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基于3E协调的能源发展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9 05:17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发展迅猛,现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然而与此同时,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成为中国实现社会整体稳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高度重视和尽快解决的瓶颈问题。能源、经济、环境(简称3E)间的协调发展以及与之相配合的能源政策问题,目前亦成为国内外所关注的新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此背景下,论文尝试结合中国国情,从协调发展的视角探讨既能保证能源供应以支撑经济发展,又保证能源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环境负面影响不突破底线甚或对环境产生积极效应的能源发展政策,以进一步提高三者间的协调性,促进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论文对能源-经济、能源-环境、能源-经济-环境关系、能源政策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综述。理论研究表明,国内外现有研究未能充分强调中国应制定综合、协调的能源政策,对研究能源政策制定机制的创新重视不够,致使能源发展与其他领域的发展(例如环境保护)之间欠缺互动性和相互的融合。现有研究也没有站在协调的角度,利用经济学理论去充分解释3E矛盾现象,以便更好的指导中国能源决策。 中国能源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能源结构性矛盾明显,能源工业管理体制相对落后,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过于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导致能耗增加,能源利用效率低等等。一些能源发展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如能源政策与经济、环境相关政策协调程度不够;缺乏富有成效的、民主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机制;能源政策的实施尚缺统一管理和内部协调;执法监督十分薄弱;对非矿物能源的发展重视不够。 总体来看,尽管目前中国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协调方面,但二者间的协调效应相对更为明显。而中国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间则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冲突与不协调性,主要表现在能源发展对中国环境质量的损害和环境因素对能源发展的负面制约这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论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对中国2000-2005年的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状态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基本结论是:中国3E系统协调程度总体水平偏低,处于弱协调状态;其中能源与经济的协调水平好于能源与环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水平,除2003年外其余5年都处于弱协调等级之上;能源与环境的发展处于轻度不协调状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平均水平最低,属于中度不协调等级。3E系统处在不断调整之中,系统协调发展总的趋势是逐步提高。 论文运用环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能源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理论对中国3E系统中的非协调发展现象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探究,认为影响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资源环境的公共性与不明晰的产权安排、环境和资源利用中存在着广泛的外部不经济性、环境和资源不完善的市场与价格机制、实现经济外部均衡的资源要素投入效益难以衡量以及人类行为假设下不完善的制度安排。 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为促进其3E的协调发展,从各自国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能源政策。例如增加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投资力度、加强国际合作、促进能源领域市场化、始终把环保因素融入能源发展政策之中、调整能源产品比价体系等。这些能源发展政策措施为中国的能源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密切结合中国3E现实和对未来3E发展的预测,应在能源政策的基本思路与导向方面做出合理调整,并实行基于3E协调的能源发展政策:强化能源节约,如强化结构节能与产业节能,制定和实行产品能耗等级标签制度等;优质开发传统能源,积极推广传统能源的现代化开发方式和传统能源开发的东西联动;大力推进替代能源发展,尽快完善替代能源发展规划及其标准体系,建立国家级替代能源基地;加强能源环境保护,加快出台、实施与能源发展相关的环境管理制度和环境经济政策,如采用能源绿色保险措施;努力提高能源科技水平,针对各大类能源科技的特点促进能源技术发展;深化政府能源管理体制建设,例如加快解决能源管理体制缺陷,建立能源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论文所进行的探索性研究主要有三点:(1)对2000-2005年间的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状态进行了实证研究,测算出中国3E协调度;(2)尝试对3E系统中非协调发展现象作出经济学理论解释;(3)根据前文的协调性研究,并借鉴四国能源发展经验,提出基于3E协调的能源发展政策架构与政策建议,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开拓了新的能源发展思路。
【图文】:

大气污染物,弹性系数,中国统计,数据库数据


1990 1.8 3.8 0.48 -1.16 -1.391991 5.1 9.2 0.56 0.91 -0.091992 5.2 14.2 0.37 0.27 0.541993 6.2 13.5 0.46 0.48 0.011994 5.8 12.6 0.46 0.13 -0.011995 6.9 10.5 0.65 0.34 0.431996 5.9 9.6 0.62 1.94 0.01541997 -0.6 8.8 -0.06 0.52 0.0121998 -4.3 7.8 -0.55 -1.40 -2.881999 1.2 7.1 -0.22 -1.56 -2.852000 3.5 8.0 0.02 0.93 0.082001 3.4 7.3 0.49 -0.33 -1.132002 6.0 8.0 1.21 -0.13 -0.692003 15.3 9.1 1.53 1.32 0.392004 16.1 9.5 1.59 0.47 0.472005 9.9 9.9 0.97 1.32 0.81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数据库数据整理计算. http://210.44.135.25/dongfang/onews.asp?id=105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4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德国新的能源政策正威胁芬兰的纸厂[J];国际造纸;2011年04期

