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结构演变动因及多维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3 01:23
【摘要】:工业结构的合理化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经济增长进程中伴随着工业结构不断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演变。在不同的增长机制下,促进工业结构演变的因素存在较大差异。探寻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有必要深入研究在中国经济增长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及特征。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工业结构演变的机理,实证分析了影响中国工业结构演化的因素,并多角度实证研究了中国工业结构演化特征,最后为促进中国工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提供可行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分析了工业结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厘清了工业结构演变的机制及其分析框架。进而分析了中国工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轨迹及驱动因素;分别从工业的投入产出、行业效率、区域差异、产业集聚四个维度对工业结构的演变进行了实证分析。投入产出维度是研究工业结构演变的重要视角,本文采用主体调整网络演化模型,解释了中国产业结构的网络演化特征。在分析行业效率时,使用随机前沿估计和DEA方法估计了工业各部门要素产出弹性和行业技术效率,并检验了技术替代率对纯技术效率是否存在显著影响。区域差异维度的分析时,首先使用偏离份额方法对中国31省市偏离全国平均生产率的因素进行了分解,并从研发视角进行了检验。产业集聚维度分析工业结构演变特征时,采用了熵测度方法,从专业化熵指数和地理集中度熵指数角度描述了工业结构的集聚特征,并基于灰色模型分析了工业要素专业化和地理集中度对产出专业化和地理集中的影响机制。论文最后从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角度,对中国工业结构优化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从生产角度和市场需求角度,分析了要素产出弹性和收入需求弹性对工业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2)基于图论最大权重生成树原理研究了工业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比较静态分析了工业结构的变化;基于主体调整网络演化模型,动态分析中国工业结构动态网络演化特征。(3)从工业各部门的技术角度研究工业结构的演变,使用随机前沿方法估计中国工业各部门的生产要素产出弹性,并使用DEA方法估计了工业结构演变中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原因。(4)采用偏离份额法估算了中国各省市工业要素产出率差异项,并使用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了研发因素对中国工业区域结构的作用机制。(5)基于熵测度方法,测度了中国工业结构演变过程中工业各部门的专业化和地理集中度,研究了工业结构演变进程中的产业集聚特征。
【图文】:
从工业各部门资本的所有权结构来看,中国工业部门的所有权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见图1.2)可以看出工业所有权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国有控股的工业资本1998年占到68.8%,2012年大幅下降到40.6%;民营资本从1998年的11.6%,提高到37%;外商直接投资尽管连年上升,由于2007年后国有控股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增加幅度较大,外商直接投资在总资本中占比在2007年达到最氋值27.3%, 2012年又下降至22.4%。三类资本的投资额均大幅上升,由于民营资本涨幅最大,,导致工业各部门资本的所有权结构发生变化,民营资本占比逐年提高,有超过国有控股资本的趋势。6
图5.3网络演化目标函数分解示意图由图5.3可以看出,密度效应反映的是某个上游部门对产业链下游相关工业部门的前向关联特征;互换效应表现出工业各部门的产业迂回关联特征:传递效应反映工业部门中产业部门间复杂的复杂网络关系;普及效应与密度小于相反,度量的是后向关联较强的工业部门与相关产业的网络关系;活动效应反映的是产业链中相关产业前向关联强于后向关联的网络关系。具体而言,相关目标函数定义如下:密度效应,也称为部门外向度效应,描述/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单向关联影响,其数学表达式见(5.5)式。/部门处于产业链上游,/部门密度效应值越大,说明/部门影响的下游工业部门越多。sn(x) = Xi+= (5.5)互换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421
本文编号:2676908
【图文】:
从工业各部门资本的所有权结构来看,中国工业部门的所有权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见图1.2)可以看出工业所有权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国有控股的工业资本1998年占到68.8%,2012年大幅下降到40.6%;民营资本从1998年的11.6%,提高到37%;外商直接投资尽管连年上升,由于2007年后国有控股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增加幅度较大,外商直接投资在总资本中占比在2007年达到最氋值27.3%, 2012年又下降至22.4%。三类资本的投资额均大幅上升,由于民营资本涨幅最大,,导致工业各部门资本的所有权结构发生变化,民营资本占比逐年提高,有超过国有控股资本的趋势。6
图5.3网络演化目标函数分解示意图由图5.3可以看出,密度效应反映的是某个上游部门对产业链下游相关工业部门的前向关联特征;互换效应表现出工业各部门的产业迂回关联特征:传递效应反映工业部门中产业部门间复杂的复杂网络关系;普及效应与密度小于相反,度量的是后向关联较强的工业部门与相关产业的网络关系;活动效应反映的是产业链中相关产业前向关联强于后向关联的网络关系。具体而言,相关目标函数定义如下:密度效应,也称为部门外向度效应,描述/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单向关联影响,其数学表达式见(5.5)式。/部门处于产业链上游,/部门密度效应值越大,说明/部门影响的下游工业部门越多。sn(x) = Xi+= (5.5)互换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4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振华;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动因分析[J];财经科学;1990年03期
2 吴寿平;戚红艳;;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工业结构变化[J];财经科学;2012年03期
3 周鸿卫;中部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撑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04期
4 郭克莎;加入WTO后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3年02期
5 王燕;谢蕊蕊;;区域工业效率和技术差异研究——基于共同前沿方法的考察[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2期
6 孙赵勇;杨冬民;;中国工业结构有序变动的趋势分析[J];当代财经;2008年08期
7 高拴平;改革以来我国工业结构变动特征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1997年02期
8 侯本旗;北京工业结构调整研究[J];地理科学;1994年04期
9 杨开忠;中国地区工业结构变化与区际增长和分工[J];地理学报;1993年06期
10 刘慧;;区域差异测度方法与评价[J];地理研究;2006年04期
本文编号:26769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676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