓玲;;细菌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价值[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年09期
3 孙红姣;许军勇;;细菌素应用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2009年36期
4 王辉;孟祥晨;;细菌素编码基因的定位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12年06期
5 刘宝生;张锦华;罗军荣;;细菌素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3年05期
6 夏克栋;细菌素[J];温州医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7 БЛИНКОВАЛИ ,刘哈霆;用细菌素防治感染的前景[J];微生物学免疫学译刊;1985年01期
8 谢道昕;范云六;何礼远;;植物青枯菌细菌素的纯化及其性质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1989年04期
9 杨合同;王桂英;庞定远;王少杰;;植物病原细菌的细菌素与细菌性病害的防冶[J];山东科学;1990年01期
10 田召芳,牛钟相,常维山,孙海港,邹德志;乳酸菌细菌素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振斌;刘海玉;曹辉;;短乳杆菌6004发酵细菌素的研究[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王振斌;刘海玉;曹辉;;短乳杆菌6004发酵细菌素的研究[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尚雅婧;张日俊;;细菌素应用的理论与实践[A];第四届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动物微生态企业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李富伟;;细菌素的生物学特性、作用机理及应用[A];2013第二届母猪饲料生产与应用技术高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李平兰;张篪;江汉湖;;产细菌素植物乳杆菌菌株的筛选及其细菌素生物学特征研究[A];21世纪人类食品面临的新问题学术论文集[C];2001年
6 李巧贤;张建飞;哈斯;程超;;畜牧业生产中细菌素取代抗生素的发展趋势[A];第四届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饲料和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董彩文;张胜楠;梁少华;邹磊;吴盼盼;段蒙蒙;;产广谱细菌素清酒乳杆菌的的筛选和鉴定[A];第五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付燕;林洋;王蕙;江国托;;嗜酸乳杆菌P_(302)所产类细菌素的生物学特性及菌株耐药性分析[A];首届中国兽药大会——兽医生物制品学、兽医微生物学学术论坛论文集(2008)[C];2008年
9 安俊莹;刘颖;叶莉珍;;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一株海洋细菌产类细菌素发酵培养基[A];热带海洋科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七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及摘要汇编[C];2013年
10 李桂冠;张日俊;;枯草芽孢杆菌J01A细菌素活性测定新方法的建立及其纯化条件研究[A];第六次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太伟;细菌素饲料添加剂有营养有风味能杀菌[N];天津日报;2007年
2 香红星;走进微生物世界让这个“小精灵”为你增效[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3 香红星;走进微生物世界让这个“小精灵”为你增效[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4 香红星;走进微生物世界让这个“小精灵”为你增效[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5 香红星;走进微生物世界让这个“小精灵”为你增效[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6 韩雪;美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天然防腐剂 羊毛硫细菌素可杀死食品中有害菌[N];中国食品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贾丽艳;产类细菌素菌株的筛选鉴定及类细菌素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2 张健;乳酸片球菌细菌素的发酵与纯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宋达峰;新型植物乳杆菌细菌素PZJ5的分离纯化及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付海燕;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HD1.7细菌素的产生与拮抗菌群生态效应的遗传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年
5 易华西;分泌广谱抗菌肽乳酸菌的筛选及高效表达的调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乌云达来;广谱抗菌活性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NX2-6的分离筛选及其抗菌物质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芳;产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细菌素的纯化及其特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2 王嘉琦;一株植物乳杆菌所产细菌素的分离纯化及其特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章检明;植物乳杆菌B23合成细菌素发酵条件优化及诱导调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杨杰;AI-2的体外合成及其对植物乳杆菌细菌素合成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任丽;新型双歧杆菌细菌素bifidocin A的提纯、特性及分子结构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5年
6 张国强;产类细菌素乳酸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及发酵条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7 李硕;Ⅱa类乳酸菌细菌素的克隆表达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8 崔建超;乳酸菌产生的细菌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乳品中的应用[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9 石金舟;产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和细菌素发酵条件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10 常峰;类细菌素产生菌的选育及其发酵产物性质的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81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881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