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当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煤矿事故总量虽呈下降趋势,但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为了分析我国煤矿企业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掌握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评价煤矿企业的安全程度,促进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本文以系统理论、控制理论、事故致因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安全工程学、安全管理学、统计学等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煤矿企业安全风险系统的结构特点、影响因素、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了我国煤矿安全风险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分别构建了基于安全风险指数的煤矿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及基于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分析的煤矿安全综合评价模型;以淮北矿业集团宿县矿区的4个煤矿为研究对象,运用煤矿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和煤矿安全综合评价模型评估煤矿的安全程度;架构了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并进行了实际应用研究。研究结果对于寻求搞好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科学对策,促进我国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基于安全的相关理论,对安全风险系统、安全风险指数等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界定了安全风险系统的研究范围。分析了目前我国煤矿企业常用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本质安全化、安全标准化等安全管理模式理论的优点与不足,为后文建立适用于我国的煤矿安全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基础。 (2)深入分析了煤矿安全风险系统的特点,确定了我国煤矿安全风险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将这些风险因素按照固有风险、人员、设备、环境、管理、技术装备保障六个方面进行分类、提炼、合并和综合,分析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按照煤矿安全风险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采用专家分析、现场调研等方法构建了我国煤矿安全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煤矿固有安全风险指标体系、人员安全风险指标体系、设备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环境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管理安全风险指标体系、技术装备保障风险指标体系、事故及职业危害指标体系共七大指标体系。 (3)根据煤矿安全生产风险系统影响因素的特点、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结合对现场调研以及专家咨询,定义了各安全风险指标的含义,并将指标量化。煤矿安全风险指标体系是衡量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成效的量化了的标杆,直接体现了企业安全管理全过程的实际情况。 (4)构建了基于安全风险指数的煤矿风险综合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利用建立的评价样本和参数矩阵,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对淮北矿业集团宿州矿区的4个煤矿的综合风险指数进行了综合排序,芦岭矿的综合风险指数最大,其次为桃园矿和祁南矿,朱仙庄矿综合风险指数最低,安全性最好。 (5)构建了基于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分析的煤矿安全综合评价模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确定各个指标的关联度,运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均衡度,利用建立的评价样本和参数矩阵,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淮北矿业集团宿州矿区的4个煤矿的安全程度,并进行了综合排序。排序结果表明,朱仙庄矿的安全度最高,其次为祁南矿,再次为桃园矿和芦岭矿。 比较分析了两个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的结果,评价结果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反映了各个矿井安全程度的优劣。两种模型均适用于局部动态、变权、多属性、非线性特征的煤矿安全风险综合评价工作,能够反映矿井的实际安全状况。 (6)根据煤矿安全风险综合评价结果,提出了从政策法规支撑、人力资源保障、安全生产技术装备保障、应急救援保障及煤矿安全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架构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并以淮北矿业集团为例进行了实际应用研究。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建设,对尽快扭转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论文有图16幅,表28个,参考文献229篇。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224;F426.1;X9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靖,张金锁;综合评价中确定权重向量的几种方法比较[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王三明,蒋军成,姜慧;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理论的系统安全评价[J];工业安全与防尘;2001年02期
3 左治兴;朱必勇;易斌;杨茂松;;煤矿灾害及安全管理综合评价[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年08期
4 王广月,刘健;基于组合权重的灰色关联度方案决策模型及其应用[J];工业建筑;2004年04期
5 王明涛;证券投资风险本质属性探讨及其计量模型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许满贵;煤矿重大危险源评价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5期
7 赵朝义,丁玉兰,杨中;煤矿的本质安全化[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2年03期
8 黄辉宇;李从东;;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煤矿安全评估模型研究[J];工业工程;2007年01期
9 任全,李为民;最小偏差的指标赋权方法研究与应用[J];系统工程;2003年02期
10 李中才;刘刚;;矿井安全指标的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及应用[J];矿业工程;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端武;国家安全生产保障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2 施式亮;矿井安全非线性动力学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0年
3 许满贵;煤矿动态综合安全评价模式及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年
4 李延锋;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5 刘海波;自然权重原理及其在煤矿安全评价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06年
6 杨涛;技术灾害的致灾因素分析及其风险评价体系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兰;煤矿安全事故预测与风险性评价[D];重庆大学;2005年
2 张嘉勇;煤矿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5年
3 吕贵春;煤矿重大危险源评价及其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4 裴晶晶;安全事故当量指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5 王祥尧;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保障管理体系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6 陈攀;矿山作业场所安全评价及其可视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7 路英;煤矿安全差异管理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8 孙爽;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法律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9 陈曦;煤矿井下人的不安全行为约束型自主安全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8年
10 白玉兰;石油井下作业安全标准化建设方案设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编号:
27773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2777375.html