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情况分析与展望:基于制造强国评价指标体系
【图文】:
面正是中国制造业的短板,正是急迫发展的面向。2.2基于指标体系的中国制造业情况分析2.2.1产业规模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近二十年来,,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常年保持在30%左右①。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925万亿美元,超过美国(1.760万亿美元)规模总量达到世界第一位。规模是制造业体量发展的程度和国际市场实际占有能力的指标,中国是人口大国,需要制造业吸纳尽量多的劳动力,并且制造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②。总量规模大但人均规模小是我国制造业一个重要的现实。如图1所示,比较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和德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二十多年来一直位居前列,韩国在该指标上的表现也非常优异,一直处于快速攀升状态,美、日、德、韩四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③均超过了6000美元。中国仅为2000美元左右,最近3年来刚超过巴西,两个国家保持了相同的缓慢上升的态势。①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2015年)。②资料来源:布鲁金斯研究所(2015)。③注:这里人均口径指的是国民人口。图1对标国家人均制造业增加值比较近年来中国制造业规模一直在增加,但价值总量的提升主要是靠产品数量的提升,产品单价并无明显增加。近两年由于国际大宗货物价格有所下降和低端商品市场饱和,生产价格指数(ProducerPriceIndex,PPI)还在持续下降。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对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产业政策)中缺乏实效导向,地方政府无序同质竞争,一味追求规模优势造成了大量的产能过剩,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产品档次低成为中国制造的特征之一。基于中国国大人多的国情,我们的产业规模还要发展,但不能单纯靠实物产品量的增加而要转向产品品质和价值含量的提高。2.2.2产业质量效益
【作者单位】: 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工程院;
【基金】: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重大咨询项目(2013-ZD-04,2015-ZD-15,2017-ZD-08)
【分类号】:F4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同心同德 奋力创新 建设制造强国──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路甬祥在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上的讲话(摘登)[J];铸造;2002年12期
2 程传海;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 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J];现代制造;2003年28期
3 ;中国有望在2020年进入制造强国行列[J];工具技术;2013年10期
4 路甬祥;团结奋斗 开拓创新 建设制造强国[J];中国机械工程;2002年23期
5 路甬祥;团结奋斗 开拓创新 建设制造强国[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02年06期
6 路甬祥;团结奋斗 开拓创新 建设制造强国[J];中国表面工程;2002年04期
7 路甬祥;团结奋斗 开拓创新 建设制造强国[J];中国机电工业;2002年24期
8 路甬祥;团结奋斗 开拓创新 建设制造强国[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2年12期
9 路甬祥;同心同德 奋力创新 建设制造强国——在2000年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上的讲话[J];粉末冶金技术;2003年02期
10 路甬祥;团结奋斗 开拓创新 建设制造强国[J];机械工程材料;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路甬祥;;团结奋斗 开拓创新 建设制造强国[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刘亮;;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A];2010全国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广州)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3 刘亮;;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发展[A];节能减排 绿色制造 智能制造——低碳经济下高技术制造产业与智能制造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李熹霖;;技术创新:造就LED显示屏的制造强国[A];2010全国LED显示应用技术交流暨产业发展研讨会文集[C];2010年
5 庚晋;白杉;;如何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A];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论文集[C];2004年
6 林汉川;郭巍;;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界定研究与评述[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7 刘海燕;;振兴现代制造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方茜;;四川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量化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9 阎质杰;徐敏捷;陈岩;;要围绕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10 王晓芳;;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奥运景气后经济新的增长点[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东;从汽车出口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还差啥?[N];科技日报;2013年
2 于海江;距离“制造强国”还有多远[N];中国电力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司建楠;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加快制造强国建设[N];中国工业报;2014年
4 记者 商宇;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及工业强基战略考察调研座谈会在渝举行[N];重庆日报;2014年
5 记者 姜隅琼;多部委联手描绘制造强国蓝图[N];上海证券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谭勇;2025年中国将成制造强国[N];河南日报;2014年
7 陈莹莹;向装备制造强国迈进 加快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N];中国联合商报;2014年
8 记者 周桂龙;制造大国与制造强国并非一步之遥[N];上海科技报;2005年
9 ;蒋以任常委:从发电装备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N];人民政协报;2011年
10 朱永旗;2米热水管与制造强国的差距[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亮;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经济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戚宇;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D];东北大学;2013年
3 张侃;基于金融发展的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4 李慧燕;中国制造业工序分工地位提升路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5 刘相锋;环境与资源双重约束下的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6 李森;辽宁省制造业循环经济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7 于娇;产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生存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孙汉杰;东北地区制造业升级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9 杨立卓;贸易投资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10 崔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涛;新工业革命对湖北制造业的升级影响与对策[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2 金和林;延边州和韩国部分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带动作用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3 王武凤;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美、日、德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比较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4 陈阳;基于双重特征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顾加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度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6 杨雪;中间产品贸易对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7 李琪;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益锋;汇率变化对中德制造业出的影响: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9 王媛媛;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张玉莹;山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534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553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