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背景下德国应对3D打印技术的法政策学分析——兼论我国对3D打印技术的法政策路径选择
本文关键词:工业4.0背景下德国应对3D打印技术的法政策学分析——兼论我国对3D打印技术的法政策路径选择
【摘要】:3D打印技术作为工业4.0中实现"智能生产"和"智能工厂"的方式,是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的重要路径。通过对德国政府应对3D打印技术发展所制订的科技政策和法律政策的分析,欲促进我国3D打印技术快速发展,提升我国3D打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应通过制定和完善与3D打印有关的科技政策,引导科研资源和资本向3D打印产业分流;其次,应通过对现行相关法律的解释、归纳和演绎,寻求应对3D打印技术发展的法律适用的空间;此外,在政策的制定与法律适用的过程中,需要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3D打印技术保护标准和创新发展之路径。
【作者单位】: 慕尼黑大学法律系;
【关键词】: 德国工业. D打印 科技政策 知识产权法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D打印产业发展与知识产权制度变革研究”(项目编号:14ZDB14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3.4
【正文快照】: 目次一、引言324二、德国3D打印技术发展战略与法律应对325(一)突出科研院所及高校在3D打印技术研发中的核心地位325(二)评估德国企业既有优势,布局未来技术攻关326(三)多视角评估3D打印的技术效果及环保功效327(四)理性而全面地回应3D打印对法律制度的挑战328三、我国创新政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芮松艳;;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的构成要件[J];中华商标;2011年01期
2 熊文聪;;被误读的专利间接侵权规则——以美国法的变迁为线索[J];东方法学;2011年01期
3 李扬;;修理、更换、回收利用是否构成专利权侵害[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4 邓宏光;;专利间接侵权与共同侵权关系探析[J];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04期
5 张玉敏;;商标法上正当使用抗辩研究[J];法律适用;2012年10期
6 焦和平;;“异体复制”的定性与复制权规定的完善——以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为契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7 郑友德;王活涛;;论规制3D打印的法政策框架构建[J];电子知识产权;2014年05期
8 蔡元臻;;3D打印冲击下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研究[J];科技与法律;2014年01期
9 张玉敏;邓宏光;;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三论[J];学术论坛;2006年01期
10 李琛;;知识产权法基本功能之重解[J];知识产权;2014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立国;;专利间接侵权制度在中国的再思考[J];北方经济;2007年06期
2 贾小龙;;专利法需要怎样的“间接侵权”——专利间接侵权若干基本问题探讨[J];电子知识产权;2008年09期
3 张通;刘筠筠;;我国专利间接侵权规则审视与思考[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2年02期
4 宁立志;;专利辅助侵权制度中的法度边界之争——美国法例变迁的启示[J];法学评论;2010年05期
5 袁真富;;基于侵权抗辩之专利默示许可探究[J];法学;2010年12期
6 刘天然;;知识产权法视野下的回收利用行为[J];法治论坛;2011年03期
7 唐义红;杨钧;;论专利间接侵权[J];法制与社会;2008年22期
8 姬美姬;;小酒瓶引发的大问题——由古贝春集团侵权案引发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1年17期
9 朱冬;;知识产权间接侵权中停止侵害适用的障碍及克服——以大陆法系为考察对象[J];法学家;2012年05期
10 张龙;;款式描述中使用注册商标问题的解决路径——以“卡地亚诉梦克拉案”为视角[J];中华商标;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袁真富;;专利默示许可制度研究[A];专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2 勇攀;;知识产权间接侵权制度与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之关系[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3 胡义康;;务实完善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以中国司法实践为线索[A];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汇编第三部分[C];2013年
4 胡义康;;务实完善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以中国司法实践为线索[A];加强专利代理行业建设、有效服务国家发展大局——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选编[C];2013年
5 张英;;浅论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构建[A];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汇编第四部分[C];2013年
6 胡义康;;务实完善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以中国司法实践为线索[A];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汇编第四部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叶峗葆;抗辩视角下商标权限制体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源;专利间接侵权理论在我国适用空间的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周如庆;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伊藤贵子;专利间接侵权:中日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成娜;完善专利侵权制度的若干思考[D];烟台大学;2010年
5 杨磊;论专利间接侵权[D];烟台大学;2010年
6 徐巍;专利间接侵权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宋轩臣;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傅丽;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尹波兰;专利间接侵权若干判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10 范淑贤;搜索引擎竞价排名中的商标侵权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海龙;姚建军;;商标侵权判定与例外抗辩[J];中华商标;2010年05期
