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能源消费困境:促进工业增长与阻碍结构调整并存——生产要素贡献和能源强度分解双重视角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12 11:34

  本文选题:能源消费 + 能源强度 ; 参考:《西部论坛》2017年04期


【摘要】:能源消费的增长会促进工业产出的增长,但也会阻碍工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将能源作为生产要素引入C-D生产函数,利用中国2000—2014年工业及其内部各行业的相关数据,测算能源消费和其他要素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并运用LMDI能源强度分解模型分析技术进步和结构转换对工业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工业增长具有"资本和能源双驱动"的特征,能源产出弹性接近同期资本产出弹性,远高于劳动产出弹性,要素贡献则表现为"资本和能源为主,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为辅";工业能源强度不断降低,但下降幅度趋缓;工业能源强度的降低得益于各行业普遍的技术进步,但通过技术进步进一步降低能耗已越来越难;工业结构升级进展缓慢,高耗能产业增加值比重不降反升,结构因子对能源强度降低具有负作用。因此,未来要进一步降低工业能源强度,必须重点推进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升级,减少工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
[Abstract]:The growth of energy consumption will promote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output, but it will also hinder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contribu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other factors to industrial growth is measured by introducing energy as a factor of production into the C-D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using relevant data from China's industry and its internal industries for the period 2000-2014.The LMDI energy intensity decomposition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n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energy intens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industrial growt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pital and energy dual driving".The elasticity of energy output is close to that of capital output in the same period, which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labor output.The reduction of industrial energy intensity is due to the gener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various industries, but i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further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throug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slow, and the proportion of added value of high energy-consuming industries is rising rather than decreasing.Structural factors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energy intensity reduction.Therefore, in order to further reduce the industrial energy intensity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adjustment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internal structure and reduce the dependenc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n energy.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基金】:国家软科学面上项目(2014GXS4B07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5YZD03)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10620161001005)
【分类号】:F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跃洲;付一夫;;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的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基于中国宏观和产业数据的测算及分解[J];经济研究;2017年01期

2 范振林;马茁卉;黄建华;;我国能源消费与工业增长变化关系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年10期

3 蔡跃洲;张钧南;;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J];经济研究;2015年12期

4 蒲志仲;刘新卫;毛程丝;;能源对中国工业化时期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年10期

5 刘建翠;;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6 曹跃群;秦增强;齐倩;;中国资本服务估算[J];统计研究;2012年12期

7 姜磊;闫云凤;;中国29个行业能源消费与工业增长关系的研究[J];产经评论;2012年03期

8 查建平;唐方方;傅浩;;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工业经济增长——一个脱钩理论视角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6期

9 谭元发;;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协整与ECM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年04期

10 郭朝先;;中国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解技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型芳;罗宏;吕连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分析[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7年04期

2 梁劲锐;席小瑾;;碳交易的潜在收益及减排途径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3 李波;梁双陆;;信息通信技术、信息化密度与地区产业增长——基于中国工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09期

4 张艳芳;付一夫;夏宜君;曲直;;能源消费困境:促进工业增长与阻碍结构调整并存——生产要素贡献和能源强度分解双重视角的实证分析[J];西部论坛;2017年04期

5 夏良科;柳梦uQ;;视角下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动态面板数据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年04期

6 王少平;杨洋;;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与经济新常态的数量描述[J];经济研究;2017年06期

7 胡登峰;闵静静;;长江经济带省际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因素贡献度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8 张海行;;产业结构、最终需求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基于IO-SDA方法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7年06期

9 赫永达;孙巍;;中国能源类行业周期波动及其对宏观经济的时变影响[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10 付一夫;马茹;曲直;;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市场化进程——对“斯密定理”的拓展与思考[J];现代管理科学;2017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跃洲;张钧南;;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J];经济研究;2015年12期

2 林强;;凝聚绿色发展共识 推进绿色矿山建设[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5年07期

3 张之光;于睿;史耀波;;信息技术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分析[J];系统工程;2014年05期

4 黄群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J];经济与管理;2013年07期

5 赵鑫铖;谭鑫;;自然资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07期

6 王梦夏;;低碳经济理论研究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7 蔡f ;;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8 周勤;张红历;王成璋;;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新兴古典微观模型[J];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12期

9 李凯杰;曲如晓;;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省际动态面板的经验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10 张之光;蔡建峰;;信息技术资本、替代性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局部调整模型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中国的能源强度究竟有多高[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08期

2 胡萌;;再论我国能源强度降低问题[J];统计研究;2006年03期

3 吴滨;李为人;;中国能源强度变化因素争论与剖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02期

4 王群伟;周德群;张柳婷;;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探析[J];统计与决策;2008年08期

5 叶悦良;韩有定;;北京产业发展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滕玉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基于31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09年02期

7 滕玉华;;中国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程连顺;;中国能源强度地区差异化研究[J];网络财富;2009年12期

9 董锋;谭清美;周德群;龙如银;;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协整检验和因素分解[J];系统工程;2010年10期

10 施凤丹;;统计指标在地区能源强度比较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庞丽;王铮;;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宏伟;;积极探索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关系辨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杨富强;我国能源强度并未进行二次爬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上)[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2 黄芳;中国能源消费碳强度影响因素及减排路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金兵;安徽省能源强度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2 岳辉;河南省“十三五”能源消耗总量和能源强度目标分解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3 陈敏宜;经济集聚对能源强度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D];湖南大学;2016年

4 陈娅;技术进步对工业能源强度的门槛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5 汤晓晶;中国能源消耗及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大学;2016年

6 舒文卿;天津市“十二五”节能和碳减排目标可实现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7 申文静;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8 王亚南;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9 陈阳;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10 彭青;湖北省能源强度变化因素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395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17395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5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