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长机制及对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8-03-03 05:14

  本文选题:供给侧改革 切入点:生产性服务业成长 出处:《兰州财经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多年年均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成就辉煌,令世界瞩目,然而,与此同时,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如东西部产业级差不断拉大,政府为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在2000年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产业转移等发展战略,大大改善了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然而并没能够使西部地区建立起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两个较为重要的原因,其一西部地区深居内陆,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交通不便,多山少雨,地广人稀,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本地市场效应难以发挥;其二是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差,仅依赖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矿采业和资源初级加工业有一定集聚度,产业链延伸度不够,产业附加值比较低,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从而无法使东部转移过来的产业根植下来。本文尝试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长机制入手,在理论上以D--S模型和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推导二者的相长机制,从理论上推导二者相互促进的机理,并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二者确实存在相长关系。通过集聚度和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一是验证了东西部产业发展的中心外围模型;二是自02年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度达到峰值后,逐年下降,而西部则是逐年上升,减缓了向东部地区的劳动力输出;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集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四是熟练劳动力和政府在制造业集聚中具有重要作用;最后西部地区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结构性问题,一方面,西部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不能对制造业形成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不足,难以带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成长。论文的最后部分结合以上问题给出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启示。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 has experienced 30 years of annual double-digit rapid growth, brilliant achievement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world.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the imbalance of domestic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gradually emerged. In 2000, in order to narrow the economic gap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the government implemente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western region,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so on, which greatly improved the infrastructure and investment environment in the western region. However, there are two more important reasons why the western region has not been able to set up an industry with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ne is that the western region lives deep inland, the natural conditions are relatively bad, the transportation is inconvenient, there are more mountains and less rain, and vast areas of land are sparsely populated. The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is relatively low, and the local market effect is difficult to bring into play. Secondly, the industrial base in the western region is poor, relying only on relatively rich natural resources, the mining and primary processing industries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concentration,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is not enough. Industrial added value is relatively low, due to the lack of corresponding supporting infrastructure, so that the eastern transfer of industry root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art from the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ong mechanism, In theory, we deduce the mutual mechanism of the two from the angle of D- S model and new economic geography, and theoretically deduce the mechanism of mutual promotion between them. Through Granger causality test,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l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first, it verifies the central and peripheral model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east and west; The second is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labor-intensiv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reached its peak in 2002, which has declined year by year, while that in the west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which has slowed down the labor force export to the east, and the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has 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e agglomer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ourth, skilled labor and governmen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ufacturing agglomeration. Finally, there are structural problems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high-end producer servic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On the one h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nd producer servic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lags behind.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insufficient effective demand for high-end producer servi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It is difficult to promote the rapid growth of high-end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The last part of the paper gives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the above problems.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719;F4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建军;努力推进武汉制造业的产业化[J];长江论坛;2003年05期

2 秦明英;王永章;;浅析新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3 启明;百亿元托起“制造业信息化工程”[J];电子商务世界;2002年09期

4 周喜安;大力培育和振兴我国制造业[J];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09期

5 于平;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3年09期

6 俞国生;做好上海制造业的战略升级调研工作[J];上海工业;2003年04期

7 王战 ,王成焘 ,郭重庆 ,姚振强;专家学者谈上海制造业战略升级[J];上海工业;2003年05期

8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J];机电工程;2003年02期

9 舒萍;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产业再造的路径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10 魏强,魏星,李全兴;北京制造业科技综合能力评价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汉川;郭巍;;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界定研究与评述[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刘海燕;;振兴现代制造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方茜;;四川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量化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4 阎质杰;徐敏捷;陈岩;;要围绕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王晓芳;;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奥运景气后经济新的增长点[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6 王守信;韩丹;;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A];创新装备技术 给力地方经济——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胡昱;;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产业升级机理分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8 刘倩;杜庆治;杨秋萍;;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荣宏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10 刁绍长;张春英;房延辉;李方喜;李怀东;陈第尊;李国诗;刘士凯;张军;薛巍;;关于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对策研究[A];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年重大招标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仲良 赵弘;北京制造业要占据产业链高端[N];北京日报;2004年

2 主持人:本报记者 沈耘;亡羊补牢犹未晚 振兴装备制造业正逢时[N];中国工业报;2005年

3 李寿生(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副司长);新世纪我国制造业之路将如何铺设[N];中国企业报;2001年

4 主持人:冷德熙;关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现状 问题与对策[N];科技日报;2003年

5 丛笙 董筱宇;甘肃广州提出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N];中国工业报;2006年

6 刘恩良;做好人才建设工作 振兴装备制造业[N];甘肃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初霞;整合资源合理规划装备制造业布局[N];哈尔滨日报;2006年

8 郭重庆(作者系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生产性服务业:中国制造业能级提升的契机[N];机电商报;2006年

9 市委政研室课题组;着力培育特色装备制造业[N];酒泉日报;2007年

10 记者 唐成选;我省绘就“十一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蓝图[N];辽宁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亮;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经济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戚宇;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D];东北大学;2013年

3 张侃;基于金融发展的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4 李慧燕;中国制造业工序分工地位提升路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5 刘相锋;环境与资源双重约束下的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6 李森;辽宁省制造业循环经济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7 于娇;产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生存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孙汉杰;东北地区制造业升级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9 杨立卓;贸易投资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10 崔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仝文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长机制及对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的启示[D];兰州财经大学;2017年

2 李学慧;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效率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7年

3 方涛;新工业革命对湖北制造业的升级影响与对策[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4 金和林;延边州和韩国部分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带动作用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5 王武凤;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美、日、德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比较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6 陈阳;基于双重特征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7 顾加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度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杨雪;中间产品贸易对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9 李琪;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10 张益锋;汇率变化对中德制造业出的影响: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596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15596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d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