2 蔡立猛;;对商标合理使用判断标准的深思——兼评《商标法实施条例》第49条[J];中华商标;2012年01期
3 熊文聪;;被误读的专利间接侵权规则——以美国法的变迁为线索[J];东方法学;2011年01期
4 邓宏光;;专利间接侵权与共同侵权关系探析[J];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04期
5 贾小龙;;专利法需要怎样的“间接侵权”——专利间接侵权若干基本问题探讨[J];电子知识产权;2008年09期
6 王凌红;;我国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立法方向——以利益平衡为视点求解《专利法》第三次修改的未决立法课题[J];电子知识产权;2009年06期
7 闫刚;;浅析专利间接侵权[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年09期
8 王迁;;视频分享网站著作权侵权问题研究[J];法商研究;2008年04期
9 宁立志;;专利辅助侵权制度中的法度边界之争——美国法例变迁的启示[J];法学评论;2010年05期
10 王迁;;论“网络传播行为”的界定及其侵权认定[J];法学;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钟伟;二战以来美国的科技政策及其启示[J];理论学刊;2005年04期
2 武夷山;;完善我国科技政策之三策[J];民主与科学;2006年01期
3 吴必康;;鉴往知未 以人为本——从历史的视角看科技政策[J];民主与科学;2006年02期
4 王骏;;传统·理念·体制——美国科技政策刍议[J];民主与科学;2007年06期
5 孙永金;;商丘公众对科技政策制定的参与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6 张恩敏;;建国初的科技政策(1949—1956)[J];党史资料与研究;1986年04期
7 张晶;;90年代科技政策的四个特点[J];领导科学;1989年08期
8 程建平,方卫华,王朴;区域性科技政策的误区[J];市场经济导报;1996年07期
9 王木清;美国的新经济科技政策[J];海内与海外;2001年04期
10 王艳;二战后美国科技政策的演变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制定向度的社会形塑[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2 杨斌;;中国科技政策理论与实践的特性分析[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3 刘雯;;完善食品安全科技政策的思考及建议[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李光;文剑英;;从科学与社会互动看科技政策的目的[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5 李建峰;;中国与韩国科技政策的比较分析[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6 马来平;解世杰;;关于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问题[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4:科技创新——科学优先还是技术优先[C];2007年
7 郭晓林;;《区域发展战略及科技政策》(摘要)[A];2009'沿海区域产业科技管理研讨会会议资料(部分)[C];2009年
8 李喜先;;进行“冷聚变”研究是坚持科学精神[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7:“冷聚变”争论[C];2008年
9 赵筱媛;苏竣;;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公共科技政策分析框架研究[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10 刘立;;中国科技政策的议程设置模式: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为例[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武夷山;完善我国科技政策的三大建议[N];光明日报;2007年
2 常科;长宁区率先建立科技政策服务站[N];上海科技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王燕宁;千名“科技政策辅导员”进万家企业[N];科技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钮怿;打开科技政策的“降落伞包”[N];文汇报;2012年
5 记者 唐乐燕;配套“组合拳”释放科技政策含金量[N];芜湖日报;2014年
6 孙蔚;科学价值观与科技政策的制定[N];科技日报;2001年
7 李壮;科技政策为自主创新保驾护航[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8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武夷山;完善我国科技政策需三策[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9 郭凯;展望美国新政府的科技政策[N];大众科技报;2009年
10 窦晓竹;千名辅导员为企业提供“套餐式”政策服务[N];江苏科技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卉珏;科技政策制定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郝莹莹;欧盟科技政策及其区域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毛宝铭;科技政策的公众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马欣员;美国科技政策及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5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张华伦;知识流动视角下科技政策绩效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洁;我国公共科技政策制定及其评估体系的建立研究[D];燕山大学;2008年
2 张红太;试论科技政策制定中的和谐思想[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刘凯;湖南科技政策的制定状况与实施效果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珍燕;中美日科技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烁;和谐社会视域下我国科技政策的制定[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凌芳;科技政策的社会形成[D];湖南大学;2010年
7 管书华;科技政策制定与评价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8 杨健;我国科技政策制定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9 陈尧;重庆市科技政策效果评估与建议[D];重庆大学;2005年
10 覃永毅;科技政策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D];广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21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zhishichanquanfa/921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