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基于敏捷性的制造企业组织变革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3 22:19
【摘要】: 面对持续变化、难以预测的市场环境,事实证明,只有那些具备了敏捷性(即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能力)的制造企业才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而敏捷性不仅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持,更需要通过对传统组织模式的变革来实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先后提出了战略联盟、虚拟企业、流程再造等可供制造企业组织变革借鉴的新模式或新思路。然而这些研究未能从组织变革的角度,对制造企业组织变革的方向和路径进行系统分析。因此,本文在假设制造企业能够获取技术支持的前提下,依据组织变革的相关理论,在吸取制造企业组织变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敏捷性为组织目标,尝试为基于敏捷性的制造企业组织变革构建具有科学性的概念模型及其实现方法,并对制造企业组织敏捷性进行评价,主要工作有: 第一,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回顾了组织理论和组织变革的演进历程,比较了敏捷性与动态能力两个看似迥异的概念,提出了敏捷性是动态能力在高度动态环境中的具体表现形式的观点,论证了敏捷性是复杂动态环境下动态能力内涵演进的必然趋势,为基于敏捷性的制造企业组织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第二,基于文献综述,分析和总结了战略联盟、虚拟企业、流程再造和集群生态等几种典型组织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为构建基于敏捷性的制造企业组织变革的概念模型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第三,提出了敏捷型组织的概念,分析了其特点和构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敏捷型组织的概念模型,详细分析了该概念模型中动力层、能力层和实现层的构成要素和具体表现形式,为探讨具体的制造企业组织敏捷性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四,结合敏捷型组织的概念模型,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制约制造企业组织变革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基于敏捷性的制造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原则和动态设计流程,构建起两维组织结构模式。进而论证了双重知识管理是组织变革实现的保障,人因分析及管理是组织变革的核心内容,为制造企业明确了基于敏捷性的组织变革对象。 第五,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上,对制造企业组织敏捷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选。在所选择的制造企业样本中就所列出的影响因素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问卷调查,进而利用隶属度函数和关联度函数,对这些初选因素进行筛选和整合,建立了制造企业组织敏捷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相关数据收集和整理,应用模糊减法聚类的自适应模糊推理系统方法,构建了制造企业组织敏捷性的评价模型。 第六,融合拟生态进化算法的优点,构造了群集拟生态进化算法。利用群集拟生态进化算法对制造企业组织敏捷性评价模型进行优化求解,为基于敏捷性的制造企业组织变革提供了最优参照模型。 第七,结合具体的制造企业,依据以上方法和路径进行了验证。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406;F224
【图文】:

设计框架,企业组织,内部结构,工作团队


博士学位论文第五章敏捷型组织的实现5一2和图5一3所示。图5一2所示为基于敏捷性的制造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设计思路。其中,位于最顶端是经营管理层,即一个企业的决策管理层,主要拥有制定战略方向、经营计划、确定组织结构、授权以及监督实施战略规划等。中层是企业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产品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以及企业资金财务管理、雇员管理等事务,由于其职责分工明确,专业化突出,因此这些职能部门所形成的管理层是企业组织结构中相对稳定的部门。置于低层的是以具体项目实施为划分标准的工作团队,它以顾客需要为中心,以捕获市场机遇为目标,由经营层在重新配置和整合企业资源的基础上直接授权而形成。各职能部门对工作团队进行业务指导和支持性服务,没有直接的管理权。而且工作团队之间存在相互联系

框图,知识管理,框图


获取不仅需要组织内部知识管理与外部知识管理的共同支持,更需要依托相应的组织学习过程来实现。因此,将基于敏捷性的组织内外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过程相融合,我们可以得出基于敏捷性的双重知识管理框图,如图5一6所示。

结构图,敏捷性评价,制造企业,结构图


应用模糊减法聚类的ANFIs进行建模分析,得出ANFIs结构图、模糊推理规则图及其相应的战略因素图、组织结构图、组织沟通图、管理模式图、员工行为图等输入隶属度函数曲线图。如图6一4至6一10所示。于是,建立起制造企业组织敏捷性的评价模型,得出了各评价指标与组织敏捷性之间的隐性函数关系。图6一4制造企业组织敏捷性评价模型的ANFIS结构图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贤梅;闫研;;面向敏捷性决策的跨国矿业公司组织设计[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艺;应急云环境下任务导向的应急组织敏捷协作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侯跃华;分布式制造网络的业务流程协同方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54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754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1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