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研究
【图文】:
图 2- 4 中国不同类别茶叶占全国茶叶产量百分比(2009 年) The percentage of yield by different types of tea in China(Yea数据来源:根据茶叶统计年鉴计算整理而得,国家统计局数据。,如表 2.3 所示,主要茶类均增长较快。与 2000 年相8.8%,绿毛茶产量增长了 102.0%,乌龙毛茶增加了 1类别,绿茶是中国最传统的茶叶类别,三大茶类的增长段(2000-2010)向具有更多茶叶比较优势的类别优化茶叶产量百分比较 2000 年提高了 17.6%,绿毛茶提高表 2. 3 中国不同类别茶叶产量变化(2000-2009)able 2-3 The yield of different types of tea in China(2000-2009茶叶产量(万吨)所占全国2000 2005 2008 4.73 (6.92) 4.79 (5.12) 6.97 (5.54) 49.81(72.89) 69.10(73.92) 92.66(73.68) 6.76 (9.89) 10.38(10.99) 14.41(11.37)
图 5- 3 茶叶聚类树状图Fig.5-3 Cluster dendrogram of type of tea 可看出,从产地上分析,当取临界值 λ=6 时,茶叶样本主要26、30 聚为一类,这一类是广东的 4 个乌龙茶样品;11、13是 4 个安徽的绿茶;6、10、9、8、17 聚为一类,,这一类中1 个福建安溪的乌龙茶;24、25、20 三个乌龙茶聚为一类,这夷山,1 个来自福建安溪;3、4、5、2、1 聚为一类,这一22、23 聚为一类,均为福建武夷山的乌龙茶;18、19 聚为。乌龙茶类别上分析,当取临界值 λ=8 时,19 种茶叶聚为一 种绿茶样品和 17、24、25、20 四种乌龙茶,说明绿茶能够较好λ=11 时,21、22、23、18、19、16 共 6 中乌龙茶聚为一类,19 种茶叶聚为一类,说明乌龙茶聚类效果较差。在同一品种的 3、4、5 同为龙井,乌龙茶中的 21、22、23 同为大红袍聚类结果。来看,部分样本出现归类错误或没有形成聚类,对于产地的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426.82;F326.12;F75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和;宁炜;顾林平;黄争鸣;马惠民;蒋铁锋;;茶叶溯源技术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4期
2 孙卫民;于昆;薛大方;徐恒瑰;滕文锋;;十四种治疗肿瘤常用中药元素含量的测定及聚类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02期
3 陈宗懋;科技创新和茶产业发展[J];中国茶叶;2004年02期
4 曾玲;刘仲华;;提高我国茶叶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策略探讨[J];中国茶叶;2008年06期
5 陈东灵;;不完全信息下茶叶生产者的销售博弈分析[J];中国茶叶;2009年09期
6 陈富桥;姜爱芹;;营销观念、营销沟通行为与茶叶品牌创建——基于对210家茶叶企业的调查研究[J];中国茶叶;2010年12期
7 金兴华;我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分析[J];茶叶;2003年04期
8 金志凤;封秀燕;;基于GIS的浙江省茶树栽培气候区划[J];茶叶;2006年01期
9 王旭伟;;英国茶叶市场概况[J];茶叶经济信息;2004年01期
10 史立臣;;2009茶叶营销的新思考[J];茶世界;2009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驻英使馆经商处 王旭伟;[N];国际商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世久;基于消费者行为视角的中国有机食品市场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曲秉春;产业链视域下的农户增收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梅;农户可持续农业生产行为理论与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4 王磊;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王贵全;后发优势与贸易利益[D];复旦大学;2003年
6 钱峰燕;茶叶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李辉;中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8 张玲;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创新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郑龙章;茶农使用农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10 张建玲;生产型企业生态经济效率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召军;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我国食用菌出口贸易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常静静;本土茶叶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姚国峰;我国创意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王斌;中国罗非鱼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5 庞波;EurepGAP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6 廖华;茗啡公司茶叶新产品开发战略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7 田涛;中国茶叶产业比较优势状况及发展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8 李旋;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9 牛晓婧;中日茶叶贸易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朱黎霞;江苏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江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916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591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