2 王登科;陈丙先;;缅甸能源政策目标及其评价[J];东南亚纵横;2011年07期

3 蒋莉萍;;日本核电危机及其影响初步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11年04期

4 陈飞飞;;国际能源价格波动背景下的德国能源政策分析[J];前沿;2011年16期

5 刘延伟;;“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规划思路报告会”特别报导(二) “十二五”煤化工行业结构调整及建议——传统煤化工、新型煤化工、氯碱化工[J];化学工业;2011年06期

6 聂曦;;国家能源政策和能源计量[J];中国计量;2011年07期

7 邓允光;王丹丹;;既是恶魔又是天使的核能发电[J];两岸关系;2011年08期

8 吴玉萍;王新;王可;;美对我清洁能源政策301调查案的启示[J];环境经济;2011年06期

9 郭炜煜;;美洲的能源政策与我国的应对方略[J];天中学刊;2011年03期

10 ;德国宣布第六能源研究计划[J];华东科技;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培亮;韩文秀;;能源政策研究与决策分析[A];发展战略与系统工程——第五届系统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1986年

2 王学锋;李梅霞;;理顺关系发展我市天然气市场[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3 张毓斌;;常用供暖方式比较与分析[A];铁路暖通空调专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照志;;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能源安全体系[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于立宏;;中国可再生能源促进政策有效性研究:以风电为例[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锐;;必须优先发展水电——我国能源政策的一个重要问题[A];中国水电100年(1910-2010)[C];2010年

7 王效华;冯祯民;;中国农村生物质能源消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A];江苏省能源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第十届学术年会热电专委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陈新华;;“理直”才能“气壮”——论中国天然气发展的七大关系[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能源科技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糜华;丁玉娟;;发展GHP燃气热泵空调 适应中国能源新变革[A];第七届海峡两岸制冷空调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长虹;李莉;黄成;王冰妍;赵静;戴懿;章树荣;黄德马;;Leap模型在上海市能源消耗及大气污染物减排预测中的应用[A];长三角清洁能源论坛论文专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毛光宁 编译;北欧诸国的能源政策[N];中国煤炭报;2005年

2 田帆;中美将加强能源政策对话[N];中国石化报;2004年

3 田帆;中美加强能源政策对话[N];人民日报;2004年

4 杰弗里·斯代尔 编译 王晓苏;能源政策应拒绝冲动[N];中国能源报;2010年

5 欣华;院士呼吁调整我国能源政策[N];中国电力报;2004年

6 李薇薇;能源政策亟待调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7 ;日报评述大国的能源政策[N];学习时报;2004年

8 范正斌 吴海波;美国将调整能源政策[N];中国石油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于德福;能源政策到底向何处走[N];中国矿业报;2001年

10 ;德国逐步调整能源政策[N];国际商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芳;基于3E协调的能源发展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谢治国;新中国能源政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3 徐士元;基于技术进步与市场化改革的中国能源效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沈玉志;中国能源发展的决策模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5 黄雷;中国开发林木生物质能源与其产业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6 张九天;能源技术变迁的复杂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崔宏伟;欧盟能源安全战略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8 李丕东;中国能源环境政策的一般均衡分析[D];厦门大学;2008年

9 熊韶辉;论中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和策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10 孙霞;权力与规范[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琳;国际背景下的日本能源政策及中日能源问题[D];外交学院;2005年

2 库丽曼;中国石油供应安全战略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3 邓杨;欧洲联盟能源政策分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4 孟凡伟;撒切尔政府时期英国能源政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周敏;美国《2005年能源政策法案》评析[D];厦门大学;2008年

6 毛媛媛;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7 朱茂;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核电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曹彦军;发展油菜籽生物柴油对主要农作物的影响研究:一个局部均衡模型[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9 徐杜海;2001年以来中国对非洲能源政策与实践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马燕婷;21世纪初美国中亚—里海地区能源政策[D];新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864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6864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0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