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的测度及产能过剩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我国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的测度及产能过剩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地方政府为追求业绩盲目投资、企业投资的"潮涌现象"、企业市场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造成我国相关行业过度投资,出现产品大量积压、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企业库存成本上升、生产率低下等现象。近几年,产能过剩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资本密集型行业发展滞后、政府过度纵容造成企业投资扭曲,银行救济导致大量"僵尸"企业无法退出市场,我国产能过剩问题亟需解决。本文以我国传统支柱型行业钢铁行业为例,基于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收集2001-2012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钢铁行业相关数据,借鉴Shaikh和Moudoud在2004年提出的协整法,对我国12年的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进行了测度,计算得出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水平,分析了 12年间我国钢铁行业波动情况,并分东部、西部、中部三个地区对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情况进行了空间性描述和分区域比较,以工业生产方式的划分方法对钢铁行业四个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进行了测度和比较分析;然后建立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经济波动、地方政府投资、市场需求和资本密集程度与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的关系,证明了经济波动、地方政府投资和资本密集度与产能过剩正相关,市场需求对产能过剩影响不显著。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与思路进行概括性描述,并简单介绍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文献综述。本文从产能过剩的概念、产能过剩的原因和产能过剩的测度三个层面进行了文献综述,分别从国外文献综述和国内文献综述两个方面进行。第三部分,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理论分析。本文从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和产生的影响两方面阐述相关理论。其中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分别从供给、需求和退出壁垒三个角度阐述,产能过剩产生的影响分别从企业、行业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利用协整法测度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本章首先介绍了协整法的原理,说明选取协整法的优势;然后收集2001-2012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钢铁行业相关数据,利用协整法对我国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进行测度;最后以东部、西部和中部划分标准对我国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进行了空间性描述和分区域比较,并以工业生产方式的划分方式对钢铁行业四个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进行测度和比较分析。第五部分,实证研究影响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因素。本文构建面板模型,利用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经济波动、地方政府投资、市场需求和资本密集度与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关系。第六部分,小结及政策建议。对本文结论进行小结并给出了一些治理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政策意见。
【关键词】:产能过剩 产能利用率 协整法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6.31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1 引言8-12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8-9
- 1.1.1 选题背景8-9
- 1.1.2 选题意义9
- 1.2 研究内容和思路9-10
- 1.2.1 研究内容9-10
- 1.2.2 研究思路10
- 1.3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10-12
- 1.3.1 可能的创新点10-11
- 1.3.2 不足之处11-12
- 2 文献综述12-17
- 2.1 产能过剩的概念12-13
- 2.1.1 国外文献综述12
- 2.1.2 国内文献综述12-13
- 2.2 产能过剩原因13-15
- 2.2.1 国外文献综述13-14
- 2.2.2 国内文献综述14-15
- 2.3 产能过剩的测度15-17
- 2.3.1 国外文献综述15-16
- 2.3.2 国内文献综述16-17
- 3 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相关理论17-22
- 3.1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形成的机制17-20
- 3.1.1 供给视角17-18
- 3.1.2 需求视角18-19
- 3.1.3 过剩产能退出障碍19-20
- 3.2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20-22
- 4 我国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的测算22-30
- 4.1 测算方法选取22
- 4.2 协整法介绍22-23
- 4.3 指标选取23-24
- 4.4 测度结果分析24-30
- 4.4.1 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24-25
- 4.4.2 回归结果分析25
- 4.4.3 测度结果分析25-26
- 4.4.4 区域分析26-27
- 4.4.5 细分行业分析27-30
- 5 产能过剩影响因素实证分析30-35
- 5.1 变量释义与模型建立30-32
- 5.1.1 变量释义30-32
- 5.1.2 模型建立32
- 5.2 产能过剩影响因素实证分析32-35
- 5.2.1 单位根检验32-33
- 5.2.2 协整性检验33
- 5.2.3 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分析33-35
- 6 结论与建议35-37
- 6.1 结论35
- 6.2 政策建议35-37
- 附录37-47
- 参考文献47-50
- 后记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发改委多管齐下治理产能过剩 小心成为这轮调控的牺牲品[J];领导决策信息;2005年48期
2 程远;;产能过剩是伤害还是动力[J];财经界;2005年05期
3 巴曙松;;银行是否为产能过剩买单?[J];长三角;2006年03期
4 ;我国将强化产能过剩行业预警机制[J];钢铁研究;2006年01期
5 程硕;陆文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亟待降温[J];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2006年02期
6 伊言;;中国将加强产能过剩行业市场供需预警[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6年01期
7 ;2006年国家重点治理产能过剩[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6年01期
8 康励锋;郭巍;婕思;及轶嵘;梁莹莹;;产能过剩,谁的灾难?[J];当代经理人;2006年02期
9 齐薇;;产能过剩行业将迎整合浪[J];今日工程机械;2006年01期
10 魏刚;;调控产能过剩政府应找准角色[J];中国投资;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A];全国冶金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利用先进工艺与设备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通知[A];2006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6年
3 周炼石;;中国产能过剩的政策因素与完善[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4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A];中国生产资料流通发展报告(2009-2010)[C];2010年
5 王志伟;;我国的产品过剩、产能过剩与经济结构调整[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6 ;国家将出台“关于化解产能过剩指导意见”[A];浙江造纸(2013年第2期总第143期)[C];2013年
7 张晖明;;对当前“产能过剩”判断的深层分析和政策建议[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8 徐占忱;;过剩产能治理有待于继续深化改革[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年
9 马泽民;;产能过剩无悬念 协同减量有担当[A];中国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研究论文集[C];2013年
10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07年宏观经济政策面临四大任务[A];地市级投资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桂俊松;产能过剩不完全是坏事[N];中国汽车报;2002年
2 卢敏堂;抑制产能过剩金融能有几道墙[N];中国企业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杜文;无效产能过剩是汽车产业症结所在[N];中国企业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李晓海;产能过剩影响几何[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5 本报特约评论员 卢敏堂 作者是金融业评论专家;抑制产能过剩金融能有几道墙?[N];民营经济报;2006年
6 王岳平;“产能过剩”为何还会出现价格上涨[N];南方日报;2007年
7 张泽伟邋胡梅娟;我国汽车产业产能过剩[N];威海日报;2007年
8 中华;陶瓷业:在产能过剩阵痛中前行[N];消费日报;2006年
9 张晓晶;产能过剩并非“洪水猛兽”[N];学习时报;2006年
10 笑戈;为产能过剩叫好[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日旭;我国产能过剩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2 何彬;基于窖藏行为的产能过剩形成机理及其波动性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艳芳;退出壁垒与产能过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张骋;产业国际分工地位与产能过剩联系程度的测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3 赵e,
本文编号:1047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1047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