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石油合作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东盟石油合作研究 出处:《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越来越大,企业数量越来越多,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会更强。我国总体石油资源储备量丰富,但人均石油资源的占有率却远远不足,由于我国能源需求量大,现今光靠我国自己的能源生产和供应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必须要和国外国家展开合作,保证石油资源的稳定供给,这样才能够防止我国能源链出现问题,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大量从国外进口能源就成为了一个重要选项和必然选择。东盟国家既是我国友好的邻居,也是我国主要的能源供应国之一,更是我国经济上的合作伙伴。能源合作是我国和东盟国家合作的重要战略内容之一,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石油合作,既能够增加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也是我国能源国际来源多样化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方法,依据相关理论知识,在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中国-东盟石油合作为研究课题,论文研究分为三个大方面:第一部分回顾了中国—东盟石油合作的发展历程和意义。第二部分通过对中国—东盟石油合作的现状分析,提出了中国—东盟石油合作存在挑战及问题。主要有:影响中国-东盟石油合作的国际因素;双边基础设施及条件制约因素;双边文化、政治及体制影响因素;开发及投资方式存在缺陷和不科学。最后,本文提出了完善中国-东盟石油合作的相应的对策建议用好并完善现有合作机制;求同存异积极推动国际间能源的共同开发合作;加大对东盟国家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投资;弥合双方体制及文化等方面差异推进合作;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缓解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大力发展和推广新能源在我国使用等六个方面。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426.22;F1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东盟投资经营壁垒及应对措施[J];中国橡胶;2005年17期
2 ;东盟能源部长达成合作计划[J];化工中间体;2009年08期
3 ;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强化各国特色产业[J];家具;2010年03期
4 罗乐;;我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化肥日益增多[J];四川化工;2010年05期
5 ;中国和东盟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J];国外塑料;2011年02期
6 ;1255家云企去年东盟淘金[J];印刷世界;2011年11期
7 胡薇;“东盟的绿色和清洁”——1995年东盟环境行动计划[J];环境导报;1995年04期
8 ;中国—东盟咖啡行业合作委员会在昆明成立[J];华人世界;2011年08期
9 ;中国—东盟7000种商品全面降税[J];中国橡胶;2005年16期
10 张明亮;;中国-东盟能源合作:以油气为例[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林;;东盟国家留学生学习医古文课程的困难及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黄桂香;潘介春;何新华;;枇杷产业在中国——东盟水果贸易中的地位(摘要)[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道品;易丰;;泛珠-东盟背景下的广西高端旅游市场开发探析[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梁振芳;;积极参与广西—东盟农业合作 推进沿边农业产业化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农;;加强中国-东盟国际合作,促进传统医药发展[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13年
6 张雪;;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与中美因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新光;齐峰;;中国与东盟的气候合作机制[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王勤;;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东盟主要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系[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9 陈道超;李晟;;论中国农机参与东盟自由贸易[A];第三届(2003年度)中国农机论坛文集[C];2003年
10 陆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对策[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忠田;去年东盟10国接待游客3749万[N];中国旅游报;2004年
2 驻札幌总领馆经商室 李健勇;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骤减[N];国际商报;2000年
3 吕华健 赵劲松 张文 袁遥;七成广西游客钟情东盟国家[N];广西日报;2005年
4 本报驻东京记者 阎海防;日本与东盟自由贸易谈判进展缓慢[N];经济日报;2005年
5 ;东南亚联合构建电子东盟[N];人民邮电;2000年
6 特约记者 姚音 柴文静;中国元素与东盟的未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7 南博网特邀评论员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博士 王玉主;轮状体系转活东盟定位[N];国际商报;2006年
8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 张锡镇教授;东盟不惑之年踏上新征程[N];国际商报;2006年
9 叶辛 金羊;打造“无障碍”东盟跨国游成今年论坛目标[N];国际商报;2007年
10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王传军;中国与东盟携手共创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潘维光;越南在东盟政治—安全合作中的参与研究:国家利益和国家身份的双重视角[D];复旦大学;2014年
3 孙英楠;中、日、韩与东盟三个自由贸易区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唐盛尧;中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5 肖斌;一致与冲突:东盟与欧盟经济政治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9 彭文平;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10 麻昌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晶;中国—东盟石油合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
2 尚天宝;美国—东盟商业理事会:缘起与功能[D];暨南大学;2011年
3 白剑;美国驻东盟大使—缘起、职能与前景[D];暨南大学;2011年
4 王峰;“东盟方式”在亚太地区的扩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曹广伟;论冷战后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江鱼;东盟对华态度:形成、转变及启示[D];外交学院;2006年
7 刘静;冷战后东盟对欧盟战略[D];暨南大学;2007年
8 杨秀琼;东盟共同体:从意识到建构[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琼;东盟国家军扩问题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璐;释意论指导下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中国领导人致辞口译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340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1334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