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型企业外部技术获取中技术知识转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7 17:06
【摘要】:外部技术获取是我国装配型企业技术发展的有效方式。但是,持续的外部技术获取并没有使我国企业建立起支撑产业技术持续发展的创新体系。如何更好的利用外部技术获取实现企业技术发展己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为此,本论文以我国装配型企业的外部技术获取为研究对象,从技术知识观视角引入技术知识转化以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外部技术获取对企业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所做的研究工作主要如下: 首先,本论文界定了装配型企业的技术构成,提出了我国企业基于外部技术获取的技术追赶路径,在此基础上从技术知识观出发界定了我国企业的外部技术获取,并通过技术知识的转化媒介系统划分了技术知识的转化形式。研究认为我国企业的技术追赶是从产品架构技术到核心元件技术再到产业基础技术的核心技术链逆向构建。在上述过程中,外部技术获取加快了企业技术追赶,是技术知识转化的过程。由技术知识转化媒介,可以将技术知识转化界定为编码知识转化、内隐知识转化和物化知识转化三种形式。 其次,本论文研究了我国企业的产品架构技术获取,在界定产品架构技术获取的技术内容和获取方式基础上,采用案例研究揭示了产品架构技术获取中技术知识转化的作用机理,并实证验证了技术知识转化对产品架构技术获取的促进作用。研究认为产品架构技术获取是对终端产品系统开发技术和生产装配技术的技术知识转化,由此形成了产品开发、工艺设计、设备工装和生产操作的技术知识积累,对外部产品架构技术的技术引进和技术改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再次,本论文研究了我国企业的核心元件技术获取,在界定核心元件技术获取的技术内容和获取方式基础上,采用案例研究揭示了核心元件技术获取中技术知识转化的作用机理,并实证验证了技术知识转化对核心元件技术获取的促进作用。研究认为核心元件技术获取是对核心元件研发设计技术和生产制造技术的技术知识转化,由此形成了元件开发、工艺设计、设备工装和生产操作的技术知识积累,对外部核心元件技术的技术引进和技术改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最后,本论文研究了我国企业的产业基础技术获取,在界定产业基础技术获取的技术内容和获取方式基础上,采用案例研究揭示了产业基础技术获取中技术知识转化的作用机理,并实证验证了技术知识转化对产业基础技术获取的促进作用。研究认为产业基础技术获取是对产业基础技术创新发展和应用开发的技术知识转化,形成了前沿的科学理论、技术原理和新兴的元件开发、产品开发的技术知识积累,对外部产业基础技术的前沿研究开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426.4;F273.1
【图文】:
Nonaka(1991,2000)在知识创造研究中对组织的知识转化进行了界定,认为其是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作用所驱动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其中知识的相互作用激发了新知识的创造,而每次组织知识螺旋均得到了渐进式发展乃至突破式飞跃,如图2.4所示。在图中的纵轴上从认识论角度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横轴从实体论角度将知识划分为个人、群体、组织和组织间四个层次,由于个人层面的隐性知识创造是组织知识创新的基础,因此知识转化也常表现为从个人到群体再到组织最后到组织间的实体跨越。在上述转化过程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作用存在着社会化、显性化、组合化和内在化四种转化模式,因此知识转化也可以看成由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主导的从社会化到显性化再到组合化最后到内在化的知识创造,其本质是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动态过程,而转化过程中的显性知识仅是隐性知识转化的知识媒介。在上述知识螺旋式转化过程中
本文编号:2772122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426.4;F273.1
【图文】:
Nonaka(1991,2000)在知识创造研究中对组织的知识转化进行了界定,认为其是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作用所驱动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其中知识的相互作用激发了新知识的创造,而每次组织知识螺旋均得到了渐进式发展乃至突破式飞跃,如图2.4所示。在图中的纵轴上从认识论角度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横轴从实体论角度将知识划分为个人、群体、组织和组织间四个层次,由于个人层面的隐性知识创造是组织知识创新的基础,因此知识转化也常表现为从个人到群体再到组织最后到组织间的实体跨越。在上述转化过程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作用存在着社会化、显性化、组合化和内在化四种转化模式,因此知识转化也可以看成由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主导的从社会化到显性化再到组合化最后到内在化的知识创造,其本质是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动态过程,而转化过程中的显性知识仅是隐性知识转化的知识媒介。在上述知识螺旋式转化过程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芳东;;我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和发展差距[J];调研世界;2011年03期
2 张米尔;田丹;;从引进到集成:技术能力成长路径转变研究——“天花板”效应与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J];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01期
3 周勤,陈柳;技术差距和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5期
4 杜传忠;产业组织演进中的企业合作——兼论新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组织合作范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6期
5 薛红志;张玉利;;突破性创新、互补性资产与企业间合作的整合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8期
6 路风,慕玲;本土创新、能力发展和竞争优势——中国激光视盘播放机工业的发展及其对政府作用的政策含义[J];管理世界;2003年12期
7 宋宝香;彭纪生;;外部技术获取模式与技术能力的关系:技术学习过程的中介作用[J];管理学报;2010年10期
8 朱方伟;蒋兵;张国梁;;基于产品技术链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追赶研究[J];管理科学;2008年02期
9 张彤玉;丁国杰;;技术进步与产业组织变迁[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03期
10 陈孝先;技术特性对技术转移的影响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洪勇;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72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772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