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0 09:56
【摘要】:茶叶是我国传统的农产品,茶叶的种植、加工和出口具有悠久的历史。茶叶产品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之一。2010年,世界茶叶生产总量为406.7万吨,我国以145万吨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出口茶叶30.24万吨,仅次于肯尼亚,排名世界第二位。作为长期的茶叶生产和出口大国,中国茶叶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和传统技术优势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相比于一些英国、德国等非产茶国在茶叶生产加工和出口方面的较好收益,如立顿等国际品牌取得的良好效应,中国茶叶传统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茶叶出口多为原料性产品,附加值较少,以较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为主,出口价格平均每公斤仅为2美元左右。以2010年同期相比,为产茶国印度的0.81倍,斯里兰卡的0.59倍,肯尼亚的0.92倍,是非产茶国英国茶叶出口价格的0.24倍,未能充分获取比较利益。在一定的空间内,比较优势尚未转化为竞争优势,中国茶叶产业亟待从追求规模数量增长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型升级。在目前的时代背景和茶叶生产与贸易格局下,如何客观系统地评价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现实情况?影响茶叶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的核心因素和催化条件是什么?能否将经济学研究发现的理论问题通过自然科学予以在技术手段上解决从而实现研究的现实意义?这是本文力求探讨和尝试的问题。 本文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等经济学原理,茶叶生产加工、化学分析和计算机模式识别等技术进行研究。在社会科学理论分析和模型实证方面,大量搜集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以及抽象分析、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茶叶的生产、贸易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进行了系统研究。在自然科学研究归纳和实验技术层面,利用ICP光谱仪检测茶叶矿质元素含量并通过支持向量机进行分析,构建茶叶品种与产地识别方法。 本文的主要研究是:在第一章导论部分,首先提出了研究问题,阐明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分层级回顾及评述了国内外茶叶国际竞争力研究进展,说明了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最后介绍了本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分析了世界和中国茶叶的生产现状和贸易格局,分析了世界茶叶生产的主要地区和世界重要的茶叶进出口贸易国和地区.说明了世界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主要特征,阐明了中国在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和贸易中的地位。第三章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依托和发挥茶叶国际竞争力形成与提升的基础要素—资源禀赋,在现有比较优势基础之上实现比较利益的增进;通过茶叶国际竞争力形成与提升的重要途径—技术创新,实现茶叶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的提高;发挥茶叶国际竞争力形成与提升的关键条件—市场营销,在终端环节提高市场占有率并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实现比较利益的可持续增进。第四章在与茶叶资源禀赋高的生产国和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非产茶国的比较基础上,通过对显示性比较优势、净出口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和比较分析,并细化了分析对象,针对我国不同包装茶叶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绿茶仍然是中国最具有竞争优势的茶叶类别。同时,中国红茶长期缺乏竞争优势,出口大包装红茶大多作为深加工原料;中国大包装茶叶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国际市场占有率等指标都优于小包装茶叶;英国、德国等非产茶国进口大包装茶叶,经过深加工后出口小包装茶叶,通过增加茶叶附加值获取了更高的比较利益。第五章从从我国茶叶资源禀赋的分析入手,研究了基于标准化生产对于促进我国茶叶出口数量,提高茶叶出口价格,获取更多比较利益的作用。利用引力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了能够发挥我国茶叶资源禀赋优势的地理标志产品在茶叶出口贸易中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作用,在研究和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自然科学的化学分析技术结合计算机模式识别,进行了茶叶品种与产地识别技术的实验,并对该识别技术的推广应用进行了模式构建。第六章从科学技术对茶叶茶叶贡献的宏观分析入手,进一步通过构建模型分析了我国茶叶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对中国茶叶贸易的影响,得出中国的茶叶实外专利(实用新型与外观专利之和)、发明专利和学术文献对中国茶叶对日出口贸易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并且实外专利大于学术文献,学术文献大于发明专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术文献和发明专利的相对作用依次增强。第七章从市场营销角度,比较分析了中外茶叶营销理念和营销渠道,并基于联合利华立顿进行了案例分析,针对出口中的营销主体,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分析了我国取消茶叶出口配额和许可证管理后,不同性质出口企业的茶叶出口价格和我国茶叶出口平均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对影响我国茶叶国际市场势力进行了分析,从动态角度评价和分析了我国茶叶在主要进口国市场中同竞争对手国的市场势力现状和我国茶叶在比较利益获取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出较高的市场份额有利于中国茶叶市场势力的构建,较低的成本优势有利于中国茶叶市场势力的构建,国内较低的市场集中度导致较高的市场势力与较低的市场单价同时存在等结论。第八章在前面章节对我国茶叶比较优势现状和国际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发挥茶叶的生产和贸易比较优势,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茶叶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图文】:

