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利用对江西省生态文明影响的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能源利用对江西省生态文明影响的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态文明之路是人类发展史上自身所作出的主动选择,也是解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以及工业文明所产生问题的唯一途径。能源利用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探索能源利用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对已有的生态文明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改进。在生态文明的内涵上认为江西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包括生态经济、生态意识(体现为生态行为)以及生态人居三个方面。在生态文明评价方法上认为ECCI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框架较为科学合理。在评价模型上发现学者们多采用熵值法对生态文明评价指标进行赋权,但是却忽略了熵值法最初的含义——数据间的差异关系是熵值法确定权重的核心。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实例证明,文献总结等方式说明和解释了现有学者在利用熵值法赋权过程中忽视了对原有数据差异关系的保持。本文通过与极差法、变异系数法的重新结合,成功的对熵值法进行了改进,并利用改进后的熵值法计算了江西省各市区1998年至2014年的生态文明指数,除此之外,在分析能源利用对江西省生态文明影响的过程中,通过单位面积能耗这一角度来表示江西省各市区的能源利用情况。并利用单位面积能耗这一变量与生态文明指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的探索以及滞后性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江西省11个市区中,生态文明指数都在向前不断增长,而且各个市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追赶效应。另外,单位面积能耗对生态文明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且江西省各个市区不同等级下的单位面积能耗对生态文明的影响程度不同。虽然能源的利用始终会给生态文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新余市却表现了一种高单位面积能耗同时高速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这表明,新余市的经验值得其他市区学习和借鉴。最后,本文发现单位面积能耗的增速与生态文明的增速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且单位面积能耗的增速是引起生态文明的增速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是。并且,能源利用对生态文明的滞后性影响是存在的,而且不同的市区滞后时间并不一致。因此,本文建议江西省应该合理加大能源利用量,借鉴和学习新余市的经验以及建立长效的能源利用机制,给予培育生态文明的时间。
【关键词】:生态文明 能源利用 单位面积能耗 熵值法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24;F426.2;F20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4
- 1.1 选题背景10-11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
- 1.3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11-12
- 1.4 研究的内容安排与技术路线12-14
- 1.4.1 研究的内容安排12-13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13-14
- 2 相关文献综述和经济学理论基础14-28
- 2.1 国内外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研究14-18
- 2.1.1 国内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研究14-16
- 2.1.2 国外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研究16-17
- 2.1.3 对生态文明内涵文献研究的启示17-18
- 2.2 生态文明评价方法的研究变化及其成果18-23
- 2.2.1 生态文明评价范围的演变18-19
- 2.2.2 生态文明评价模型的演变19-21
- 2.2.3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赋权方式的演变21-22
- 2.2.4 生态文明评价的相关文献启示22-23
- 2.3 能源利用与生态文明初步关系的简要论述23-24
- 2.3.1 能源利用与生态文明的相互关系23-24
- 2.3.2 能源与生态文明:技术能否使矛盾终结?24
- 2.4 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基础24-28
-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24-26
- 2.4.2 生态足迹理论26
- 2.4.3 生态经济学理论26-28
- 3 研究区域的基本情况28-36
- 3.1 江西省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28-29
- 3.2 江西省能源利用情况29-33
- 3.2.1 江西省能源供给和需求情况29-30
- 3.2.2 江西省能源利用结构演变情况30-31
- 3.2.3 江西省各市单位面积能耗的演变情况31-33
- 3.3 江西省环境质量基本情况33
- 3.4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情况33-36
- 4 能源利用对江西省生态文明影响的实证评价36-62
- 4.1 江西省11个市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36-39
- 4.1.1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的选取36-38
- 4.1.2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数据的解释及修正38-39
- 4.2 基于改进熵值法赋权下生态文明指数的计算39-48
- 4.2.1 熵值法赋权的基本原理39-40
- 4.2.2 熵值法的缺陷及其改进40-43
- 4.2.3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结果43-44
- 4.2.4 各个市区生态文明评价综合指数44-48
- 4.3 江西省各个市区能源利用对生态文明的影响48-60
- 4.3.1 表征能源利用变量的选取48-49
- 4.3.2 各个市区的单位面积能耗与生态文明指数相关性检验49-51
- 4.3.3 能源利用与生态文明指数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构造51-55
- 4.3.4 面板数据模型的相关计量经济学检验及结果55-57
- 4.3.5 能源利用对生态文明影响的滞后性分析57-60
- 4.4 本章小结60-62
- 5 研究的结论与建议62-64
- 5.1 研究的结论62-63
- 5.2 促进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与能源利用的对策与建议63-64
- 5.2.1 合理加大能源利用量,促进生态文明向前发展63
- 5.2.2 借鉴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化解能源利用的困境63
- 5.2.3 建立长效能源利用机制,给予培育生态文明的时间63-64
- 6 研究的不足及对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展望64-66
- 6.1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不足64
- 6.2 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展望64-66
- 致谢66-68
- 参考文献68-72
- 附录A72-73
- 附录B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福霖;建设生态文明,永葆地球青春常驻[J];生态经济;2001年08期
2 朱孔来;;论生态文明[J];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10期
3 杜受祜;;生态文明建设四题[J];开放导报;2007年06期
4 韩伯成;;论“生态文明”[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16期
5 ;生态文明:中国发展新风向标[J];决策;2007年11期
6 李辛柯;李屏南;;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关系浅议[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6期
7 访靖鸣;;没有生态文明就没有真正的小康[J];中国林业;2007年24期
8 程丹;;建设生态文明 保障全面小康社会[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7年11期
9 程玉芬;韩亮;;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重要标志[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7年04期
10 ;关于征集生态文明主题论文的启事[J];林业经济;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建丽;于爱春;徐婷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刘芳;佟维;;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3 王虹;;生态文明视域中的政府职能转变[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周秀芸;;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贺庆棠;;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井文涌;;生态文明的理念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曾凤括;;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初探[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文桢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田富;;生态文明建设刍议[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10 邱成;;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浅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才金;生态文明不可或缺[N];湖北日报;2003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罗国杰;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N];科技日报;2000年
3 常绍舜;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N];社会科学报;2000年
4 张国光;简评《生态文明论》[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种筱娜;生态文明村带旺生态旅游经济[N];珠海特区报;2006年
6 记者 乔宇 欧春坪;五年内生态文明村百分之百[N];珠海特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乔宇;一村一策建特色生态文明村[N];珠海特区报;2006年
8 潘广杰;生态文明重在建设[N];本溪日报;2007年
9 蔡永飞;建设生态文明的几个认识误区[N];中国工业报;2007年
10 黄慧诚;科学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N];中国环境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悦;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4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5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6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刁尚东;我国特大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8 邱建辉;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与评价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9 徐海红;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魏晓双;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洋;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谢龙;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范式转换”关系的探讨[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张中卫;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鲁长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0年
5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7 高蕾;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4年
8 吴菲琼;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郭秋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刘涛;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能源利用对江西省生态文明影响的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62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