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本理论和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8 23:27
【摘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中央科学总结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实践经验、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是推动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加快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有利于提升我国产业创新能力、有利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随着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的建设和物联网模式的逐步探索,两化融合已经成为覆盖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举措。 信息化的发展必然以工业化的发展为支撑和保障,两者是互为融合,螺旋上升的过程,唯有此方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高质高效发展。当前,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程度与深度亟需加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关键,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因此需要在充分把握现阶段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现状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研究工作,这一研究工作显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由于两化融合对我国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在世界上也没有完全成熟的理论可以借鉴,亟需开展深入的研究,通过深入的研究工作,为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深入推进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本文从理论到实践对两化融合进行逐步深入分析研究,为我国通过推进两化融合,促进信息业和工业协同发展,进而推动两化融合向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你依据,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对策。具体内容如下: 1、利用产业融合理论、后发优势理论、跨越式发展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两化融合相关理论,通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了两化融合是高水平的产业融合,两化融合是发挥我国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深度信息化的必然选择,最终得出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最终提升我国的国家竞争力的结论。 2、在充分分析我们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及其测度的基础上,对信息化和工业化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改进灰色T型关联度模型,并应用改进灰色T型关联度模型分析了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融合度,为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两化融合监测评估和国家制定相关经济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3、在回顾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历程基础上,论述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政府在两化融合工作,不论是在政策环境的营造方面,还是在引导、推动和支持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并提出了我国政府在两化融合方面的工作重点和措施,为促进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催生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应对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 4、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程度比中国高,信息化起步比中国早,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本文在归纳和分析美国的先工业化后信息化、欧盟的企业信息化和利用信息技术直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日本的信息化战略和政府主导模式、韩国的新IT战略等工业发达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内外物联网发展现状,提出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模式-物联网模式,通过物联网模式,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深度信息化。 5、在上述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政府为进一步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的而建立的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对上述两化融合是否发挥我国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否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深度信息化,以及政府在试验区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等理论进行测试和验证。通过验证,可知,当前我国政府试验区的主要工作是在试验区的建设当中,着力通过两化融合工作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深度信息化,两化融合带动了试验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推动、引导、环境营造等作用不容否定。 6、在上述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的基础上,从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总体发展思路、战略目标、政策选择和建议方面进行研究,给出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有关政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爱林;论信息化水平的八种测算方法[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2年04期

2 潘芳莲,武琳;近年来我国信息经济学研究综述[J];图书与情报;2003年02期

3 胡晓鹏;中国区域信息化差异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5期

4 王世豪;;浅谈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当代经济;2008年06期

5 黄建康;蒋伏心;;后起国家政府作用理论的变迁及启示——基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6 蓝庆新,孙洋,靳菁;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研究[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3年05期

7 “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课题组;对工业化的重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J];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03期

8 刘卫东,甄峰;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研究[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9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10 张金昌;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剖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武义青;陈永国;;地区新工业化水平的衡量——我国31个省市区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比较分析[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严厚雁;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角度论甘肃省经济发展[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050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6050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a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