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研究(1840~1927)
发布时间:2020-06-07 13:50
【摘要】: 钢铁工业是一个特殊的经济部门。对于近代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学界尚未进行深入细致的整体研究。本文以1840-1927年间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为考察对象,通过研究,力图揭示其发展轨迹,并就该时期为什么中国钢铁工业始终发展不起来、各阶段钢铁工业建设的总体特征及其不足等问题展开论述。本文考察的是中国钢铁工业的第一个建设周期,是全面认识中国钢铁工业百年发展历程的起点。 中国工业化启动后不久,钢铁作为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业原料,其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引起朝野的关注。传统冶铁业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急遽萎缩。在此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发展钢铁工业的呼声。从1870年代初开始,中国钢铁工业建设开始了探索旅程。1871年建成的福州船政局所属铁厂成为近代中国第一家钢铁企业,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的诞生。然而,它只具备钢铁加工能力,囿于市场、资金等因素的掣肘,冶炼钢铁计划自始至终未能实现。其它一些洋务企业的炼铁计划也相继流产。作为洋务运动前期推动钢铁工业建设的代表性人物,李鸿章在1880年代亦趋向消极。中国钢铁工业迟迟未能全面起步,有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不佳,资金缺乏,制度缺陷,以及市场需求空间有限等方面。 中法战争后,以军事工业的进步和铁路建设的兴起为标志,中国工业化向纵深发展,导致国内钢铁市场需求的增加,为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一批具备冶炼能力的钢铁企业陆续兴建。贵州青溪铁厂是近代中国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汉阳铁厂以其规模和历史影响,成为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全面起步的标志。然而,所有这些企业均先天不足,存在不同的缺憾。 甲午战争后,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谙熟经营之道的盛宣怀将钢铁、铁路、银行、煤炭等事业协同发展,顺应了钢铁工业建设的高度关联性特征。同时,他着手改良扩张汉阳铁厂,并推动组建汉冶萍公司,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清末汉冶萍公司的迅速发展,开创了中国钢铁工业建设的汉冶萍时代。该局面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清政府的大力扶植,铁路建设造就的市场空间,日本资金的较好利用,以及盛宣怀个人的历史作用。但是,辛亥革命中断了汉冶萍公司良好的发展势头。 民国成立后,借鉴世界经济发展经验,钢铁工业被北京政府确立为基础工业,钢铁工业政策形成。同时,受有利的国际市场环境影响,北京政府强势介入钢铁工业建设,采取一系列整顿措施,但收效甚微。中国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钢铁建设,钢铁工业建设出现一股规模扩张的热潮,但扩张的实际结果是中国钢铁工业的畸形发展。 进入1920年代,中国社会动荡,钢铁企业发展环境极为恶劣,以汉冶萍公司为代表的一批钢铁企业相继停产。在外部,日本长期以来采取种种手段,处心积虑地掠夺中国钢铁资源,到此时,基本确立了对中国钢铁企业的控制地位。中国钢铁工业迅速衰落,走完了它的第一个建设周期。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426.31
本文编号:2701516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426.31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凯;盛宣怀与清末铁路总公司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2 陈党香;晚清铁路钢轨生产研究(1889-1911)[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015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701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