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建筑循环物流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1 06:55
【摘要】: 基于建筑产品在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促进建筑固体废物的资源循环与综合利用,是循环型社会的迫切需求。针对当前我国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环境效益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有必要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促进建设项目施工阶段资源循环的建筑循环物流系统。本论文通过文献分析和现场调研,综合运用建设工程管理、物质循环、物流系统等理论及方法,分析建筑循环物流系统的概念、要素、结构与特性;比较选择建筑循环物流系统的构建类型;建立建筑循环物流系统模型,进行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并以北京市为背景开展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建筑循环物流系统构建建议。 本论文的创新性成果主要表现为: 一、论文以建筑产品为对象,从建筑供应链角度,对建筑循环物流系统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是建筑循环物流系统的本质属性,促进建设项目施工阶段资源循环最大化是建筑循环物流系统的总体目标,将建筑材料物流与建筑固体废物物流进行有机整合是建筑循环物流系统的构建思路。 二、论文对建筑循环物流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与特性等进行了理论研究,而且推导出以建筑循环物流企业为主导构建建筑循环物流系统,可以有效促进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资源循环、降低环境污染,还能通过建筑固体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的价值增值,充分体现建筑循环物流系统构建的社会效益。 三、论文通过建筑循环物流系统商流、物流与资金流的模型分析,使建筑循环物流系统构建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定量化分析得以实现;通过建立现实物流系统的相应分析模型,使综合比较现实物流系统与建筑循环物流系统的效益差异得以实现。 四、论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北京市构建建筑循环物流系统,不但明显提高工程土方等建筑固体废物的资源循环利用率与各类物流设施运营效率,还能充分保障和大幅提高各参与主体的经济效益,证明了构建建筑循环物流系统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了统一。
【图文】:

共同配送,固体废物,日本建筑,车辆


在运输工具上,需要设置多个区域分类摆放,以防止交叉污染风险。近年来,建筑材料共同配送与建筑固体废物共同收集在日本开始推广,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图3一12是日本实行建筑材料共同配送与建筑固体废物共同收集的车辆。图3一12日本建筑材料共同配送与建筑固体废物共同收集车辆Figure3一 12Trunksforeommondistr一 butionandeommoneolleetioninJaPan资料来源:日本建设EDI共同研究会(2)储存功能建筑循环物流系统的储存功能,是对建筑材料、建筑固体废物、再生资源等客体要素的储存。除了建筑循环物流企业之外,建筑材料供应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建设项目现场)、回收处理企业等主体均需要设置储存设施或场所,可见建筑循环物流系统的储存是一个多级储存体系。构建建筑循环物流系统时,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对各储存设施或场所进行科学规划,对相应工具进行合理配置。

固体废物,包装箱,日本建筑


则还要考虑分类收集与防止污染的需求,在运输与配送过程中,尤其是建筑固体废物的共同收集过程中,需要采用包装袋、包装箱等包装工具。目前,,建筑固体废物的包装在日本得到了普遍应用,如图3一13所示是日本的建筑固体废物包装箱。图3一13日本建筑固体废物包装箱 Figure3一 13BoxforeonstructionsolidwasteinJaPan资料来源:日本建设EDI共同研究会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252;F407.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贵州省建筑材料联合会成立大会隆重召开[J];建材发展导向;2011年03期

2 ;2011年3月主要建筑材料国内市场价格[J];化学工业;2011年06期

3 ;2011年4月主要建筑材料国内市场价格[J];化学工业;2011年07期

4 杨雪梅;;优化结构设计控制工程造价[J];建设科技;2011年13期

5 石建华;;对把好建筑材料检验环节的分析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6 ;吉林市松江建筑材料工业公司[J];中国就业;1995年05期

7 陈悦;;浅议建筑材料进场质量管理及控制要点[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06期

8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关于规范以建材行业名义组织有关活动的公告[J];中国建材;2011年09期

9 林伟;;建筑材料采购与管理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年17期

10 劳林昌;;高层建筑施工防火控制措施[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坤杰;刘波;李伟锋;;建筑产品的施工质量管理[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2 郭向永;郑朋军;贾成伟;;浅析建筑材料的环保问题[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胡亮;余剑英;;废胶粉对抗裂砂浆性能影响的研究[A];房建材料与绿色建筑[C];2009年

4 胡亮;余剑英;;胶粉对抗裂砂浆性能影响的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5 李玉云;黄建光;;建筑热特性与空调负荷的关系[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柴小青;;建材产业经济景气监测与预警系统框架设计[A];决策科学与评价——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周清浩;;2008年我国水泥行业科技进步与行业科技项目的鉴定和评审[A];第二届中国水泥企业总工程师论坛暨水泥总工程师联合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肖建庄;李刚;谢贺;;四川安县灾后重建中建筑废物资源化的实现[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9 罗智星;杨柳;韩冰;;建筑材料二氧化碳排放计算方法及其减排策略研究[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向东;李殿维;;风积砂地区路面基层材料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文英;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五十载结硕果[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李铁燕;西班牙新型建筑产品项目落户我市[N];营口日报;2010年

3 王广龙;含山建筑材料“新旧交替”步伐加快[N];巢湖日报;2010年

4 魏琳琳;西格里集团推出新型环保石墨建筑材料[N];建筑时报;2010年

5 记者 袁弘;加强建筑材料监管 加强建筑节能工作[N];成都日报;2011年

6 记者 张桃;实现建筑材料与建筑同体同寿命[N];伊春日报;2011年

7 吴林 编译;欧洲:建筑产品指令制度[N];中国房地产报;2011年

8 韩会芳;河南新密建筑材料协会正式成立[N];中国建材报;2011年

9 四川建筑学院 汪涛;论建筑材料主要环节的管理[N];中华建筑报;2011年

10 ;材料与设计,孰轻孰重?[N];中华建筑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倩苗;建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定量评价[D];天津大学;2009年

2 郑凯;建筑循环物流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3 李礼;建筑材料绿色性的6E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4 陆秋虹;中国建筑产品的价格问题及建筑企业高附加值化的EPC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5 马昕;陕西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适用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吕雪峰;建筑业物流管理关键环节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7 张娟;建筑材料资源保护与再利用技术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8 李乃胜;我国新石器时期建筑中的几个重要问题[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陈宏伟;中国建筑企业价值提升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10 何顺爱;氧化锆纤维和制品的制备及烧结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单;玻璃材料在建筑更新中的应用解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2 李明娟;岱庙与帕特农神庙的建筑美学风格比较探析[D];山东大学;2008年

3 金联;建筑材料质量监测检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南大学;2005年

4 李琛;当代北京售楼处建筑的时尚性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5 曹洁;世博会展馆建筑的实验性探索[D];清华大学;2005年

6 王德鹏;中国的石文化与建筑用石传统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7 宁倩;荆州城墙古代城防设施研究及实例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8 宋平;建筑材料质量评价模型与指数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郭白莉;现代建筑中的结构表达[D];郑州大学;2007年

10 陆健;南京市常用建筑材料放射性分析与评价[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894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6894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7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