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对外贸易和碳排放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对外贸易和碳排放的关系 出处:《软科学》2017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碳排放 可再生能源消费 对外贸易 ARDL模型
【摘要】:利用1980~2012年的样本数据,使用自回归滞后模型研究了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可再生能源消费、非再生能源消费、对外贸易各影响因素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并重点对比分析了可再生能源消费对EKC模型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各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不考虑可再生能源消费影响的情况下我国并不存在二氧化碳排放的EKC曲线,对外贸易和碳排放之间为正相关关系。而加入可再生能源消费之后则发现经济增长和碳排放支持倒U型的EKC曲线,且对外贸易和碳排放之间为负相关关系。此外,可再生能源消费在长期和短期中对碳排放有负向影响作用,其中长期系数比较明显,短期系数并不显著。
[Abstract]:Using the sample data of 1980~2012, the use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China's 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non renewable long-term equilibrium and short-term dynamic relationship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foreign trade between the lagged autoregressive model, and has mainly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on the EKC model.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among the variables.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there is no EKC curve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Chin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ign trade and carbon emissions is positive. After adding 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it is found that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emissions support the inverted U EKC curv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ign trade and carbon emissions is negative. In addition, the consump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long term and in the short term, in which the long-term coefficient is obvious, and the short-term coefficient is not significant.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0321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6YJAZH015) 全国统计科研计划重点项目(2016LZ13)
【分类号】:F426.2;F752;X24
【正文快照】: 当前,由CO2等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正给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越来越显著的影响[1,2]。为让人类免受气候变暖带来的威胁,20世纪初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均签订了《京都议定书》,给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制定了相应的减排目标。而随着2008年中国的碳排放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力斌;欧盟的可再生能源与环境保护[J];中国沼气;2000年01期
2 ;可再生能源融资及清洁发展机制研讨会在京召开[J];森林与人类;2003年03期
3 王夏;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J];求是;2004年08期
4 孙海燕;可再生能源 可持续发展——首届中国国际可再生能源国际研讨会综述[J];建设科技;2004年Z2期
5 孙海燕;立法保障可再生能源[J];建设科技;2004年Z2期
6 ;塑料废品可转化为能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8年04期
7 吕霞;;以可再生能源义务法令为核心的英国可再生能源法[J];中州学刊;2012年05期
8 ;向森林要能源——联合国召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J];甘肃林业科技;1981年04期
9 邦德;张进发;;加快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策略[J];世界环境;1984年03期
10 海风;荷兰的可再生能源[J];太阳能;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威;尚金城;;可再生能源战略环境评价的研究[A];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鲁胜利;卢彩虹;周黎明;刘波;周建梅;;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3 朱世娇;;石油公司环境友好型可再生能源战略转型探讨[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4 李家才;;可交易绿色证书与可再生能源:基于最优化的考察[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5 吴昌华;蔡含多;任姗;罗嘉琳;王遥;刘倩;;气候融资案例分析[A];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融资策略[C];2013年
6 姚晓梅;马鸿文;余晓艳;;光伏发电——21世纪的洁净能源[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锦涛主席给2005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的致辞[N];人民日报;2005年
2 记者 张丽莉 通讯员 席丽云;我市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N];承德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赵川 实习记者 李诗韵;欧洲可再生能源投资商呼吁制定全球统一碳价机制[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4 本报记者 陈寿春;待挖掘的“富矿”[N];中国环境报;2000年
5 记者 丁品;力促可再生能源发展[N];中国环境报;2005年
6 刘清华;英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计划(一)[N];中国矿业报;2003年
7 本报特派记者 韩凤凤;张赛娥:为发展可再生能源献计献策[N];中国建材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朱可江 本报通讯员 王朝阳;可再生能源,,这块奶酪该如何分享[N];三峡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黄勇;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N];中国环境报;2008年
10 闫跃勇;山西举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讨会[N];人民代表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尚余;可再生能源领域CDM项目开发的关键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媛;考虑碳交易的虚拟电厂与常规机组合作空间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张志刚;甘肃省“十二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环境影响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3 顾杰锋;利用清洁发展机制促进浙江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4 白玉红;海上可再生能源开发评价与结构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5 丁海兵;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可再生能源领域实施进展与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王亮;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动态关系分析[D];天津大学;2014年
7 刘东生;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案例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肖丽娜;绿色和白色证书交易市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435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1343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