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基于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创新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2 00:59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从潜在生产力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前提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创造使用价值,而技术转移则是实现二者结合的中间环节,技术转移模式的选择是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第一步。因此,积极寻求适合我国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对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诸多文献的分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知识扩散和应用能力严重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20-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通过相关文献对西方发达国家技术转移模式的探究和比较分析后认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一是缺乏能够促使产学研有效合作的组织模式,当前已有的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为主体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均存在着种种不足;二是缺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模式,当前已有的模式分别存在着缺乏灵活应变市场的能力、技术的成熟度不够、风险较大等等问题,从而导致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成功率不高。 为此,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运用技术创新管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主要采用了文献调查、历史研究、比较分析、逻辑推理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技术转移的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究和仔细分析,提出了成立工业技术研究院作为产学研合作新型组织形式,归纳出工研院技术转移的创新模式——集合体模式,并以此作为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围绕这一问题,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其中包含着笔者的创新之处): 一是关于技术转移服务模式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技术转移服务模式特点的概括和总结,认为我国大多数技术转移机构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需假以时日,才能真正走向市场; 二是关于对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研究分析。指出工研院是一种新型的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组织,它在当前实现技术转移,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改造,推动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关于工研院技术转移创新模式的分析。本文归纳出工研院技术转移的新型模式——集合体模式,并对其进行了概念界定、特点归纳和理论基础分析,又构建了其理论模型。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工研院技术转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的还不多,本研究可视为在该研究方面的一个突破; 四是对国内主要技术转移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工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与国内主要的几种技术转移模式(政府主导型、高校科研院所主导型、企业主导型、科技中介机构主导型和复合型模式等)的对比分析,比较了各模式的特点,认为集合体模式的特点是克服了以往模式的不足,特别是对技术集成和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进一步优化; 五是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工研院技术转移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评价,并构建了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的实施模型。通过对20位相关专家学者的问卷调查,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工研院技术转移评价体系进行权重赋值,力求较为准确地定量反映了工研院技术转移能力。同时通过对各变量系数的分析,清楚地了解各指标对技术转移能力的影响程度,为工研院提高技术转移能力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并通过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关于珠海裕华聚酯有限公司的案例,证明了集合体模式有效地实现以工研院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以科研带产业,以产业促科研良性循环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初步解决了现阶段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六是提出了工研院实施技术转移集合体模式的政策建议。认为政策和制度的创新是工研院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必要条件和保障,国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和高校等应在法律保障、政策支持、资金、人才等方面建立稳定的长效机制,给予其有力的政策和制度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424;F2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玉杰,李忱,田杨茁;基于集成创新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张炜;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跨学科学术组织[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3 徐晟,孟祥发,黄长喜;提升高校成果转化率的对策研究[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4 年志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J];长春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5 周振林;;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J];创新;2007年03期

6 王缉慈;简评关于新产业区的国际学术讨论[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3期

7 谷雨;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到企业共建研究院——对广东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若干探讨[J];广东科技;2005年10期

8 杨艳萍;;日本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7年09期

9 吴启运;;大力发展科技中介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年02期

10 何正军;美国构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经验及启示[J];甘肃科技;200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吴成亮;高岚;;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北京林业科技进步因素的分析和对策[A];第二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厅长 朱克江;[N];科技日报;2008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周民良;[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姜锡东;科学技术资源的转化过程与地理分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丰志勇;基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产业密集区技术扩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郭晓林;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及共享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孙卫忠;高技术产业化模式与河北省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2 张艳;技术价值评价的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詹美求;基于项目视角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机制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4 刘奕岑;国内外高校技术转移模式及其分析[D];重庆大学;2006年

5 毛尔炯;产业集群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6 刘海林;产学研合作的博弈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751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6751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b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