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分解的北京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结构分解的北京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出处:《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结构分解技术,开展北京市能源强度的驱动因素研究,将其分解成:能源投入系数、完全需要系数、最终需求结构系数、最终需求、最终能源消耗系数五个因素.利用北京市1997-2012年实物价值型能源投入产出可比价序列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总体来说,北京市能源强度一直呈下降趋势;2)能源投入系数和最终需求的变化是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3)完全需要系数和最终需求结构在不同阶段对能源强度的降低起到了不同的促进或抑制作用;4)最终能源消费系数的影响作用较为微弱.
[Abstract]:Input output analysis is based on decomposition,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driving factors of Beijing's energy intensity, can be divided into: energy input coefficient, full demand coefficient, final demand structure coefficient, the final demand and final energy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of five factors. The Beijing 1997-2012 real value of energy input-output price sequence table the empirical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1) overall, the energy intensity of Beijing has been declining; 2) the change of energy input coefficient and final demand ar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for the decline of energy intensity; 3) full demand coefficient and final demand structure in different stages of reducing energy intensity plays a different promotion or inhibition role; 4) ultimately affect the energy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of effect is relatively weak.
【作者单位】: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7162201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16YFF0204405) 北京社会科学基金(14JGC094)~~
【分类号】:F426.2
【正文快照】: i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1].特别地,北京市作为首都,其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及能源利用水平备受关注R根据数据统计,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95年约1507.69亿元人民币增长为2014年约21330.83亿元人民币,其增幅达1314.8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锋;谭清美;周德群;龙如银;;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协整检验和因素分解[J];系统工程;2010年10期
2 施凤丹;;统计指标在地区能源强度比较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1年10期
3 徐敏杰;单葆国;韩新阳;;我国能源强度、电力强度变化及因素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11年07期
4 宋枫;王丽丽;;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趋势及省际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2012年01期
5 王金涛;宋亚楠;韩瑞玲;;长春市工业能源强度解构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6 仲伟周;任炳群;郭大为;王军;;我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统计特性及政策含义[J];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05期
7 张海云;;我国能源强度与能源价格市场化关系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3年05期
8 夏利宇;;我国区域能源强度收敛性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4年02期
9 孙庆刚;郭菊娥;师博;;中国省域间能源强度空间溢出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10 华贲;;产业结构、能效及一次能源构成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分析[J];中外能源;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庞丽;王铮;;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宏伟;;积极探索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关系辨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杨富强;我国能源强度并未进行二次爬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上)[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2 黄芳;中国能源消费碳强度影响因素及减排路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辉;河南省“十三五”能源消耗总量和能源强度目标分解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2 陈敏宜;经济集聚对能源强度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D];湖南大学;2016年
3 汤晓晶;中国能源消耗及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大学;2016年
4 舒文卿;天津市“十二五”节能和碳减排目标可实现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5 任春迎;四川省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6 陈阳;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7 彭青;湖北省能源强度变化因素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8 王瑜鑫;中国省域能源强度趋同的空间计量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5年
9 施金兵;安徽省能源强度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10 于明明;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差异及节能潜力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465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1346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