类别图,数据图,国茶,叶产量


图 2- 4 中国不同类别茶叶占全国茶叶产量百分比(2009 年) The percentage of yield by different types of tea in China(Yea数据来源:根据茶叶统计年鉴计算整理而得,国家统计局数据。,如表 2.3 所示,主要茶类均增长较快。与 2000 年相8.8%,绿毛茶产量增长了 102.0%,乌龙毛茶增加了 1类别,绿茶是中国最传统的茶叶类别,三大茶类的增长段(2000-2010)向具有更多茶叶比较优势的类别优化茶叶产量百分比较 2000 年提高了 17.6%,绿毛茶提高表 2. 3 中国不同类别茶叶产量变化(2000-2009)able 2-3 The yield of different types of tea in China(2000-2009茶叶产量(万吨)所占全国2000 2005 2008 4.73 (6.92) 4.79 (5.12) 6.97 (5.54) 49.81(72.89) 69.10(73.92) 92.66(73.68) 6.76 (9.89) 10.38(10.99) 14.41(11.37)

聚类树状图,茶叶,乌龙茶,绿茶


图 5- 3 茶叶聚类树状图Fig.5-3 Cluster dendrogram of type of tea 可看出,从产地上分析,当取临界值 λ=6 时,茶叶样本主要26、30 聚为一类,这一类是广东的 4 个乌龙茶样品;11、13是 4 个安徽的绿茶;6、10、9、8、17 聚为一类,,这一类中1 个福建安溪的乌龙茶;24、25、20 三个乌龙茶聚为一类,这夷山,1 个来自福建安溪;3、4、5、2、1 聚为一类,这一22、23 聚为一类,均为福建武夷山的乌龙茶;18、19 聚为。乌龙茶类别上分析,当取临界值 λ=8 时,19 种茶叶聚为一 种绿茶样品和 17、24、25、20 四种乌龙茶,说明绿茶能够较好λ=11 时,21、22、23、18、19、16 共 6 中乌龙茶聚为一类,19 种茶叶聚为一类,说明乌龙茶聚类效果较差。在同一品种的 3、4、5 同为龙井,乌龙茶中的 21、22、23 同为大红袍聚类结果。来看,部分样本出现归类错误或没有形成聚类,对于产地的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426.82;F326.12;F75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和;宁炜;顾林平;黄争鸣;马惠民;蒋铁锋;;茶叶溯源技术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4期

2 孙卫民;于昆;薛大方;徐恒瑰;滕文锋;;十四种治疗肿瘤常用中药元素含量的测定及聚类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02期

3 陈宗懋;科技创新和茶产业发展[J];中国茶叶;2004年02期

4 曾玲;刘仲华;;提高我国茶叶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策略探讨[J];中国茶叶;2008年06期

5 陈东灵;;不完全信息下茶叶生产者的销售博弈分析[J];中国茶叶;2009年09期

6 陈富桥;姜爱芹;;营销观念、营销沟通行为与茶叶品牌创建——基于对210家茶叶企业的调查研究[J];中国茶叶;2010年12期

7 金兴华;我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分析[J];茶叶;2003年04期

8 金志凤;封秀燕;;基于GIS的浙江省茶树栽培气候区划[J];茶叶;2006年01期

9 王旭伟;;英国茶叶市场概况[J];茶叶经济信息;2004年01期

10 史立臣;;2009茶叶营销的新思考[J];茶世界;2009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驻英使馆经商处 王旭伟;[N];国际商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世久;基于消费者行为视角的中国有机食品市场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曲秉春;产业链视域下的农户增收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梅;农户可持续农业生产行为理论与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4 王磊;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王贵全;后发优势与贸易利益[D];复旦大学;2003年

6 钱峰燕;茶叶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李辉;中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8 张玲;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创新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郑龙章;茶农使用农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10 张建玲;生产型企业生态经济效率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召军;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我国食用菌出口贸易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常静静;本土茶叶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姚国峰;我国创意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王斌;中国罗非鱼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5 庞波;EurepGAP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6 廖华;茗啡公司茶叶新产品开发战略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7 田涛;中国茶叶产业比较优势状况及发展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8 李旋;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9 牛晓婧;中日茶叶贸易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朱黎霞;江苏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江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916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5916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7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